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
备课人
张玉平
上课人
上课时间
课型
学习目标
1、学习消息的一般知识。
2、掌握消息基本特点。
3、分析本文的层次结构。
重难点
1、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2、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过 程 与 活 动
【课前预习】:
一、搜集资料,了解新闻的基本知识:
1、新闻,也叫“消息”,指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
2、新闻的特点:
3、新闻的结构:
二、基础字词
1、注音: 芜( ) 当( ) 歼( ) 瞩( )
溃( )退 要塞( )
2、解释:
业已:
溃退 :
锐不可当: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有条件的可以听录音)
2、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的层次及新闻的要素。
标题:
导语:
主体:
3、了解三路大军的进军战况,完成表格
渡江区域
地点
时 间
战 况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二、精读课文,讨论: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2、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3、“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4、文中的“此种情况”是指什么情况?
5、上文从两方议论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这两方议论为什么一详一略?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6、“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句中,“不料”应怎样理解?
7、文中为什么多次出现“至发电时止”和表示具体数字的词语?
三、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
1、准确,首先是用词准确。例如,“冲破”与“突破”词义有所区别,“冲破敌阵”“突破安庆、芜湖线”“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都运用得准确。又如:
2、语言的精练、铿锵。
如:
3、富于感情色彩。
如:
四、小结课文(从主题和写作特点两方面):
【课堂反馈】:
一、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1、与“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形成鲜明对比的词语有哪些?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首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对这一叙述顺序的安排,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路军先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
B、东路军所遇之敌最为顽强,所以作为重点在最后来写。
C、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所以,放在中路军之后来写。
D、中路军在24小时内30万人全部渡过了长江。
3、文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
A.记叙说明 B.记叙 议论 C.议论抒情 D.说明议论
4、在叙述中插入议论句⑤用意理解正确的项是(多项选择)( )
A.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
B.赞颂我军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C.说明战犯指挥失当,懦弱无能,必败无疑。
D.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
5、段第⑧⑨蕴含的感情色彩是 ( )
A.嘲讽 B.批评 C.斥责 D.抨击
二、课外阅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