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2016年河南省招教及特岗考试复习备考资料

190阅读 | 7收藏 | 6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2016年河南省招教及特岗考试复习备考资料第1页
2016年河南省招教及特岗考试复习备考资料第2页
2016年河南省招教及特岗考试复习备考资料第3页
2016年河南省招教及特岗考试复习备考资料第4页
2016年河南省招教及特岗考试复习备考资料第5页
2016年河南省招教及特岗考试复习备考资料第6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6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改名 上传于:2024-07-13
2016年河南省招教及特岗考试复习备考资料 【教育学】  一、教育学及其发展  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创立、教育学的发展  3.教育学发展中的教育专著:(1)中国先秦时的《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2)教育学史上,一般认为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撰写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专著;(3)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看,通常以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赫尔巴特本人被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4) 杜威也被视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  二、教育及其发展  1.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 教育的发展经历的阶段: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教育、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近代教育、20世纪以 后的教育等几个阶段。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1.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  2.  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 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2. 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3.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  四、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1.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素质来提高劳动生产力  (三)教育与科技文化  1.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1)科技对教育的影响:1)科技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技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技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2)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够完成科技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可以推进科学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技研究的功能  (3)信息技术与教育: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2.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1)文化本身具有教育力量;2)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   (2)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五、教育与个体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1.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至结束的全部过程中,身心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  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内发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1.     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2)遗传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3)不能夸大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     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教育受成熟制约,成熟对人的发展有积极的能动作用,教育以成熟为前提, 同时又要积极、能动的促进个体成熟; 3.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机遇,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 4.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规范了个体的发展的方向与方面;(2)学校教育加速 了个体的发展;(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的发展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还有延时价值 5.     个体发展中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学校和社会要重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六、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在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提出的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功能:1. 导向功能;2. 激励功能;3. 评价功能;4. 指导功能  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既重视个人发展又重视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   1.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社会文化素质教育  (三)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 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 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 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七、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  1.学校教育制度的涵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学校的关系等  2.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前制度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三个过程  壬寅学制:中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癸卯学制:中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壬戌学制:受美国教育制度影响,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生活教育  (二)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幼儿教育、初等教育(初等义务教育)、中等教育(普通中学、农业中学、职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专、成人中等学校等)、高等教育(大学和专门学院、成人教育的高等学院、研究生院等)  八、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统一性  (二)教师的素养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的素养:  (1)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了解该学科的相关知识;3)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学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教学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4)掌握科学、有效、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  (3)道德素养:1)热爱学生;2)热爱教育工作;3)自身的道德修养  2.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容:1)专业理想的建立;2)专业知识的拓展;3)专业能力的发展;4)专业自我的形成  (2)教师专业素质的结构:1)健全的专业情意;2)完备的专业知识;3)娴熟的专业技能  (3)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阶段:1)任教前关注阶段;2)关注生存阶段;3)关注情景阶段;4)关注学生阶段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新课程背景强调教师职业角色、教学行为必须发生转变  强调教师职业角色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和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和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强调教师行为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四)学生的特点  1. 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2. 学生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3. 学生发展具有明显的特征  (五)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已考)  提倡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具体包括:1. 树立人本化的学生观;2. 树立个性化的学生观;3. 树立发展性的学生观  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意义:(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2)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2)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要求:(1)树立新型的师生观;(2)建立教师威信;(3)善于同学生交往;(4)发扬教育民主  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2)通过课外活动;(3)通过校外活动  4.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方法:(1)转变学生角色;(2)转变教师角色;(3)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5.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民主合作式的师生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民主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的反映,同时它也是对学校中师生关系规律的正确认识和自觉应用,其特点:爱生尊师,相互配合;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九、课程  (一)课程及其意义、课程类型、制约课程的因素  1.课程的内涵: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课时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2.课程的意义: 3.课程类型:(1)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2)综合课程和核心课程;(3)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4)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 4.制约课程的因素:(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二)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1.课程标准的意义:(1)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各门学科的教学提出的统一的要求和具体规格;(2)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3)学校、教师应透彻领会课程标准的内容和精神,按照课程标准编写教材,落实教学;(4)课程标准是衡量各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2.新课程标准的功能:指导教材编写;指导教学;1)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2)指导教师组织教学;3)指导课程评价 3.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1)前沿: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2)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内容标准——内容领域及行为目标;(4)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5)附录——术语解释、案例  (三)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1.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2.新课程结构的特征:(1)课程结构的均衡性;(2)课程结构的综合性;(3)课程结构的选择性  (四)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1. 课程资源的特点:开放性、价值潜在性、多质性  2.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共享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  十、教学  (一)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1.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工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