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故事流变及其文化意蕴
摘 要:经典悲剧“赵氏孤儿”在司马迁《史记》中成型,程婴、公孙杵臼等义士的出现是司马迁对“忠”、“孝”、“义”等民族精神的赞扬。“赵氏孤儿”在纪君祥《赵氏孤儿大报仇》中成熟,韩厥、公孙杵臼的牺牲及程婴的忍辱负重换来赵武的“大报仇”大快人心,表现出纪君祥反元复宋的思想倾向。新的时代,“赵氏孤儿”的改编负载着现代文人对经典的思考与审视。金海曙对传统价值的颠覆,田沁鑫对千年仇恨的消解,陈凯歌对人性的拷问、命运的思考,都是在寻找属于现代的民族精神与文化。
关键词:赵氏孤儿,流变,纪君祥,民族精神,现代性
陈凯歌电影《赵氏孤儿》问世后争议颇多,这部电影中的“保孤英雄”程婴的形象与以往大不相同,“被动保孤”的程婴失去了在原来故事中的大义凛然,却变得更加人性化。追溯历史,“赵氏孤儿”故事最早见于《左传·成公八年》,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中对其做了重大改编,使这个悲情故事成型;纪君祥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对“赵氏孤儿”的改编堪称神来之笔,将它推上历史峰顶,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也称赞元杂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