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第8课 辛亥革命[上学期].doc

132阅读 | 6收藏 | 6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第8课 辛亥革命[上学期].doc第1页
第8课 辛亥革命[上学期].doc第2页
第8课 辛亥革命[上学期].doc第3页
第8课 辛亥革命[上学期].doc第4页
第8课 辛亥革命[上学期].doc第5页
第8课 辛亥革命[上学期].doc第6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6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深情的病人 上传于:2024-07-11
第8课 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兴中会、同盟会的建立。2.正确理解三民主义的口号。 3.掌握武昌起义。4.掌握袁世凯篡夺革命胜利果实。 能力目标:1.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2.通过对三民主义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德育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不挠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一样,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情况下,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一次爱国运动,它也是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的一个典范。 ●教学重点: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一百多年前,在广东香山翠亨村的一棵大树下,一位老人正在给一群孩子讲太平军的故事。故事刚讲完,就有一个孩子站起来,攥紧拳头,称赞太平军首领洪秀全是反清大英雄,并发誓要做“洪秀全第二”。这个孩子就是童年的孙中山。他后来学医,通过实践,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而“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他决心寻求救国的道路。那么,孙中山寻求的救国的道路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孙中山寻求的救国道路,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8课 辛亥革命 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教师讲述]孙中山,生于1866年11月12日,卒于1925年3月12日。广东香山(今中山)翠亨村人。他的父亲孙达成,年轻时在澳门当鞋匠,后归家务农。哥哥孙眉,1871年到檀香山作雇工,后经营畜牧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华侨资本家。 孙中山六岁起在家参加农业劳动,十岁进私塾读书。少年时非常向往太平天国洪、杨革命。1878年,随母亲到檀香山,住在哥哥家里,先后进英、美教会办的奥兰尼学校及奥阿厚书院读书,受西方资本主义教育。1883年返回家乡,目睹清吏腐败,深感不满,常加批评。因毁村庙偶像,为豪绅地主所不容,于同年冬往香港。1884年到1885年间,先入拔萃书室、后转移多利书院读书。 中法战争后,他打算“以学堂为鼓吹之地,借医术为入世之媒”,于1886年入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学校学医。后又转到香港西医书院,在此期间,先后结识了陆皓东、陈少白、杨鹤龄等人,志趣相投,经常聚谈,倡言革命,被人称为“四大寇”。 1892年,孙中山毕业,以行医为掩护,联络青年和会党分子,开始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活动。此时,孙中山还受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1894年,约陆皓东到天津,投书给号称“识时务”的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了“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变法自强主张。李鸿章对他的投书没有理睬。这使孙中山觉悟到上书言事的“和平之法,无可复施”,只有用革命手段,推翻腐朽的清政府,才能救中国。孙中山开始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所作的第一个努力就是创建兴中会。 [板书]②兴中会的创建 [教师引导]同学们请看一下课本上的插图,从“兴中会会员在檀香山秘密宣誓的地方”中体会当时的情景。然后掌握下列要素:时间、地点、革命纲领等。 [学生看图]…… [教师强调]兴中会成立的时间是1894年,这一年,是甲午战争爆发的一年,同时也是李鸿章拒绝孙中山上书的一年。孙中山上书的失败,使他认识到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连遭失败,孙中山更感到国家民族危机的严重,便决定赴檀香山联络华侨,宣传革命。11月,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下面我们看一段材料。 [投影显示] “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我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踵接;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联络中外华人,创建是会,以申民志而扶国宗。”“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教师讲解]同学们,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兴中会成立之初,就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作为奋斗目标提了出来,这表明,兴中会一开始就是以一个旨在武装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团体出现的。因此,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教师引导]同学们,继兴中会的成立,从1894年到1905年,国内出现了许多革命团体,请同学们看下列表格。 [投影显示] 同盟会成立之前主要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成立时间 名称 主要成员 领导人 1894年 兴中会 华侨和会党 孙中山 1904年 华兴会 留学生和学者 黄兴、宋教仁 1904年 光复会 留学生和学者 蔡元培 同学们,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相继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逐渐形成。这一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也在传播,随着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革命运动蓬勃发展,这为建立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作了准备。各革命团体分散的起义先后失败,也使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建立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党已经十分必要和迫切了。1905年夏,孙中山到达日本东京,先后同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会晤,商议筹建一个统一的革命政党问题。孙中山强调,革命必须有统一的组织和领导。他指出:“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故现今之主义,总以互相联络为要。”到8月份,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就成立了。下面我们看具体内容。 [板书]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关于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内容。看后,根据老师的引导提问,掌握其中的基本要素。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和领导人各是什么? [学生回答]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地点是日本东京。成立大会上,孙中山被选为总理。 [教师提问]同盟会通过的纲领是什么? [学生回答]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 [教师引导]同盟会成立的意义是什么?请同学们不要看课本的表述,而通过大家讨论,自己把结论得出来最好。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那请同学们回答,在同盟会成立的背景中,哪些是必然的?哪些是可能的?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现在我们来看课本上关于同盟会革命纲领的材料:它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请同学们和刚才在课文中看到的作一个对比,把它们一一对应起来。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这就是我们讲到的第一个问题。 [板书]①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东京 [教师过渡]关于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孙中山先生对此有一个明确的阐发,那么,孙中山先生是如何阐发的呢?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板书]②三民主义 EMBED Equation.3  [教师引导]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关于三民主义的这段表述:“中国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先生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小字内容的解析,正确理解三民主义的概念。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请大家回答,“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如何和十六字纲领对应。 [学生回答] [板书]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建立民国 民生:平均地权 [教师引导]请大家说出自已对三民主义的理解。 [学生回答]民族主义,就是推翻清朝的统治,解除民族压迫。民权主义,就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国政府;国民一律平等,总统和议员由国民选举产生。民生主义,就是通过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人足。 [教师讲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变半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故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清政府,则无挽救之法也。”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民族主义决不是反对整个满族,而是反对满族统治者,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民族主义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 “建立民国”即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就是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选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 “平均地权”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通过解决土地问题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消除国民经济生活中贫富悬殊和贫富尖锐对立的社会现象;二是消灭封建土地制度,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平均地权“不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而是国家统一核定地价。“其现在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孙中山解析说:“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两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大有益。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窦自然永绝,这是简便易行之法。”民生主义反映了孙中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列宁曾经高度评价说:“孙中山纲领的每一行都渗透了战斗的、真诚的民主主义。它充分认识到‘种族’革命的不足,丝毫没有对政治表示冷淡,甚至丝毫没有忽视政治自由或容许中国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改革’,中国立宪改革等等并存的思想。这是带有建立共和国制度要求的完整的民主主义。它直接提出群众生活状况及群众斗争问题,热烈地同情被剥削劳动者,相信他们是正义的和有力量的。”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三民主义也存在自身的一些弱点,主要是未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主张,没有提出正确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等等。这些都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因此它不可能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三民主义是旧时期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特点。因此又称为旧三民主义。 [教师过渡]同学们,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和他的战友在许多地方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但这些起义都失败了,直到1911年的武昌起义取得成功。下面,我们就来看本课的第二个问题——武昌起义。 [板书]二、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起义 [教师讲述]资产阶级革命派把武装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作为奋斗目标,在同盟会成立以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1906年12月,同盟会员刘道一等联合萍乡、浏阳、醴陵的会党,发动了萍浏醴起义。这是在同盟会影响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不久各地武装起义迅速掀起高潮。著名的还有秋瑾、徐锡麟领导的浙皖起义,孙中山、黄兴领导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和镇南关起义等。 在上述的各次起义中,黄花岗起义影响最大。其过程是这样的:1910年,孙中山约集黄兴、赵声等在槟榔屿开会,决定集中同盟会的精干力量,在广州发动大规模起义。1911年4月,黄兴在广州率起义军猛攻总督衙门。两广总督张鸣岐闻风潜逃。起义军与清军发生激烈巷战,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后来,收敛烈士遗骸,被合葬在广州郊外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因此,这次起义也被称作“黄花岗起义”。 关于黄花岗起义的意义,孙中山后来总结说:“事虽不成,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黄花岗起义以后,清朝的统治基础更加动摇,革命党人的勇敢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下面我们看一组投影。 同学们,我们讲这些的目的是让大家明白,武昌起义的成功是在前面多次起义失败的教训上和前面多次起义精神的鼓舞下取得的,如果没有前面的努力,也就没有最终的成功。 [教师过渡]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很短时间内,武汉三镇光复。不到一个月,各省纷纷独立,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下面,我们看详细内容。 [板书]2.武昌起义和各省独立。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武昌起义部分,对事情的经过先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把武昌起义经过叙述一次。 [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