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伏是什么意思
基本解释
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是三伏的第二伏,一般为10天,有的年份为20天。
详细解释
三伏的第二伏。也称二伏。通常指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
唐 皎然《五言奉和陆使君长源水堂纳凉》:“六月正中伏,水轩气常凄。”
宋 惠洪 《夏日陪杨邦基烹茶分韵得嘉字》:“炎炎三伏过中伏,秋光先到幽人家。”
宋 曾巩 《苦热》诗:“忆初中伏时,怫郁炎气升。”>>
相关阅读:“中伏”注意合理避暑降温
今年的“三伏天”共有40天,其中“中伏”为20天。专家提示说,此时节天气潮闷,“桑拿天”来袭,人们要注意采取保健措施,避暑降温。
“所谓‘伏’即是‘暑气潜伏于地’之意,标志着一年里最炎热的时期。虽然‘热在三伏’,但最热当属‘中伏’。”专家介绍说,“中伏”时节,气温增高,且雷阵雨最多,易挟湿。“暑湿之气乘虚而入,最易使人心气亏耗,尤其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
气象专家表示,进入“中伏”,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热”,而且是“湿热”,这样的“桑拿”天气让人难以喘息,仿佛置身于一个大蒸笼。
一般来说,在最高气温高于35℃的炎热日子里,中暑的人明显较多,而在最高气温达37℃以上的酷热日子里,中暑的人数会急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