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14年7月教师公招考试真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2、 教育对个图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只能是正向的、促进的。()3、 我国古代最早的成体系的教育学作品是《师说》。()4、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主要区别:教育目的强调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而教育方针强调的“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5、 教学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和对话过程中,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6、 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组织形式。()7、 德、智、体、美、劳是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基本构成。()8、 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是当代社会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概念。()9、 学生是系统学习直接经验为主的具有主体性的人。()10、 课程是自上而下由国家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教学形式。()1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12、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彻底取代传统教学媒体。()13、 班级中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相互影响,班主任不仅要重视班级正式组织,还要重视班级非正式组织。()
德育过程包含教学过程,它的教学过程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15、 当代教学从重视发展向重视认知的转变。()16、 练习中的高原现象是由于练习方法不当而导致的。()17、 智力与创造性成正比,一个人有高的智商就会有高的创造性。()18、 自我效能感与成败经验有关,增加成功经验可提高自我效能感。()19、 科尔伯格认为,认知是发展的前提,即道德水平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而提高。()20、 教育过程中药慎用惩罚,但适当的惩罚还是必要的,尤其对严重违规行为。()21、 遗忘规律是先慢后快,这意味着学生可以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再加强复习。()22、 在教学过程要尽量从教室提出问题而过度到学生质疑和互动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3、 学习动机程度与学习效率成正比,学习动机越强,效率越高。()24、 当学生把学习成绩不好归结为自己的能力低时,他们更可能放弃学习。()25、 因材施教的根本目的在于消除个别差异,最终让每个学生都达到同样水平。()26、 维果斯基认为,确定适当的目标就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这个适当的目标用一个比喻就是跳起来能摘到桃子。()27、 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是能够很好的适应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28、 特别聪明的学生非智能因素较差,所以要特别打磨他们的性格。()29、 教育法规的保障作用,是指教育法规保障各种教育主体的教育权力得到实现,教育义务得到履行,从而使教育活动有序有效的进行。()30、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取学费和书本费。()31、 在教育领域内,有两类特殊的法律救济制度,他们分别是教师申述制度和学生申诉制度。()32、 教育法规定的一种法律责任只是一种民事责任。()33、 在同一社会中,教育法规与占社会主导地位的教育道德具有共同的作用方向,反映的利益关系一致。()34、 教育行政执法是一种具有法律的活动,也是一场具有国家意志的活动。()35、 法律制裁只有民事和刑事两种()36、 体罚可以帮教师树立威信,所以不能因为某位教师体罚了某位学生而说该教师违反了教师职业道德。()37、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38、 师德是建立在尊师重道的基础上。()39、 教师职业道德就是组织教师学习法律法规。()40、 师德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
二、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共40 小题,每小题1 分,共40 分)——差10、11、12题1.“现代教育学之父”是()。A.洛克B.赫尔巴特C.夸美纽斯D.斐斯泰洛奇2.不属于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的是( )。
A.学校教育网络化B.学校类型进一步多样化C.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D.教育目的是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3.从教学设计的角度考虑,一般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科学性知识B.策略性知识C.功能性知识D.生产性知识4.教育的文化功能不包含(C)。
A.文化批判B.文化选择C.改善人口质量D.文化传递和保存5.不属于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具体内容是( )。A.专业理想的建立B.专业知识的拓展C.专业能力的发展D.专业方向的形成6.如果一个数学测验试题的文字难度太大,超过学生自身的水平,那么这个测验就是( )。A.低效度的B.低信度的C.低难度的D.低区分度的7.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不包含( )。A.尊师爱生,相互配合B.共享共创,教学相长C.民主平等,和谐亲密D.突出权威,强调服从8.学科教学目标水平最高的是( )。A.知识水平B.理解水平C.分析水平D.综合水平9.“在教育的目的决定方面,个人不具有任何价值,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这表达的教育的价值取向是( )。A.社会本位B.个人本位C.团体本位D.虚无主义13.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不包括( )。A.教学目标B.教学内容C.教学场所D.教学评价14.属于学生个体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均衡性B.统一性C.差异性D.非整体性15.有意义学习的特征不包括( )。A.参与性B.自发性C.渗透性D.排他性16.强调无意识动机对学生心理和行为影响的心理学家是( )。A.斯金纳B.布鲁纳C.弗洛伊德D.罗杰斯17.我们对优秀学生进行奖励,不仅可以激励优秀学生也可以激励一般学生,是因为一般学生受到了( )。A.直接奖励B.直接强化C.替代性强化D.替代性惩罚18.系统脱敏法的理论基础是( )。A.行为主义理论B.认知主义理论C.精神分析理论D.人本主义理论19.期望效应说明( )。A.成人的期望是把双刃剑B.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不能过高C.良好的期望可促进学生的发展D.学生的发展往往背离成人的期望20.在训练学生射击水下靶子之前,先给学生讲水的折射原理有利于提高训练成绩。可以用来解释这种现象的迁移理论是(D)。A.关系理论B.共同要素说C.形式训练说D.概括化理论21.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观点,儿童发现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水量有关,而与物体的质地无关,说明该儿童的认知水平已处在(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22.比概念学习的复杂程度高的是( )。A.连锁学习B.信号学习C.辨别学习D.规则学习23.记忆分为感觉登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阶段。在感觉登记阶段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的方法是( )。A.吸引学生的注意B.为复述留有时间C.帮助学生进行精细加工D.经常安排练习24.如果某学生认为,凡是遭到批评的行为都是坏行为,而不会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行为,这个学生的道德发展应该处在柯尔伯格所说的( )。A.前习俗水平B.后习俗水平C.习俗水平D.超习俗水平25.关于对学生奖励和惩罚的描述错误的是( )。A.奖励比惩罚的效果更好B.奖励和惩罚不需要考虑个别差异C.过多使用外部奖励可能削弱内部动机D.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其效果关键取决于技巧26.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A.儿童模仿成人的行为B.喝酒之后脾气变得暴躁C.服用兴奋剂,比赛成绩提高D.从充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高27.如果学习了材料一,再学习材料二,在回忆材料一时,材料二对回忆产生了于扰,那么这种干扰属于()。A.逆向负迁移B.逆向正迁移C.顺向负迁移D.顺向正迁移28.不属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范畴的是( )。A.心理健康课B.个别心理咨询C.课堂教学渗透D.学科知识竞赛29.教育法律关系是一种特定的( )。A.政治关系B.经济关系C.社会关系D.文化关系30、某小学学生小洋,在课外活动结束后从操场回宿舍途中与同学边说边走,上楼时凉鞋前端在楼梯上绊了一下摔倒在地头破血流学。学校一边将小洋送医院,一边通知家长。在此事故中,应该承担主要责任的是(A)。A.学校B.家长C.小洋D.聊天同学31.在教育法规实施的过程中把执法、守法和法规教育结合起来,以说服教育为主,行政、司法强制为辅,使教育主体自觉做到学法、知法、守法。这遵守了教育法规实施的( )。A.教育性原则B.效力性原则C.民主挂原则D.平等性原则32.教育申诉制度的性质是属于( )。A.民事性的B.行政性的C.刑事性的D.强制性的33.教育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中,使主体明确可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以及要求做什么的要素是()。A.假定B.处理C.制裁D.定案34.教育立法必须从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从现实国情出发,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出发,从已有的经济基础出发。这体现了教育立法的( )。A.实事求是原则B.统一、协调原则C.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D.稳定连贯性原则35.构成教育法律责任的前提条件是( )。A.有损害事实B.行为人主观有过错C.损害的行为必须违法D.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36.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D)。A.热爱教育B.热爱学校C.热爱教学D.热爱学生37.教师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对学生具有指导作用。这说明教师职业道德对教育对象具有( )。A.评价功能B.教育功能C.辅导功能D.说服功能38.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 )。A.多层性B.单一性C.多样性D.不确定性39.教师之间“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这是师德教育的( )。A.隐含性原则B.团结一致原则C.“双赢”协作原则D.和平共处原则40.教师职业道德不仅在教育过程中有重大作用,而且可以促进整个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这表明教师职业道德具有( )。A.奉献性B.导向性C.全局性D.发展性三、 判断简析题取得了教师资格证就意味着是一个合格的教师?1、 这个说法是正确吗?()2、 为什么?()A 教师是否合格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B 取得了教师证仅仅具备了从业资格C 在专业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工作自主权和专业地位D 取得了教师资格证,证明达到了各项要求,就是一个合格的教师。E 现代教师必须终生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和能力,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语文老师在介绍一位民国时期作者的作品之前,播放了一段关于一战政治经济的历史短片,然后开始讲课。3、 教师的做法对吗?( ) 4、 为什么?()A 放短片,社会影响不好B 促进理解C 违背教育心理学规律D 符合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理论E 违反学校相关规定
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常常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认知性格的差异性,有些在作判断时,不易受外界干扰,称为场独立型认知风格,有些倾于外部信息作为依据,称为场依存型认知风格,某老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场独立型认知风格。5、 老师观点对吗?()6、 为什么?()A 场独立型更有助于学习B 场依存型有利于接受新知识C 不同风格的学生各有优势D 任何心理特点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塑造E 可以设计不同风格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 初二(3)班的学生琳琳收到一封本班男士写的情书,马上给了班主任李老师, 李老师悄悄调查,发现这是几个女生的恶作剧,李老师把这几个女生叫到一起进行批评教育,又单独和琳琳谈心,希望她不要对同学产生不信任或害怕与男生交往,然后毁了情书。7、 李老师做法对吗?( )8、 为什么?()A 《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尊重了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B 违反《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侵犯了未成年人的隐私C 有针对性的处理,保护了学生D 鼓励与男生交往,违反了学校不得早恋的规定E 没有公开批评肇事学生,助长了歪风邪气
四 案列分析题
一位语文老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发现该生作文写得不错,在随后的的语文课上,该老师在班级里念其作文,当进行一般时,班里许多同学打断了老师,大声说,该作文是抄袭的。语文老师灵机一动,问全班同学,这篇作文写得好不好?同学回答:“好是好,但是该作文是抄袭…….”,老师打断学生们并大声问道:“我问的是作文好不好!”全班学生都大声回答:“好”,语文老师说,欢迎大家摘录精彩,生动的文章作为己用,多看些精妙的文章对提高写作水平有帮助。后班级同学积极学习,抄袭文章的那位同学说:“老师这次教育学习,让我一生都难忘记!”1、 关于语文老师的做法,正确的观点是( )A 语文老师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化解一次课堂危机B 课堂突发事件是宝贵的教学资源,要好好利用C 语文老师欠妥当,应当严厉批评抄袭的那位同学D 备课不充分,自身积累不够,险酿成大错E 教学机智,以特殊形式教育了犯错同学2、 哪些启示( )A 教学策略实时=调控性B 生成课堂教学更符合实际需要C 教学是一项复杂活动,教学情景多变D 教学策略一旦设定不能轻易改变E 教学策略有相应的灵活性,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小海是一名初中学生,在老师眼里是那种“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类型的学生,暑假里,小海留了一头长发,并且染成黄色,老师认为这违反学校的规定,责令小海减掉头发,小海认为留长发是个人的事,拒不减掉头发。一次老师在与小海沟通中,明确表示让小海减掉头发,否则第二天就不用来上课了。第二天小海剃了一个光头来上课。3、 小海的根本原因是( )A 故意违反校规 B 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 C 认知偏差 D 行为习惯不好 E 家庭教育缺失4、 怎么处理( )A 按照校规严肃处理B 学校有些要求的确没有必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C 采用更策略的方式,不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D 寻找背后的原因,更有针对性教育E 让家长处理
一、判断题
1.【答案】√。解析: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就是要把人培养成社会人和自然人的合体,分别就对应了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
2.【答案】×。解析:从作用方向来看,教育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阻碍个体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就是负向功能。
3.【答案】×。解析:我国古代最早的成体系的教育学作品是《学记》。
4.【答案】√。
5.【答案】√。
6.【答案】×。解析: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7.【答案】√。
8.【答案】√。
9.【答案】×。解析:学生是系统学习间接知识为主的具有主体性的人。
10.【答案】×。解析:国家课程是国家设计开发的,但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计开发的主体是地方和学校。
11.【答案】√。解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2.【答案】×。
13.【答案l√。
14.【答案】×。解析:德育可以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等其他形式来实现,教学过程不仅可以实现德育,还可以实现智育、体育、美育等。
15.【答案】×。解析:当代教学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
16.【答案】×。解析:高原现象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由于身体或心理上的疲惫而出现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
17.【答案】×。解析:创造力高,智力一定高;智力高,创造力不一定高。
18.【答案】√。解析:成败经验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重要因素。
19.【答案】√。
20.【答案】√。
21.【答案】×。解析:遗忘是在学习之后立即产生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这意味着学生在学习之后要及时复习。
22.【答案】√。
23.【答案】×。解析: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
24.【答案】√。解析:当学生长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因素——能力时,会m现习得性无力感,从而放弃努力。
25.【答案】×。解析:因材施教的根本目的在于发挥每个个体的长处,弥补其不足。
26.【答案】√。
27.【答案】√。
28.【答案】×。解析: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特别聪明的学生,其非智力因素并不一定就差。
29.【答案】√。
30.【答案】×。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和杂费。
31.【答案】√。
32.【答案】×。解析:根据违法行为性质的不同,法律责任可以分为行政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