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达标测评
(考试时间:45 总分:70)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0小题,共30分)
1、(3分)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首先集中了军权,这直接针对的是( )
A、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导致国家分裂
B、丞相权力过重
C、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D、辽与西夏的威胁
【标准答案】 A
【解析】
赵匡胤在割据分裂局面中,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他目睹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势力给国家带来的灾难,正是基于此,首先集中了军权。
【end】
2、(3分)北宋中期封建统治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具体表现在( )
①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②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③冗官、冗兵、冗费
④少数民族的威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标准答案】 D
【解析】
北宋中期封建统治的主要危机是社会矛盾尖锐: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等。①②③④都是这些矛盾的具体表现。
【end】
3、(3分)《宋史》记载:“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对该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辽、西夏与宋朝的边境贸易增多
B、北宋朝廷的财政负担逐渐加剧
C、战争增多使北宋军队数量大增
D、宋仁宗已下定决心进行财政改革
【标准答案】 B
【解析】
“费累百万”反映了当时北宋朝廷财政负担的加剧。A、C、D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
【end】
4、(3分)从关注民生的角度看,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的目的是( )
A、加强对百姓的户籍管理
B、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C、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D、增加农民的劳作时间
【标准答案】 C
【解析】
加强对百姓的户籍管理是保甲法的作用,故A项错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不属于民生角度,故B项错误;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符合关注民生的角度,故C项正确;方田均税法与增加农民劳作时间无关,故D项错误。
【end】
5、(3分)北宋翰林学士范镇曾评论:今行此法是变富人之多取而少取之,……少取与多取,犹五十步与百步。此语评论的是( )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募役法
D、将兵法
【标准答案】 A
【解析】
青苗法的实行,使农民可以向官府借钱或粮食以渡过粮荒的难关,使之免受富人的盘剥,“变富人之多取而少取之”。B、C、D与材料无关,排除。
【end】
6、(3分)王安石说:“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之令已行矣。”司马光说:“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据此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 )
A、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
B、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
C、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
D、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
【标准答案】 C
【解析】
王安石认为政府实施青苗法,贷款给农民,可以使农民免受“豪民”盘剥。司马光认为政府贷款利息偏高,对农民而言仍是沉重的负担。由此可见,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A、B、D三项都与材料无关,故选C项。
【end】
7、(3分)宋仁宗时,枢密使田况对当时骑兵战斗力的描写:有的根本不能披甲上马,有的骑马奔跑时挽弓不过五六斗,箭射出十几步就落在了地上。为改变这种状况,王安石采取的变法措施不包括( )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募役法
【标准答案】 D
【解析】
题干反映了北宋中期军队战斗力弱的问题,A、B、C都是为改变当时状况采取的相应军事措施。募役法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end】
8、(3分)王安石说:“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一人一义,十人十义,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材,致不如古。”为此,王安石在改革过程中( )
①严厉整顿吏治以统一思想
②恢复科举制度以培养人才
③取消诗赋改以经义策论取士
④以《三经新义》为教材和考试依据
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标准答案】 B
【解析】
王安石的这段言论反映了其教育和科举制度改革的思想,③④是改革中的育才措施,符合题意。①中的“严厉整顿吏治”应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主要措施,不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材料中王安石认为原来的“科法败坏人材”,要加以改革,且科举制度并未被废除,故②中“恢复科举制度”的表述是错误的。
【end】
9、(3分)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时,“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这句话反映王安石变法( )
①改善了北宋的积弱局面
②改善了北宋的积贫局面
③使广大人民安居乐业,连年有余
A、①②
B、②③
C、③
D、②
【标准答案】 D
【解析】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题干中的现象主要反映了对积贫局面的改善,因而①不正确,②正确。③不符合史实。
【end】
10、(3分)王安石变法同孝文帝改革影响的相似点有( )
①都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都有利于民族融合
③都加速了封建化进程
④都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④
【标准答案】 D
【解析】
促进经济发展和巩固封建统治是两者的共同影响。王安石变法是针对北宋积贫积弱局面而进行的变法,主要目的是挽救统治危机,并不涉及民族融合和封建化问题,②③是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end】
二、非选择题(第11题14分,第12题16分,共30分)
11、(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对变法前后社会景象的描述)
(一)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少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二)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水秧绵绵复多稌,龙骨长干挂梁梠。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杙小舟。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
——王安石《临川文集》
材料二 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而不知实根柢于神宗之有雄心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三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变法前后的社会变化,并对王安石的结论作扼要评价。(6分)
( )
(2)材料二、三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两者在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方面的共同缺陷是什么?(4分)
( )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王安石变法对今天改革有何启示。(4分)
( )
【参考答案】 (1)变化:由赋役沉重、民生艰难到民殷家实。
评价:反映了变法前后社会生活的差异,但有夸大之词。
(2)原因:用人不当,危害百姓;破富民之利,税收加重。
缺陷:两者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都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
(3)启示:改革要循序渐进,用人得当;既要关注民生,又要顾及社会群体利益。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问,据材料一信息概括回答。第(2)问,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信息概括比较回答。第(3)问,从改革进程等方面概括回答。
【end】
12、(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修辞者不求大才,明经者不问大旨,师道既废,文风益浇,诏令虽繁,何以戒劝?士无廉让,职此之由。其源未澄,欲波之清,臣未之信也。傥国家不思改作,因循其弊,官乱于上,风坏于下,恐非国家之福也。
——范仲淹《奏上时务书》
材料二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宋神宗以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议行新法。……熙宁四年二月,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策论试进士。……熙宁六年三月,置经义局,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