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原创,转载出版必究
(原创连载)部编版五语上知识点易考点
25.古人谈读书
(知识点梳理与本课所编标准化试题内容同步)
一、生字:
耻:chǐ(雪耻、耻笑、羞耻) 诲:huì(教诲、训诲、诲人不倦)
谓:wèi(所谓、无谓、称谓) 诵:sòng(背诵、传诵、诵读)
岂:qǐ(岂不、岂敢、岂能) 识:zhì(默而识之、心存目识、附识)
矣:yǐ(足矣、心既到矣、悔之晚矣)
词语: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默而知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三、易错字:
教诲 —后悔——侮辱——梅花 诵读——涌现——水桶——拥有
四、易错音:
默而识之(zhì shí) 诲人不倦(huǐ huì) 诵读(sòng shòng)
不耻下问(chǐ zhǐ) 心既(jì jí)到矣(āi yǐ),眼口岂(jǐ qǐ)不到乎?
答案: zhì huì sòng chǐ jì yǐ qǐ
多音字:
为:wéi (认为 行为 为人) wèi(因为 为何 为什么)
好:hào (爱好 好酒 喜好 ) hǎo(好人 好事 好坏 )
识:zhì (默而知之 附识) shí(认识 识别 识字 学识)
巧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你就能获得更多的学识(shí)。
六、理解文言文。
(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①也。敏②而好③学,不耻④下问⑤。默而识⑥之,学而不厌⑦,诲⑧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⑨以求之者也。学如不及⑩,犹恐⑪失之。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
【注释】
①知:同“智”,智慧。 ②敏:这里指聪敏。 ③ 好:喜好。
④耻:以……为耻。 ⑤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⑥识:记住,这里读zhì。 ⑦厌:满足。 ⑧诲:教诲。
⑨敏:此处指勤勉。 ⑩学如不及:如:好像。不及:赶不上。及:赶得上。
⑪尝:曾经。 ⑫犹恐:仍然担心。
【译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意思是勤勉而喜好学习,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意思是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意思是我不是生来就有学间的,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好学而求得学问。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意思是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东西似的)生怕赶不上,学到以后仍然担心会丢失。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意思是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思索,(结果)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这六句话选自《论语》,语言简练,意蕴深远,分别阐述了关于读书的观点:
读书要实事求是;读书要聪敏、谦虚;读书要踏踏实实、孜孜不倦;知识来自勤奋好学;要有主动进取的态度;思考要以学习为基础,学与思结合。
(二)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释】
①余:文言人称代词,我。 ②尝:曾经。 ③谓:说。
④漫浪:随意。 ⑤亦:也。 ⑥急:要紧,重要。
【译文】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一,却只是随意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已经到了,难道眼和口会不到吗?
七、填空:
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本以记录 春秋 时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 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2.朱熹宋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代表作有:《春日》、《观书有感》等。
3.朱熹的读书方法“三到”具体指的是三到:心要悟到,眼要看到,口要读到。
4.朱熹认为“心到最急”是因为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意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