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达标测评
(考试时间:45 总分:60)
一、选择题
1、(3分)鸦片战争期间,一些外来新词语如政治、新闻纸、铁路、火轮机等在东南沿海官民中逐渐流传开来。这表明( )
A、殖民侵略推动西方文明的传播
B、“体用”观的分歧已初露端倪
C、东南沿海的文明开化程度最高
D、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标准答案】 A
【解析】
“鸦片战争期间,一些外来新词语如政治……在东南沿海官民中逐渐流传开来”表明殖民侵略推动西方文明的传播,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体用”观的分歧,故B项错误;东南沿海的文明开化程度高低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说明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故D项错误。
【end】
2、(3分)张爱玲在《更衣记》中这样描绘旗袍的演变,是从“严冷方正”“具有清教徒的风格”向“烘云托月忠实地将人体轮廓曲曲勾出”的转变。影响旗袍演变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近代思想解放的洗礼
B、吸收欧美服饰的特点
C、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
D、摆脱了宗教观念束缚
【标准答案】 D
【解析】
近代思想解放影响了服饰的演变,故A不符合题意。接触西式服装后,人们的审美观发生重大变化,女性服装开始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故B、C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选D。
【end】
3、(3分)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竞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旺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
A、服饰的西化开始风靡上海
B、上海社会等级观念已消失
C、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D、政治变革消弭了贫富差距
【标准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即莫不竞以衣服炫耀为务”并非指服饰的西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下至娼优隶卒”说明当时仍存在社会等级,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当时上海社会各个阶层追求服饰华美,说明当时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变革,故D项错误。
【end】
4、(3分)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标准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迁。从题干广告中列举的外国杂货可以看出国人喜爱外国事物,这反映出当时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故C项正确。出现售卖外国货物的广告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无必然联系,故A项不符合题意。1873年中国才开始独立办报,故B项错误。广告中的货物仅体现出“食”和“用”的变化,未体现出“衣”“住”“行”的变化,故D项表述不准确。
【end】
5、(3分)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1931年,由于不堪忍受溥仪的凌辱,她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这件事情震动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这件事情充分说明了当时社会( )
A、清王朝已经彻底没落了
B、中国女性逐渐摒弃了落后的封建观念
C、法院的权力已经高于皇权
D、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制度已经确立
【标准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文绣利用法律手段与溥仪解除婚约,反映出女性自主意识的增强。故选B。
【end】
6、(3分)1872年《申报》报道:“妇人女子原宜深藏闺阁,不令轻见男子之面……乃上海地方妇女之蹀躞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或遇相识之人,欢然道故,寒暄笑语,视为固然。若行所无事者,甚至茶轩酒肆,杯酒谈心,握手无罚,……日甚一日,莫能禁止。”对该报道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
A、传统道德礼教观念受到冲击
B、近代中国女子逐渐步入社会
C、妇女解放思潮悄然兴起
D、上海社会风气已彻底改变
【标准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了社会习俗发生了变化,妇女的思想观念比以往要开放,A、B、C三项的理解是正确的,D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选D项。
【end】
7、(3分)下图照片是1920年燕京大学学生俱乐部成员合影。该图能够反映( )
A、学生服饰已经完全西化
B、英美控制中国高等教育
C、平等观念在教育上实践
D、中国教育的平民化倾向
【标准答案】 C
【解析】
图片中的学生均穿着中式长衫,马褂,故A项错误;题干图片中虽然出现外国国旗,但其并不能代表中国高等教育被英美控制,故B项错误;题干图片中的大学生中男女学生都有,说明此时在教育上体现出男女平等的观念,故C项正确;题干图片中的学生并不能看出其是否为平民,故D项错误。
【end】
8、(3分)“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资产阶级改革进入高潮
B、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C、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成功
D、新文化运动兴起
【标准答案】 C
【解析】
题干材料“翎顶补服灭”“辫子灭”说明中华民国已建立,由此把握时代背景,从政治角度分析,C项正确。
【end】
9、(3分)袁昶《乱中日记残稿》载:“顺(天府)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约四万余人。”材料反映铁路的修筑( )
A、阻碍当地经济发展
B、利于反抗外国侵略
C、促进社会经济转型
D、改变传统就业结构
【标准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铁路的修建使顺天府的老百姓失去传统的谋生手段,被迫从事其他行业,故选D项。铁路的修建使得交通更便利,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B、C两项与题意无关。
【end】
10、(3分)1930年12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皓电,称“为提倡国历,转移人民习尚”起见,“国历新年应改为休业五天,即十二月三十一日起至一月四日止”。据此,国民政府行政院通告全国各机关,新年放假五日。材料表明( )
A、当时国人都以农历安排生活
B、政府以放假的形式推广国历
C、政府开始确定元旦为国定假日
D、元旦逐渐成为国人的传统节日
【标准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为提倡国历,转移人民习尚”“国历新年应改为休业五天”可知,政府通过放假来推广国历,故B项正确。民国时期,国历与农历并行,A项表述过于绝对;“政府开始确定元旦为国定假日”始于民国初年,故C项错误;国历元旦属于新节日,而非国人的传统节日,故D项错误。
【end】
11、(3分)1933年广州的报纸报道: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半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该材料说明( )
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
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
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标准答案】 C
【解析】
A、D两项说法过于绝对;B项与材料联系不紧密;题干材料表现出近代中国社会风俗的多样性,故C项正确。
【end】
12、(3分)近代上海不仅在经济方面,而且在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下列有关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②上海新新公司开办广播电台
③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
④创办轮船招商局
A、①②④③
B、③①②④
C、①④③②
D、②④①③
【标准答案】 C
【解析】
①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的时间是在1865年;②上海新公司开办广播电台的时间为1927年;③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的时间为1896年;④轮船招商局创办于1872年。按照时间排序,C项符合题意。
【end】
13、(3分)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的网民规模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45.8%,其中手机网民达到5亿,人均一天看手机的次数是53次,高端用户人均每天看153次,平均每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