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K317021 监控量测主要工作 一、工作内容 监控量测,简称监测,在《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T50308—2017中称为变形监测。 根据《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变形监测是指对建(构)筑物及其地基、建筑基坑或一定范围内的岩体及土体的位移、沉降、倾斜、挠度、裂缝和相关影响因素(如地下水、温度、应力应变等)进行监测,并提供变形分析预报的过程。 监控量测是一项通过既定项目的重复测量、测试、测算,将采集的数据用曲线回归、数理统计、对比分析等手段得出结论,并将其反馈于施工过程中,达到指导施工、预防事故等目的的工程技术工作。 监控量测的内容,应根据所监测物体的性质和地基情况决定。建(构)筑物主要观测水平位移、垂直位移、渗透及裂缝观测,这些内容称为外部观测。为了了解建(构)筑物内部结构的情况,还应对混凝土应力、钢筋应力、土压力、温度等进行观测,这些内容常称为内部观测,在进行监测数据处理时,特别是对变形原因做物理解释时,必须将内、外观测资料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市政公用工程,特别是地下工程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对一定范围内桥涵、路面结构和地下围岩都会产生影响。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所产生施工扰动影响的环境和结构体进行监控量测;通过施工过程的连续监测和分析,及时预测结构变形的发展,反馈有关方面,可有效地控制施工对周边环境以及交通设施的影响程度。 在现今的城市建设中,工程施工安全越来越受到有关部门和单位重视。监控量测作为工程施工安全重要的保障技术,近些年来得到了不断提升,在工程实践中应用更加规范。
二、主要目的 监控量测在市政公用工程施工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目的如下: (1)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安全。通过监控量测结果,结合相关规范规定以及设施权属单位所给出的指导意见,判断建(构)筑物以及结构的安全及周边环境的安全,及时反馈有关方面,调整设计、施工参数,减小建(构)筑物以及结构和周边环境的变形,保证交通安全。 (2)预测施工引起的环境变化。根据建(构)筑物和路面以及地下结构变形的发展趋势,分析预测施工中的各项控制指标变化趋势,为有关方确定有效的保护措施提供基础数据。 (3)控制各项监测指标。依据现场监控量测结果,为有关方判断施工中的各项控制指标是否超过允许值范围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专家意见、既定方案等提供仲裁依据。
三、工作原则 监控量测是一项系统工程,监控量测工作的成效与监测方法的选取及测点的布置直接相关。归纳以下主要原则: (一)可靠性原则 可靠性原则是监测系统设计中所考虑的最重要的原则。为了确保其可靠性,必须做到: (1)系统要采用技术先进、性能可靠的仪器。 (2)监测点、基准点设置应合理,在监测期间测点得到良好的保护。 (二)方便、实用原则 为减少监测与施工之间的干扰,监测系统的安装和监测,应尽量做到方便实用。 (三)经济、合理原则 系统设计时采取先进、实用的方法、合理的精度要求,以降低监测费用。 四、工作基本流程 (1)依据设计要求,进行现场情况的初始调查。 (2)编制监测方案和实施细则。 (3)依据获准的监测方案,布设控制网和测点,并取得初始监测值。 (4)现场监控量测,对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 (5)依据有关规定,提交监控量测成果(报告)。
2K317022 监控量测方法 一、方法选择与要求 监控量测方法应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监测对象和监测项目的特点、工程监测等级、设计要求、精度要求、场地条件和当地工程经验等综合考虑确定,并应合理易行。 监控量测方法需满足合同的约定和设计要求。当合同没有明确的约定、设计没有提出具体要求时,应依据有关规范或标准进行选择。监控量测方法选择应遵循“简单、可靠、经济、实用”的原则,依据监测量控项目和精度等要求,考虑有关因素进行选择。 监控量测方法通常包括仪器测量和现场巡视(查)。仪器测量方式可分为光学仪器式测量、机械式仪表测量和电测式传感器测量。变形监测基准点、工作基点的布设应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的规定。 通常用于变形观测的光学仪器有:精密电子水准仪、静力水准仪、全站仪;机械式仪表常用的有倾斜仪、千分表、轴力计等;电测式传感器可分为电阻式、电感式、差动式和钢弦式。 监控量测精度应根据监测项目、控制值大小、工程要求、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等综合确定,并应满足对监测对象的受力或变形特征分析的要求。 监控量测过程中,应做好监测点和传感器的保护工作。 监控量测新技术、新方法在应用前,应与传统方法进行验证,且监测精度应符合规范的规定。
二、监控量测项目确定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911—2013将监控量测分为三个等级,对明挖与盖挖法、矿山法和盾构法施工、周边环境的应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做出了具体规定。工程监测等级宜根据基坑、隧道工程的自身风险等级、周边环境风险等级和地质条件监控量测复杂程度进行划分。基坑、隧道工程的自身风险等级宜根据支护结构发生变形或破坏、岩土体失稳等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程度,采用工程风险评估的方法确定,也可根据基坑设计深度、隧道埋深和断面尺寸等按下表划分。
基坑、隧道工程的自身风险等级 表2K317022-1
工程自身风险等级
等级划分标准
基坑工程
一级
设计深度大于或等于20m的基坑
二级
设计深度大于或等于10m且小于20m的基坑
三级
设计深度小于10m的基坑
隧道工程
一级
超浅埋隧道;超大断面隊道
二级
浅埋隧道;近距离并行或交叠的隧道;盾构始发与接收区段;大断面隧道
三级
深埋隧道;一般断面隧道
注:①超大断面隧道是指断面尺寸大于100m2的隧道;大断面隧道是指断面尺寸在50~100m2的隧道;一般断面隧道是指断面尺寸在10~50m2的隧道; ②近距离隧道是指两隧道间距在一倍开挖宽度(或直径)范围以内; ③隧道深埋、浅埋和超浅埋的划分根据施工工法、围岩等级、隧道覆土厚度与开挖宽度(或直径),结合当地工程经验综合确定。 周边环境风险等级宜根据周边环境发生变形或破坏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程度,采用工程风险评估的方法确定,也可根据周边环境的类型、重要性、与工程的空间位置关系和对工程的危害性来具体划分。周边环境的应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应与基坑、隧道工程应测项目和选测项目配套、相互印证。工程监测项目应根据监测对象的特点、工程监测量控等级、工程影响范围、设计及施工的要求进行比选后合理确定,应力求反映监测对象的变化特征和安全状态。各监测对象和监测项目应相互配套,满足设计、施工方案的要求,并形成有效、完整的监测体系。
三、监测项目
明挖法和盖挖法基坑支护结构和周围岩土体监测项目 表2K317022-2
序号
监测项目
工程监测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1
支护桩(墙)、边坡顶部水平位移
√
√
√
2
支护桩(墙)、边坡顶部竖向位移
√
√
√
3
支护桩(墙)体水平位移
√
√
○
4
支护桩(墙)结构应力
○
○
○
5
立柱结构竖向位移
√
√
○
6
立柱结构水平位移
√
○
○
7
立柱结构应力
○
○
○
8
支撑轴力
√
√
√
9
顶板应力
○
○
○
10
锚杆拉力
√
√
√
11
土钉拉力
○
○
○
12
地表沉降
√
√
√
13
竖井井壁支护结构净空收敛
√
√
√
14
土体深层水平位移
○
○
○
15
土体分层竖向位移
○
○
○
16
坑底隆起(回弹)
○
○
○
17
地下水位
√
√
√
18
孔隙水压力
○
○
○
19
支护桩(墙)侧向土压力
○
○
○
注:√—应测项目,○—选测项目
【2019年真题】明挖法、盖挖法基坑支护结构和周围土体监测项目,说法正确的是( )。 A.支撑轴力为应测项目 B.坑底隆起(回弹)为应测项目 C.锚杆拉力为选测项目 D.地下水位为选测项目
『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监控量测方法。选项B,为选测项目;选项C,锚杆拉力为应测项目;选项D,地下水位为应测项目。
矿山法隧道支护结构和周围岩土体监测项目 表2K317022-3
序号
监测项目
工程监测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1
初期支护结构拱顶沉降
√
√
√
2
初期支护结构底板竖向位移
√
○
○
3
初期支护结构净空收敛
√
√
√
4
隧道拱脚竖向位移
○
○
○
5
中柱结构竖向位移
√
√
○
6
中柱结构倾斜
○
○
○
7
中柱结构应力
○
○
○
8
初期支护结构、二次衬砌应力
○
○
○
9
地表沉降
√
√
√
10
土体深层水平位移
○
○
○
11
土体分层竖向位移
○
○
○
12
围岩压力
○
○
○
13
地下水位
√
√
√
注:√—应测项目,○—选测项目
2K317023 监控量测报告 一、类型与要求 监控量测报告统称为监控量测成果,可分类为监测日报、警情快报、阶段(月、季、年)性报告和总结报告。每种类型都有一定的内容要求、格式的规定和报送程序,应依据合同约定和有关规定进行编制,并及时向相关单位报送。 监控量测报告应完整、清晰、签字齐全,监测成果应包括现场监测资料、计算分析资料、图表、曲线、文字报告等,表达应直观、明确。 现场监测资料宜包括外业观测记录、现场巡查记录、记事项目以及仪器、视频等电子数据资料。外业观测记录、现场巡查记录和记事项目应在现场直接记录在正式的监测记录表格中,监测记录表格中应有相应的工况描述。 取得现场监测资料后,应及时对监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校对,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应分析原因,必要时应进行现场核对或复测。 监控量测成果应及时计算累计变化值、变化速率值,并绘制时程曲线,必要时绘制断面曲线图、等值线图等,并应根据施工工况、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分析监测数据的变化原因和变化规律,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