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民生取向.docx

361阅读 | 16收藏 | 9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民生取向.docx第1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民生取向.docx第2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民生取向.docx第3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民生取向.docx第4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民生取向.docx第5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民生取向.docx第6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民生取向.docx第7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民生取向.docx第8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民生取向.docx第9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9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孤独与否 上传于:2024-07-0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民生取向 袁 冰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摘 要】解决好民生问题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途径当前,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主要面临党的自身建设出现的新问题以及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基本民生问题的影响。应在民生的制度建设、关注现实生活及群众主体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民生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这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身的需要,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简单的通过各种途径强硬地向群众灌输马克思主义,而是要通过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法规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优越性,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的认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有群众立场的理论,而不是束之高阁、无的放矢的空洞说教。马克思主义只有切实地关注人民群众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真正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因而,树立民生取向,解决民生问题,就成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方法。 1 民生取向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运用现代信息、通讯等技术手段,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把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使受众逐渐由少数精英扩展为大多数普通人群的过程。[1]其实质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深入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中,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和理解,并能够通过这一理论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完善。这就要求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深入关切民生,树立民生取向,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同时,真正做到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关于“民生”一词的内涵,《左传·宣公十二年》曾提到“民生在勤,勤则不匱”。意即民众的生活在于勤劳,勤劳则生活物资不匮乏从而有发展。孙中山对民生的理解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现代《辞海》中把“民生”解释为“人民的生计”。[2]从中可以看出,民生的内涵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一是“民”,即指广大的人民群众,二是“生”,即生产生活。因此,民生即是指有关国民生计与生活、生存和发展等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不仅包括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资料,也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基本民生权力。 近年来,政府越来越重视民生问题,越来越关心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利益问题,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国家政策领域的有力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终实现的重要途径。然而,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各种民生问题凸显,人民群众出现信仰危机,对马克思主义存在质疑和不解,这就导致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愈发困难。因而,树立民生取向对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民生取向的现实困境 改革开放30年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生活日益丰富,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有了极大改观,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在社会转型、体质转轨、民众信仰多元的今天,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依然存在巨大挑战,面临众多复杂情形,形势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 2.1 党的自身建设出现的新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 我们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应当清醒地看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仍然面临着极大挑战,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首先,党员队伍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一些党员素养不高,忽略对自身理论修养的提高。一些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热衷于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思想上对理论学习不重视,同时,由于对党的政策理解不够全面,造成做事单凭主观意愿,不实事求是,对事关群众冷暖的细枝末节关心不够,或只做表面文章,不愿下大力气解决。其次,党内腐败现象依然存在。其方式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兵作战的个人,而是利益均沾的集合体,突出特征就是集体谋划、集体收益。在一些地方官商勾结、官员入股、买官卖官等已不再是新闻,对腐败事件的揭露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网络链条覆盖面之广,可谓前所未有,群众对此怨声载道,长此以往势必严重损害党的形象,从而导致群众对党和政府不信任,进而加剧信任危机。因此,加快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步伐,就必须加大反腐倡廉力度,把反腐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从根源上遏制腐败蔓延。最后,党内官僚主义作风时有存在。表现在一些党员干部衙门作风严重,把自己和群众对立起来,对群众反应的事情不重视,认为群众的事情都是些琐事,造成处理群众问题不及时、不用心、不到位。胡锦涛总书记曾告诫全党“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七一”讲话中提出的)这朴质通俗的话语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表达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理念。 2.2 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的凸显制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 中国有13亿人口,面临众多民生问题,但在所有民生问题中,涉及到“百姓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最根本的利益问题则是最大的民生问题”,[3]因为这些问题是涉及人口最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最紧密、最现实的重大问题。首先, 在教育方面,虽然我国是世界上各类教育人口最多的国家,然而,由于多种因素决定了在一定时期内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还会持续,诸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同城不同区域之间等等,教育质量都存在较大差异。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学生上学难、上学贵,在一些地区,“优质学校”挤压“普通学校”,使得后者招生困难,随时面临被吞并或关门的后果。其次,在医疗和社会保障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看病贵、看病难。由于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城市,导致许多人不辞劳苦奔向大城市的大医院,在农村,随着医疗价格的不断攀升,致使农民看不起病,或者举债看,甚至有病不治,近年来不少地方出现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受制度制约,以养老和医疗为主的社会保障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完全的覆盖,社保内容过于单一、参保人群有限,这种非均衡的社保范围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再者,就业是民生之本,关乎到个人、家庭的生存发展及幸福和谐。如今,上到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下到普通农民工就业权益难以保障,都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会降低民众的幸福感,加剧社会不稳定,影响社会和谐发展。民生问题,枝叶关情。我们应该“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问题。”推动理论的大众化,说到底就是要在现实生活中帮助群众解疑释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彻底将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落到实处,努力提高党的自身建设,解决群众“最大的民生问题”,以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入手作为理论走向大众的根本途径, 使群众在“有用”的理论中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增强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民生取向的路径 破解马克思主义如何大众化这个难题,不仅需要从理论层面反复研究和论证,在理论创新中不断摸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方法,更需要从实践层面努力推进,力求在解决民生问题中把握理论大众化的本质。笔者认为,从民生视角寻求理论大众化,应从以下几点来把握: 3.1 制度建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保证 制度建设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没有强有力的制度作保障,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只会昙花一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会流于形式而无实质意义。为此,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推进。 第一,注重完善。制度建设具有长期性特征,不可一蹴而就。当前,应努力完善各项民生建设,在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下,尤其要保障群众的民主政治权利,进一步调动群众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因为民生问题不仅仅是物质利益的满足,更是政治权利的实现。我们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法制及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群众对政府的各项监督,健全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 使人民群众的民主政治权利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积极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上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把教育、就业、分配、医疗、社保等主要民生问题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这表明加快这些领域的制度建设,使之能有一个相对完备的制度体系,是我们党和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关切民生,重在实现民生的目的,保障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制定各项政策和方针都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福祉为着眼点和落脚点,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五个统筹”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