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9.3 关注货币政策
一、教材名称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会计专业)(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模块9任务9.3《关注货币政策》
二、课时
2学时(90分钟)
三、学情分析
中职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方法积累不多,思维方式相对单一,知识储备不足、文化素养不高,因此,促进学生又快又好的丰富知识面,提高专业素养,养成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是本任务的重要目的。
四、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了解货币政策的含义
(2)掌握货币政策的目标、类型
(3)理解货币政策工具的内容及作用机制
2.能力目标
初步能够结合不同的宏观经济情景分析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及其实施效果
3.情感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法制意识;
(2)正确理解和看待宏观经济调控,关心货币政策的变动,关注国家经济的发展,增强主人翁意识。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
教学难点: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机制
六、教学方法
情景模拟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案例法、讲授法等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黑板、案例材料
八、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10分钟)
教师活动:(1)通过多媒体展示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来龙去脉;(2)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每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关于货币政策的表述。
教师引导:视频、图片看完了,现在请大家思考:什么是货币政策?其实施目的是什么?和财政政策相比,货币政策有哪些不同?(学生积极探究,踊跃发言)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聆听教师的引导,积极思考,讨论问题。
教师:(启发点拨)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各种调节货币供给量和信用条件的方针、措施的总和。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事例,使学习与生活相结合,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
(二)学习新知(60分钟)
1.货币政策的含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相关内容,提问:货币政策的执行机构、目标、调节的中介变量分别是什么?
学生活动:按照教师的引导自主学习教材相关部分的内容,查找答案,回答教师的提问。
教师讲解: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各种调节货币供给量和信用条件的方针、措施的总和。中央银行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国家权威机构。
设计思路:承接上面的情景导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2.货币政策目标
教师活动:(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任务中所介绍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是什么:(2)通过网络查找我国中央银行关于货币政策目标的表述,并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回顾上一任务中所介绍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认真观看《中国人民银行法》关于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的描述。
教师总结:世界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所要实现的目标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在《中国人民银行法》中作了明确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以往所学知识,既巩固了学习效果,又引出了本部分的内容。
3.货币政策的类型
教师活动:通过多媒体导入案例《货币政策首提“中性”的深意》:201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适应货币供应方式新变化,调节好货币闸门,努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这为2017年货币政策定下了基调。与以往的货币政策相比,这次定调有一个明显改变,即增加了关键词——“中性”。
提问:什么是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类型一般有哪些?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案例内容,结合自身所知,回答教师问题。
教师讲解:据货币政策对社会货币供应量所具有的不同调节功能,将货币政策分为三种类型。
(1)扩张性货币政策
又称膨胀性货币政策,或“松”的货币政策。它是指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降低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在公布市场业务中收购有价证券及中央银行降低存放款利率等手段,增加社会货币供应量进而刺激社会总需求增加的政策。一般在经济衰退时期使用。
(2)紧缩性货币政策
是指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业务中卖出有价证券及中央银行提高存放款利率的手段,抑制或减少社会货币供应量进而减少社会总需求的政策。一般在经济繁荣时期使用。
(3)中性货币政策
是指货币供应量大体等于货币需要量政策,他对社会货币供应量及社会总需求既不产生扩张性效应,也不产生紧缩性的后果。适应于经济稳定增长时期。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导入,既让学生了解到我国货币政策的特殊表述,又引出了关于货币政策一般类型的思考。
4.货币政策工具及运用
教师活动:(过渡)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可以怎么做呢?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使用的各种信用手段。它通常划分为四大类。
(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的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政策工具,通称“三大法宝”。
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教师活动: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情况统计表》,提出问题:什么是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案例内容和图表,思考并回答教师的提问。
教师讲解:当经济繁荣,需求过旺,物价上涨过快,发生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可以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商业银行可以动用的现金资产(超额存款准备金)减少,迫使商业银行紧缩信贷规模,从而减少市场货币供应量。当经济衰退、社会需求不足,发生通货紧缩时,中央银行可以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增加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使商业银行可以动用的现金资产增加,促使商业银行扩大信贷规模、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导入,既结合了实际,又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
②再贴现政策
教师活动:安排学生自学教材相关内容,了解什么是贴现、再贴现?
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相关内容,找出答案。
教师讲解: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货币供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③公开市场业务
教师活动:通过多媒体展示《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操作情况统计表》,提出问题:什么是公开市场业务?其作用的机制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案例内容和图表,思考并回答教师的提问。
教师讲解: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借以调节货币供应量,控制信用规模的政策。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导入,既结合了实际,又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
(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教师活动:(过渡)刚才我们介绍了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此外,当中央银行有选择地对某些特殊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用加以调节和影响的措施,称之为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它侧重于对银行业务活动质的方面进行控制,是一般性货币政策的补充。
①消费信用控制
教师活动:案例导入某一银行的汽车消费贷款,介绍消费信用控制的内容。
消费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其主要内容包括:(1)规定用分期付款购买耐用消费品时第一次付款的最低金额;(2)规定用消费信贷购买商品的最长期限;(3)规定可用消费信贷购买的耐用消费品种类,对不同消费品规定不同的信贷条件等。
学生活动:观看案例内容,聆听教师讲解,了解消费信用控制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导入,既结合了实际,又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简单介绍)
是指中央银行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进行限制,目的在于限制用借款购买有价证券的比重以抑制过度的投机。其中如规定一定比例的证券保证金率,并随时根据证券市场的状况加以调整。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
教师活动: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各地近年来住房按揭贷款利率的变动情况,介绍不动产信用控制的内容。不动产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在房地产方面放款的限制措施,以抑制房地产投机。如对金融机构的房地产贷款规定最高限额、最长期限以及首次付款和分期还款的最低金额等。
学生活动:观看案例内容,聆听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