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20年高考历史名师仿真模拟联考试卷三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0·河北模拟)战国时期,孟子有“无礼义,则上下乱”之语,墨子有“且夫义者政也”之说,韩非子称“遇诸侯有礼义,则役希起(战争很少发生)”,庄子说“远而不可不居者(距离甚远,但义不可不遵守),义也”。这反映出( )
A.诸子都认同“义”的崇高地位 B.“百家争鸣”中也有共通之处
C.各家提出了系统的治国理论 D.“百家”都在维护君主的权威
2.(2020·河北模拟)三国时期,曹魏吏部尚书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选拔“德充才盛”“贤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儒雅并进”,吏治澄清。由此可知该制度在当时( )
A.按门第选拔人才,得到士族的拥护
B.不拘一格选人才,扩大统治的基础
C.重新评价人才,适应了乱世的环境
D.使学而优则仕,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3.(2020·河北模拟)下表是有关唐代茶叶的记载,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结论是( )
材料一
据记载,唐代关西、关东饮茶之盛到了“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的地步,上自宫省,下至邑里,茶为食物,无异米盐。
材料二
据《册府元龟》记载,唐文宗时,“江淮人什二三以茶为业”;唐武宗时,“伏以江南百姓营生,多以种茶为业”。
材料三
白居易《琵芭行》记载:“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月明江水寒。”
材料四
据《续资治通鉴长篇》等记载,“自唐武宗始禁民私卖茶,自十斤至三百斤,定纳钱决杖之法,于是令民茶折税外悉官买,民敢藏匿而不送官及私贩鬻者,没入之”
A.唐代茶叶生产带动了饮茶之风的盛行
B.唐代政府加强了对茶叶的经营管理
C.唐代茶叶生产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D.唐代茶叶的普及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4.(2020·河北模拟)明代中期以后,皇帝的命令需交由内阁转发,臣下的奏章需由内阁拟办,否则就是违制。没有上谕或奏章,内阁不能擅出敕旨。这说明内阁( )
A.具有制度化的政务参与权 B.平衡了君臣间的权力分配
C.在中枢系统中的地位上升 D.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的机构
5.(2020·河北模拟)鸦片战争后,负责交涉《南京条约》的清朝官员认为:这是最省事的办法,每种货物应该交纳多少税明白载于条约,可以省除争执,之前广东的苛捐杂税是引起战争的原因之一,现在关税明文规定,岂不是一个釜底抽薪、一劳永逸的办法?而且新的税则平均到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还要高一点,所以这次对外交涉是成功的。这反映出清朝官员( )
A.找到了解决华夷矛盾的方法 B.改变了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
C.尚未形成近代国家利益观念 D.试图通过以夷制夷缓解危机
6.(2020·河北模拟)国人曾对巴黎和会充满期待,希望能够废除“二十一条”。但“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的痛苦,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这种变化反映出( )
A.社会主义思想点燃了国人实现民族振兴的新希望
B.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的退让引起国人情绪的变化
C.帝国主义压迫是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原因
D.马列主义成为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指导思想
7.(2020·河北模拟)下表反映了1937年和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发展的相关状况。
时间
占工厂总数比例
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
占工人总数比例
1937年
16%
4.4%
7.3%
1942年
58%
78%
49%
该表呈现的变化( )
A.表明政府对经济控制力增强 B.说明国统区已经实现工业化
C.适应了应对民族危机的需要 D.反映国民经济的比例已合理
8.(2020·河北模拟)1981年1月8日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市场报》刊登了丁乃钧的征婚启事,这是新中国第一则征婚启事。新华社用英文电稿转发了这则启事,丁乃钧因此成了世界各大通讯社报道的对象。国内众多报刊纷纷复制,征婚启事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当时( )
A.寻找伴侣不再以政治标准衡量 B.冲破保守的思想观念走向开放
C.报刊征婚流行,已走向市场化 D.择偶标准时尚,择偶方式新潮
9.(2020·河北模拟)柱式建筑是古希腊的特色建筑,下表反映了古代希腊建筑风格的相关情况。据此可知,古希腊人( )
建筑风格
象征意义
比例特征
整体特点
多立克柱式
男性
粗壮
刚劲、雄健、简洁
爱奥尼柱式
女性
修长
纤细、秀美、精巧
A.对浪漫情调的热衷追寻 B.倡导天赋人权、男女平等
C.对直接民主的狂热崇拜 D.对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
10.(2020·河北模拟)马克思曾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中指出:真理是普遍的,它不属于我一个人,而为大家所有……有这样一种法律,哪里还存在新闻出版自由,它就剥夺这种自由,哪里应当实行新闻出版自由,它就通过书报检查使这种自由变成多余的东西。这反映了马克思( )
A.反对人治的随意钳制 B.主张完全的出版自由
C.贯彻人人平等的原则 D.赞同思想的一元领导
11.(2020·河北模拟)1930年,美国通过了极端贸易保护主义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该法案修订了1 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在当时的形势下,美国的这一做法( )
A.体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
B.促进了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C.诱发了国际自由贸易体系的崩溃
D.缓解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2.(2020·河北模拟)英国加入欧共体以后,执行欧共体共同的农业政策,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1974年,英国政府要求重新谈判农业政策,并以退出欧共体相威胁,最后双方互相让步,达成谅解协议。为此,英国举行公民投票,67.2%的投票者赞成英国继续留在欧共体内,从而结束了危机。危机能够解决是由于( )
A.各个国家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积极愿望
B.英美特殊关系结束,英国全面回归了欧洲
C.政治一体化的实现,加强各国之间的协调
D.经济多领域的合作,为深入联合扫清障碍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5 –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3.(2020·河北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对外出口的商品,就价值而言,一直到1720年为止,丝与绸都是第一位。乾隆时丝出口量与日俱增。乾隆二十四年李侍尧在一个奏折中指出: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每年贩运湖丝并绸缎等货,自二十余万斤至三十二三万斤不等。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上海开埠之后,原来要绕道江西越过梅岭运到广东出口的江南生丝,可以就近从上海出口,1845年中国生丝出口量超过一万担。19世纪50年代初期,由于欧洲发生蚕瘟,法国和意大利等国的生丝减产,中国生丝出口增长更快了,1858年达到69 000担,1868—1871年平均每年出口53 631担。
——摘编自陈争平等《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材料三 上海地区的开厂数从1922年的65家增至1929年的104家,无锡地区的开厂数从1922年的19家增至46家。厂丝产量也逐渐增加,全国厂丝出口量从1922年的8.9万担增至1929年的13.3万担,因此有学者认为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机器缫丝行业的“黄金时代”。虽然从国内生产看这一时期中国缫丝业有一定的发展,但国产厂丝主要供出口,在国际生丝市场上,中国丝所占相对份额却明显下降,从1895年的65.74%下降到1930年的21.76%,同期日本所占份额却从34.26%上升到68.04%。
——摘编自陈争平等《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乾隆时期至鸦片战争后我国丝织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及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我国丝织业发展呈现的特点,并简析这种特点出现的原因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14.(2020·河北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大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有学者指出:“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内部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不是可持续的。”
——摘编自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根据材料,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提炼一个关于大国崛起的观点,并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依据至少两个大国的崛起史实予以论述)
15.(2020·河北模拟)[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939年6月,地政学家、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萧铮向重庆国民政府提出《实验地政区办法大纲》,要求在四川选择一个地区作为“地政实验区”,进行土地测量登记,耕地重划,促进土地利用,增加生产,调整佃租制度,创立自耕农……规定地价与举办地价税,以及建立土地金融制度等方面的工作。
——摘编自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
材料二 1946年6月28日,四川大足县佃农蒋泽乡等10人呈文国防最高委员会称:“国府立有土地一法,用维佃农生计,殊经颁行十年以来,毫未见诸时效。”“多数地主对于契约,不管定有期限与未定期限,任意揭退。”“租佃委员会者,纯希收租之人组织而成,以致国家善政,惠不及民,此非制度不善,实则人事不良所致。政府颁行一切法令,如对伊等稍有不利者,竟瞒上欺下,奸弊百出,以致普通佃农毫不知闻。”
——摘编自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在农村实行的土地政策,并说明该政策与孙中山的何种思想有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政府在农业方面政策落实的结果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16.(2020·河北模拟)[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雅尔塔体制是美国、苏联等反法西斯国家联合主导建立的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在五十年里,人类惨遭两次世界大战的摧残,基于“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的决心,重建世界和平与发展,确立新的国际关系体制,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但是,汲取以前国际秩序的教训,重建一个能为世界带来持久和平的国际新秩序,不论是就现实可行性而言,还是就技术性而言,不是仅仅靠几次首脑会议就能完成的。正如现实所发生的那样,雅尔塔体制既是大国对战后世界政治、经济的安排,也是战后国家间政治、经济实力状况对比的结果,是20世纪国际政治、经济体系思想的体现。
——摘编自李先波《雅尔塔体制内容再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尔塔体制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雅尔塔体制。
17.(2020·河北模拟)[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20世纪20年代初,瞿秋白被选为赴苏采访的记者,当时苏联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扫除文盲运动……中国工农在用汉字进行扫盲时遇到许多困难。对语言学有着深刻研究的瞿秋白在去莫斯科前就已经受到新文化运动中的新文字运动的影响,此时便开始思考如何创制拉丁字母的中国拼音文字……1928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方案。他批评此方案脱离实际,决心创造出一套更适合广大民众的拼音方案来。……瞿秋白首先提出自己的一套初步计划……瞿秋白的《中国拉丁化的字母》出版后,立即引起相关学者的关注。……瞿秋白还对中国语言文字应用的现实情况作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和分析。……1931年,瞿秋白经过深入研究后,将《中国拉丁化的字母》修订为《新中国文字草案》。……为了检验拉丁化拼音文字的实际效果,瞿秋白还在日常生活中用它做记录、写信等。1949年,学者吴玉章评价瞿秋白“使中国文字改革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开辟了中国新文字发展的道路”。
——摘编自苗体君《瞿秋白:中国文字改革的先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瞿秋白文字改革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瞿秋白文字改革的主要特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由题干材料可知,材料中的四家都将“义”视为治国(社会运作)的规范,这表明“百家争鸣”中也有共通之处,但这并不意味着“百家”都在维护君主的权威,故选B项,排除D项;
题干材料只列举了诸子中的四子,排除A项;
C项材料无法反映,故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孟子有“无礼义,则上下乱”之语,墨子有“且夫义者政也”之说,韩非子称“遇诸侯有礼义,则役希起(战争很少发生)”可以看出不同派别的思想家都对义进行阐述,说明“百家争鸣”中有共通之处。
2.【答案】C
【知识点】九品中正制
【解析】【分析】九品中正制创立的背景是汉末天下大乱,中央和地方失去联系,且汉末察举制流弊严重,由地方推举人才的察举制无法实行,朝廷用人失去标准。曹魏率先实行九品中正制,重新去评价人才,适应了乱世的环境,选拔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一时吏治澄清,故选C项;
由材料信息可知,当时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选拔人才,故排除A项;
B、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选拔“德充才盛”“贤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一时“儒雅并进”,吏治澄清可以看出答题的角度是从正面的角度评价九品中正制,结合备选项容易得出结论。
3.【答案】D
【知识点】唐朝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和商业,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在掌握有关唐代茶叶的记载的基础上对史料进行整理、辨析,培养考生史料实证素养。从材料一可推出唐代茶叶生产带动了饮茶之风的盛行,从材料二、三可推出唐代茶叶生产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从材料四可推出唐代政府加强了对茶叶的经营管理,综合四则材料可推出唐代茶叶的普及推动商品经济发展。A、B、C三项内容都只与题干材料的部分内容对应,而D项则是对四则材料信息的高度概括,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表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从每一项表格中的一个结论,然后归纳出共性的问题即可。
4.【答案】A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否则就是违制”“不能擅出敕旨”可得出,内阁具有制度化的政务参与权,故选A项;
内阁的设置使权力进一步向皇帝集中,皇权独大,故B项中“平衡”的说法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内阁地位的变化,故排除C项;
D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由材料皇帝的命令需交由内阁转发,臣下的奏章需由内阁拟办,否则就是违制得出制度化的结论。
5.【答案】C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从交涉官员对协定关税条款的认知角度切入,要求考生结合《南京条约》的内容来分析,考查考生对相关概念本质的理解。近代国家利益观念强调维护国家主权,关税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中的官员并没有从国家主权的视角来认识问题,反映出他们此时尚未形成近代国家利益观念,故选C。题干材料中的做法不是解决华夷矛盾的正确方法,《南京条约》签订后,华夷矛盾仍旧很激烈,排除A。B材料无法体现。材料反映不出制夷,故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掌握《南京条约》得内容和影响,以及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
6.【答案】A
【知识点】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俄国革命的胜利使国人重燃了实现民族振兴的希望,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政府最终没有在和约上签字,且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的“退让”,B项错误。C项误读材料。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的痛苦,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可以得出学生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的原因和方向。
7.【答案】C
【知识点】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相比1937年来说,得到大幅度发展,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重工业的发展是为了满足战时的需要,C正确。表格数据不能表明重工业受政府的控制,排除A。B说法错误。材料仅涉及重工业,没有关于轻工业和农业的信息,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表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表格可以看出重工业的发展,结合时间可以分析出抗日战争时期,由当时的主要矛盾和任务可以分析出目的和作用。
8.【答案】B
【知识点】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则征婚启事使世界认识到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仅是政策的变化,而且是整个中国社会的变化与进步,因此引起了轰动。材料未涉及择偶标准,故排除A、D项。这则启事是新中国第一则征婚启事,折射出的是中国社会的巨变,是中国民众冲破思想禁锢走向解放的表现,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体现,故B项正确。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1981年1月8日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市场报》刊登了丁乃钧的征婚启事,这是新中国第一则征婚启事可以看出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9.【答案】D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古代希腊人追求人体美,反映了其对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故选D项。A、C两项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表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由材料中建筑风格不同象征的意义不同可以看出人的美对建筑的影响,体现了早期的人文特点,进而得出结论。
10.【答案】A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与《共产党宣言》
【解析】【分析】由材料可知,马克思是在抨击普鲁士政府试图垄断真理、钳制舆论的做法,A项正确。B项说法绝对,排除。“它不属于我一个人,而为大家所有”并不等于“人人平等”,故C项错误。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马克思曾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有这样一种法律,哪里还存在新闻出版自由,它就剥夺这种自由,哪里应当实行新闻出版自由,它就通过书报检查使这种自由变成多余的东西可以看出随意性和对自由的抹杀,结合普鲁士的统治特点可以得出结论。
11.【答案】C
【知识点】“一战”后的经济危机
【解析】【分析】本题通过“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对税率的规定,要求考生对材料进行整理辨析,并在此基础上论证已知观点或者提出新的解释,培养考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素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密切结合的资本主义,追求的是国家垄断利润等,材料所述内容并不能体现其特征,故A项错误。这一做法促使欧美各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提高关税,损害了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诱发了国际自由贸易体系的崩溃,故C项正确。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不利于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故排除B项。在当时的形势下,美国的这一做法不能缓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1930年,美国通过了极端贸易保护主义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该法案修订了1 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结合大危机后各国以邻为壑的措施和影响可以得出结论。
12.【答案】A
【知识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解析】【分析】材料中,英国和欧共体就共同的农业政策进行了妥协,双方各自让步,希望能共同发展,英国公民的投票结果也显示,联合发展有一定的民意基础,这些都有利于解决危机,因此选A项。B项,英美之间的特殊关系与材料中双方的妥协没有直接关系。C项,当时政治一体化还没有实现。D项,欧洲在经济领域的合作有利于更深入的联合,但是进一步联合的障碍依然存在,没有被扫清。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把握经济区域集团化的目的、措施和让度原则等。
13.【答案】(1)主要原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