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孔子仁的内涵摘要仁的思想是孔子学说的重要内容并因此创立了以道德为价值取向的儒家思想从而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价值体系论语中仁的思想具有从亲亲及于爱人的深刻内涵其表现为孝悌是仁之基础爱人为仁之本质礼是仁的外在形式忠恕是实践仁的根本途径关键词仁爱人礼孔子生活在中国古代社会动荡的转型期春秋末年当时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等诸侯争霸的礼崩乐坏的事情常有发生正是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孔子以君子人格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价值理论体系他自己说好仁者无以尚之所以理解孔子的仁的内涵可以说是把握孔子思想乃至儒家思想的关键之一因而孔子认为仁既是人之大道又是天之大道是唯一大道即人生宇宙的本质所在而他的仁的思想的提出又是现实的从社会的人出发目的在于建立一种合于仁爱之道的和谐社会所以孔子的仁的学说是关于真实人生的哲学说文解字中讲仁亲也从人二也就是说仁是两个人以上的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己还有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对于这种天然的亲密关系在孔子看来其内涵就是建立在亲亲基础之上的仁爱之道因此本文主要从孝爱人礼忠恕这几个方面对孔子的仁的思想的内涵进行阐述一仁之根基孝悌之道孔子在回答子游何谓孝时就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把人与犬马做区别认为人之孝不仅要赡养父母而且更重要的是对父母要有真诚的敬爱之情所以仁之根基始于家庭教育之孝道孔子又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因此孝被认为是孔子仁学的根基因而要想达到仁的境界说先要做到用真诚心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古人又说世间最深最终者莫过于恩情父母之恩昊天莫及又从文字上看孝字是由一个老字和一个子组合而成老字代表长辈上一辈子代表晚辈是指受关怀教化的下一代正所谓父慈子孝父母要做到父母的责任子女长大了也要知恩报恩懂得回报父母以仁爱之无私之心栽培后代孩子才能够在阳光下茁壮成长敬孝犹如给一棵小树施肥浇水这样才能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将来有利于家庭社会从而开发仁爱本具之性德正如孝经中所说的一样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因此孝悌知道乃为教化之本万善之源又古人论孝必连思字不思是做不出孝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养亲悦亲的孝来才懂得知恩报恩不仅要知道养亲悦亲同时也要爱惜父母的精神自己的一言一行总要思量着父母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因此孔子对孝极为重视认为孝道是仁之本故孝悌之道是孔子尊亲思想的具体体现讲的是仁的情感的基本问题孔子认为仁是人的本质也是人道的崇高理想这种本质和理想源于人生而具有的最恒久最朴素的感情血缘亲情所以要发展人的爱人的本性最要紧的是从人的血缘亲情伦理关系中培养和开发仁爱人之本具的东西需要指出的是所谓的孝的实现又有一套程式规范但其根本精神却是出于仁而依于情是一种亲情之仁这里的亲情可以理解为仁在家庭中的表现是一种内在感情即发自内心的那种无私敬爱之情因此仁又是在相互关系中存在的孝悌之道则表现则是表现这种亲情关系的形式这种形式又是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因为亲情之仁孝是本质性的这种亲情是出于一种无私的真情实感而这种真情实感若能扩而行之则可以由孝悌而达到仁爱的本质正所谓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而可以由家庭亲情之孝悌可以培养爱人及社会的仁爱之心又如三字经之开章便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以孝道之习而教之其仁爱本善之性则近也故知孝为仁之源仁由孝而生发从亲情之孝悌易于开发人之仁爱之本性这也是教化人心向善止恶的善巧方便因此孔子对仁的内涵的阐释正是基于孝悌之亲亲并进一步扩展到了美好的思想感情爱人的情怀冯友兰先生曾说孝悌是人的真性情的流露肯定了孝悌之亲亲是人之本性的基础孔子进一步把这一种本性的孝悌之亲亲与仁联系在一起认为这种真性情是仁的根本地根本他说君子笃于琴则民兴于仁君子做到了孝悌之亲亲民众就会大兴于仁德之风因此他的学生有子就更明确的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也不好犯上而好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指出了仁的在于孝悌之亲亲从而应把孝悌之亲亲作为仁之最重要的是来看待在孔子看来孝悌之道之所以是仁之本是因为一个人如果对于生我养我的父母对自己最亲近最爱的人无仁爱之心不思回报养育之恩那么又怎能以仁爱之心去爱他人他认为爱人应从孝悌开始再把这种对于亲人的爱推广到社会上方可以做到泛爱众故孔子再讲完弟子入则孝出则第之后马上就说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又说君子笃待于亲则民兴与仁故旧老朋友不遣则民不偷慎终父母之死追远追思祖先民德归厚矣是说一个人不孝顺父母不敬兄友弟在社会上不可能以仁爱之心去尊重他人的同样这样一个六亲不和的人在社会上爱别人的只有在家庭中做到孝悌之道方可以自己的爱人之心去对待他人关爱他人只有以爱齐家方可以仁治国平天下二仁的本质爱人纵览论语孔子思想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倡导仁之爱人的精神这种源于周初保民敬民的思想就是强调要把人当人要尊重人要关爱人爱人这种美好的品质和性德正是以孝悌之亲亲为出发点是对仁的思想内涵的提升和扩充同时也揭示了另一个问题人之所以有亲亲泛爱众的能力是因为仁爱之心是人人本具的性德就像战国时期的孟子说的人皆可以为尧舜由是因也仁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如人用金做器器器皆金虽器皿的形状各有差异然其器皆由金子所铸造因此以金铸造恶人之形象则趣恶以金子铸造仁德之形象则趣善是故以孝悌之道而教化培育人之本有之仁爱之德则人皆可以至贤至圣矣由上可知器至形虽有好丑至别而器至本体皆为金尧舜为圣而仁也不增凡夫少慧寡智然其仁也不减只是由于各人对仁爱的开发不同而有所不同罢了仁又像镜子的体代表光明圣人这面镜子只是光亮一些而凡夫由于没有注重开发爱护仁之本性镜子上面的污染尘埃就多一些但是只要你不时地洗涮那镜子的光亮也就和圣人之镜子一样了故曰仁爱之性本有而不变爱人者对一切人不论尊卑贫富少长男女老少皆应以仁爱之心而对待之正所谓大爱无疆唐代大儒学大家韩愈说的博爱之谓仁只不过仁的开发是有一定的次序和方法的孝论述孔子仁的思想本质爱人必然要涉及到其根基孝悌孝悌在孔子看来是天生所具有的本性从社会家庭的角度来看推而广之则为泛爱众即爱人的本质可见仁的基本含义就是爱人无论是亲亲的爱亲人还是泛爱众的爱众人仁都体现了爱人的基本精神因此爱人又可以被看作是对仁的概念最精要的概括也是仁的本质内涵之所在又由于仁爱是建立在孝悌的基础之上的这也体现了仁的实现是具有一定的次序地从另一个层面看仁之爱人这也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和爱心它既是一种生命的互相感通是人我众之间的普通联系与相互关照又是一种主体的自觉意识儒家通过推广这种具有崇高道德价值的仁爱之心提升人的精神修养使之超脱寻常的人与我物与我之别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将对人的关爱和尊重提升到道德本体论的思想高度予以关注这也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所以真正仁道的人一定爱人不会讨厌人即使讨厌也要把讨厌的人改变过来使同样的都能达到仁的境界同样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的意思是如何使一个人处在仁的境界里这里也体现了仁爱的思想说明无论是处世处人尤其是自处都要有自处知道再明白点讲什么叫里仁呢就是我们随时要把修养精神培养人的爱人之心放在这种崇高的境界上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要想成就理想人格首先就要有一种善良的品性即仁爱之心要泛爱众而亲人因此孔子的仁的思想有着人所本具以孝为根基尊重他人与成就他人为深刻的内涵爱人是孔子自己对仁学涵义的明确定义爱人就是在提升自己的前提下以仁之本性去爱别人那么它作为一种品行仁就是关爱他人的思想而且要使人之道符合仁道所以有仁德就一定有爱人之心之行反之就会埋没自己的本性仁没有了爱心和善行综上所说孔子并没有直接从概念上去说明什么是仁爱也没有给仁爱下一个定义因为仁之内涵广阔无边正所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包无所不含人人皆有之本性孔子只是在不同的场合和情景中观机斗教而说明仁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正确地把握人的内涵却从不说什么是仁但他明确的肯定仁是人存在的本质仁不在别处就在每个人的心里它是人的天性这是由仁的本质爱人所决定的三仁的外化形式礼仁与礼是内在感情与外在形式的关系二者是统一的仁之内在性德的实现必须要通过礼而完成礼运说礼义者所以达天道顺人情之大窦也这也就是说礼是不违背人情世故社会发展变化规律而通向和实现天道即仁道的关门通道唯有礼这种外化的形式和规范才能使仁道畅通无碍语从二说礼生于情情同于上所说之人情的情也就是说外化的礼是随着人情这种变化的社会现实和现状及历史的变化发展而有所损益的然人情有多种多样但却不离仁爱之本性是礼所遵循者也礼作为仁之外在形式是人文创造的但有其内在根源不违背仁的精神它反过来又可以培养人之本性仁爱的品行孔子说克己复礼天下归日内焉他有对这一观点进一步阐述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说克服一个人的一己之私让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的要求这样才能实现仁德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如果没有仁这种本具之德礼只是一套空的没有任何意义的形式孔子说人而不仁如何礼人而不仁如何乐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难道礼是那些外在的形式吗显然不是这说明礼是有所依托和它的内在精神的仁是实现礼的决定性因素而仁与礼的统一仁者必守于礼循礼而行者必为仁在这里孔子是想用礼来规范仁人的行为使人的行为合乎于仁合乎于道因而礼本身也就是一种合乎仁的人文规范二者相互依存说明礼虽是人为的一种外在规范和形式却不违背天道合于仁道作为一种完美的人格仁是人固有的德性孔子说仁远乎哉吾欲仁斯仁至仁出自人的本性故反求诸于己而的之而这种人爱的性德虽有方法可以获得礼却是这一过程中外化的根本规则和形式因此仁奠定了礼的思想根基也是礼乐之所以要被和能被施行的理论基础礼是仁外在的表现形式仁是礼的内在回归通过仁外在的礼方可内化通过礼又可以光复人的本性仁礼所表现出的各种行为规范并且这些规范虽为约束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关系尺度但却是合于仁的根本精神的不违背人的内涵的两者相辅相成礼是合于仁之内涵本质的礼而仁是礼的本质所在礼又是有变化的这是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革作为人文规定的礼随之而发生变化孔子曾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因是继承的意思损益是适乎时代的变迁这表明立的实质是活泼地而不是死板的僵硬的陈规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但同时也要注意礼的继承和损益是要不违仁且有益于社会的并不见得一定要全盘否定推翻一种旧的礼制而去建立一种新的礼法才好礼也有它不变的一面例如五伦之中的君臣之礼在封建社会它表现为一不对等的阶级关系而如今是明主自由开放平等的时代因而领导与被领导这种君臣关系不再带有阶级的性质他们只有职位的不同没有等级的差别在法律上的地位是平等的可以看出君臣这一关系虽有所损益但君臣这一礼法却不能否认它仍然存在礼正如道路边上的红绿灯没有礼人们的生活将是一片混乱无序无法正常运行和生活礼是一种天然的秩序是一种天然的规范和关系正如君臣父子朋友这些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实的伦理关系无孝则违背父子之礼无忠则违背君臣之礼无敬爱则违背兄弟之礼无信则违背朋友之礼而孝忠信敬爱都根源于仁爱之道仁又是礼的本质所在所以礼则为立仁之根本途径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按照儒家的学说仁义礼智信为做人之五常就是永恒不变的意思也就是做人所应遵循的五种不变之理因此礼也就为仁道之不变的法则正如荀子所称的礼者人道之极也从这一层面也可以看出礼是仁道所表达和体现的内涵之一因而这种克己复礼仁道观其实质就是孔子仁的整合其目的就是为了谋求礼的深化让礼在人们心灵之处扎下根来因而它加强了人的到的训练和修养提高了人的道德思想境界从而达到以仁固礼以礼显仁的目的四仁的实现途径忠恕之道恕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否定方面说明实现仁的途径忠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从可定方面说明实现仁的方法的而忠恕又有分别从对自己的言行和对他人的言行要求的两方面孔子的弟子曾子在总结老师的一以贯之的道时又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表现了仁之爱人的思想关于忠孔子认为它与孝悌相关联因此他常常把二者相提并论他说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迩之事父远知事君在这基础之上孔子还进一步认为孝悌是事君之忠的前提他说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其中就隐含着忠君的思想是以幼长之孝悌为前提的他在谈到自己为何不从政做官时引用尚书里的一段话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也是在强调孝悌是为政以忠的前提这也就是说忠是事君之礼合于仁爱之道孔子又把它与事父母联系尔解释说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体现了忠孝是仁爱之道表现出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事君之忠一种是待人处事之忠例如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又说忠焉能勿诲乎认为一个人能诚心诚意地用仁爱之心教诲帮助他人以及在待人接物处事时要真诚无妄这也就不违背忠的精神了他还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恕也是说与人相处要忠诚厚道仁慈博爱总之就孔子所谓的忠就是要求一个人的言行在事君为政待人处事之中都要尽心竭力以诚相待它是基于对他人的关爱而产生的一种品质恕则是要求自己对别人的言行要宽容要求一个人的心地要光大无私要有奉献精神就是承认人人有同心仁爱之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才能够尽己以及人推己以及人所谓同心就是指人人共同有之的仁爱之心孔子认为人所以为人在于人都有仁心恕道不过是实现其的方法体现了相互尊重同情的道理有些学者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精神定为黄金规则表明这一理念是人们共同认可的因而孔子在很多时候都讲到了恕他说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以直报怨可以说恕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最能体现仁之爱的伟大精神因为一个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是很难做到宽容而牺牲自己去成就别人的孔子把仁作为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其主要意义在于忠恕之道反躬自省谨言慎行尽己之谓忠善待他人推己及人之谓恕忠恕之道即行仁之道其根本意义在于对他人的尊重对他人的人格的尊重仁者爱人说明对人的尊重和同情是实践仁的根本表现由此可见忠与恕是实现仁的方法同样都是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并合乎于仁的内在要求忠恕之道同时又是实现仁的最终结果综上所述孝悌是维护宗法血缘关系的纽带是礼的核心也是人的仁的根基孝悌的原则推而广之则为仁之本质爱人犹如树的主干礼是仁的外化了的形式犹如树之枝叶用来点缀树的外形使之和谐美观而仁最终是要通过忠恕之道而得以实现曾子又曾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故忠恕犹如树之果两千五百年来孔子仁学的思想体系在中国文化史上长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我们应以科学的精神对待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提升精神文明水平仍具有重要的意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儒家学说得以确立其主流文化地位的主要根据而仁的概念经过孔子的全是和倡导内涵更加丰富本文旨在以孔子的人道思想仁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从孝爱人礼忠恕这几个方面阐述了仁的本质内涵参考文献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年月论语为政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人民出版社年月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年月论语学而论语里人南怀瑾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年月日蒙培元蒙培元讲孔子北京大学出版社年月论语颜渊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年月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