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吉林工商学院转型发展办学工作情况

180阅读 | 6收藏 | 4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吉林工商学院转型发展办学工作情况第1页
吉林工商学院转型发展办学工作情况第2页
吉林工商学院转型发展办学工作情况第3页
吉林工商学院转型发展办学工作情况第4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4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一种相思两种情愁 上传于:2024-07-14
以应用技术型为人才培养目标,加快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吉林工商学院转型发展办学工作情况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及教育规划纲要关于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健全教育管理体制,我国将开展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其主要目标是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高级专业人才。这将为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如何通过转型发展来提高综合办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在发展方向和发展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  一、对高校转型发展的基本认识  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发展水平以及发展方式而实现其变革的,这也充分体现着高校服务社会这一重要的职能。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服务于多元化的社会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迫切需要在一定办学层次或类型中的部分高校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办学模式,面向不断转型发展的社会需求进行结构性调整和根本性变革,并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重新进行科学的定位,在办学思路、办学体制、专业建设、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一)转型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转型发展是社会对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的客观要求。随着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新兴产业、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产生和发展,需要具有现代科学技术和专业技能的创新型、应用技术类人才为社会提供人才支撑和服务。而且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将直接引导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高校的人才培养类型。 (二)转型发展是高校办学方式调整的内在需要  高等院校服务社会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是通过人才培养来实现的。面对高层次理论研究领域以及高科技、新技术服务领域,是通过培养学术型人才来促进和引领社会进步的;而对于生产实践、经营管理、技术应用等服务领域或层面,则是通过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来服务于社会的。因此,人才需求类型的不同决定了高校发展的不同定位、不同的发展方式以及人才培养类型。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不仅是适应社会对人才不同需求的转变,更是自身在发展中选准目标、准确定位,充分发挥自身服务功能的内在需要。  (三)转型发展是加强高校生存发展的驱动力量  多年来,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明显的趋同性,表现为定位不准确、特色不鲜明、目标不具体、模式单一化。这就造成了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建校办学历史不长)综合实力薄弱、办学竞争力不强、人才质量不高、社会服务能力有限的现实。因此,按照错位发展的思路,只有不盲目遵从老牌学术型大学,而是在主动、深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练好内功,通过合理并重新定位,形成具有自己优势和特色的发展方向及发展模式,才能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这是地方本科院校追求特色发展的机遇和方向所在。  二、我院应用技术型本科办学工作的基本情况  学院自组建以来,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突出特色、改革创新、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通过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努力培养适应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  在应用技术型本科办学实践中,我们紧紧围绕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实际,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富有成效地进行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改革实践,初步形成了适应自身发展需要的做法和经验。具体总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据社会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  几年来,我们坚持“学科专业建设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这一学科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依据自身办学定位,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省内重点行业发展需求,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调研论证,并依据自身办学优势,积极构建科学优化的学科专业体系。同时积极改造传统专业,增设新专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初步形成了以经、管、工为主体,文、艺、农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其中2个学科被确定为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同时,本科专业达到37个,围绕地方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形成了专业数量与办学规模相适应、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一致、培养目标与办学定位相符合的专业结构体系。  通过不断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和专业结构,使学科专业建设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契合度明显增强,学院的专业综合办学质量受到社会好评。依托农业大省的特殊区位特点,学院的粮食加工、储藏、检验等有传统优势及其特色的专业倍受用人单位欢迎。  (二)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学院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差异性,突出个性发展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构建了较为科学合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从而保证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实效性。  (三)明确人才培养思路,构建应用技术型培养模式  结合社会需求和办学定位,学院科学论证了符合实际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以社会发展及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强化素质教育和突出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原则的培养思路。构建了“以专业基本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依据公共课、学科基础课及专业方向三个平台,形成专业拓展和创新素质教育两大模块”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满足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四)改革教学模式,注重加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学院坚持“个性培养、创新教育”的改革思路,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教学模式。通过改革,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应用能力等综合能力。为实施教学模式的改革,学院组织了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为核心的课程改革试点,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探索“差异化”人才培养方式,本着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开设了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取得了明显成效。  (五)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根据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学院在重视改善教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的同时,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定期到企业锻炼,并通过政策激励提高实践能力。近几年,共培养具有专业(行业)从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师239人,在专业课教师中占有较大比例。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和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六)加强校企联合,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  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本着服务地方、校企双赢的原则,学院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通过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签订合作培养协议、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尝试“2+2”培养模式以及订单式培养方式等,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以及学校办学与社会需求的深层次对接,较好地履行了为社会服务的职能。  (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学院在卡伦湖购置土地100万平方米用于新校园建设。按照规划和建设,将极大地改善办学条件,满足学院办学各方面的硬件要求,以此能够保证学院教学和发展目标的需要。  (八)科学统筹规划,加强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学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加大投入,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善校内实践教学环境。近几年成功申请建设项目42项,筹措资金9000多万元,学院累计投入6255万元进行实验室建设。通过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形成了突出专业能力培养,强化仿真实践的校内实践教学环境,较好地满足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提高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九)完善实践环节,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科学设置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以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模拟实习、综合技能训练等为主要内容的课内实践教学模块;以专业调研、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专业竞赛、专业社团活动等为主要内容的课外教学实践模块;以思想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职业生涯规划及就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