不仅仅是外貌和语言——《慈母情深》教学价值解读
许小明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梁晓声。课文讲述的是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书的故事。课文简洁明了,但字里行间透露着母亲对孩子的深情。这是位平凡的母亲、辛劳的母亲、贫寒的母亲,但她拥有全世界所有母亲的共同品质。课文通过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了深沉的母爱,打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
本文为略读课文,可重点指导学生习得学习方法。课文导语给了我们一些提示:“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
“褐色的口罩上方, 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这一句为全文唯一一处外貌描写。“褐色的口罩”告诉我们母亲工作的场所极其不卫生:“疲惫的眼神”让读者明白了母亲工作的辛劳。而语言描写“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 处,更是写出了母亲挣钱不易,给钱却毫不犹豫,更加体现了母亲对“我”的深情。
此文虽为真人真事,但事情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早已成为遥远的记忆。对于新世纪的少年儿童来说更为陌生,丰富的物质生活让孩子们沉浸在幸福甜蜜中,又怎能让他们和作者当时的贫困、艰辛感同身受呢?所以教学本课,仅仅抓住外貌和语言是不足以动情的。教学时可以围绕以下几方面深入展开。
一、细读不起眼的“环境”
课文里提到“我”的家庭条件不好,十分贫困,母亲工作非常辛苦,工作场所的环境更是相当的恶劣。但全文没有一个字提到“穷、苦”,这也是文字的渲染力所在。如何让学生读出这一个“苦”呢?文中有这样两句描写环境的话可以提炼:
①“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缝纫机发出的声音是多大?孩子大都没有见识过,自然不能体会。但此处不必纠结于缝纫机,我们把重点放在两个词上:七八十台、震耳欲聋。再轻的声音,扩大了七八十倍还会安静吗?那定是很难听见说话声,说话必须要喊着说,这便是“震耳欲聋”了,可见母亲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是多么的不易!
②“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这句话也没有描写工作环境如何燥热,而只用一个“烤”字,让这种被强烈的灯光照射着、犹如火烤般不适的感觉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母亲工作的场所,“我”只不过是待了一会儿,就感觉如此不适,再回过来想想母亲,她要在这样严峻的场所整整辛劳一天,自然掩饰不住“疲惫的眼神”了。这两处细微不易察觉的环境描写,是对母亲工作艰辛的写照,教学时若能重点关注,不仅能让五年级的学生对“环境描写”有一定的接触认识,更能从侧面感受母亲对家的负责,对子女的深情。
二、挖掘“动作”背后的故事
本文对于母亲的动作描写同样是少之又少。当“我”说明来意,母亲便“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这句话虽很不起眼,但教学价值不容小觑。毛票是什么?是一毛两毛的小钱儿。为什么会揉得皱皱的?因为母亲攒这些钱攒了好久,或者是母亲数这些钱数了好多次,抑或是母亲想花钱,但又舍不得花,拿进拿出便皱巴巴了。为什么这点小钱儿母亲都要如此珍惜?因为当时生活困难,母亲工作艰难。困难到什么程度?教师可以出示相关资料:
当时梁晓声有兄妹5人,父亲到了遥远的西北工作。一家人常常是一块豆腐分成三顿吃:母亲在一个小厂打零工,每月的工资是27元。为了省钱,她每天只吃两顿饭。
通过资料的补充,可以把母亲“赚钱难,攒钱难”刻画得入木三分。读完资料再来读此处的动作描写,能给予学生极大的冲击力。除此,文章最后母亲“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够买《青年近卫军》的钱”一句中的“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