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教案
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商鞅变法使中国历史发展与同期的西方海洋文明发展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它顺应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适应了秦孝公富国强兵的需要,不但奠定了秦王扫六合、统一中国的基础,而且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选择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方向,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第1课主要介绍了各国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和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商鞅变法既具必然性同时具有可能性。对第1课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的学习为第2课商鞅变法内容和第3课商鞅变法历史作用的学习作了很重要的铺垫。
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1学过《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在必修2学过《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在必修3学过《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变动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本课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联系必修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从而正确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思想各领域变动使商鞅变法具有必然性。
教学目标定位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概况,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和法家思想的特点。
2、知道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和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基本时代特征。
4、运用唯物史观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诸侯国改革变法之间的关系;探究分析各诸侯国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和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时,渗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意识形态、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等唯物史观。
2、秦孝公抓住机遇进行改革,改变了秦国的命运,也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使学生认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对于一个国家的振兴至关重要。引导学生坚定当今社会变革的信念,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设计思路
本课内容丰富,理论性强,采用问题教学法,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图文资源,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获取有效信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意识形态的基本原理分析历史现象,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注意释疑解难、适当联系和拓展延伸,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突破教学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在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评价中,实现基础知识的落实,实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实现情感态度的感悟和升华。
二、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
(创设情境
设问置疑)
2′
出示《战国形势图》和《秦的统一图》指出秦国地处西陲,比较落后,然而,恰恰是偏远落后的秦国在群雄角逐中,实现六王毕四海一。秦国之所以能够完成统一,有一个很的重要原因在于商鞅变法的卓有成效。设问:商鞅变法到底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展开的?正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观察历史地图,带着疑问学习新知。
激发兴趣,同时增强本课涉及到的战国时期有关国家的空间概念。
【新课
学习】
(问题导学、合作探究)
25′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必然性)
(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新气象,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有何表现?
2、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大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有何异同?
4、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思想流派有哪些?法家思想有何特点?这一时期学术思想史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是什么?
5、阅读“学思之窗”:兵家和法家都重视战争,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变法改革和战胜攻取有什么关系?”
(2)进行学法指导,适时点拨,恰当讲解,拓展延伸。
(3)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社会变化新气象中的“新”字,归纳时代特征,突破各国变法背景这一难点:1、经济(大发展)——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封建生产关系产生(根本原因)2、政治(大变革)——上层建筑的变化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政治呼声)3、军事(大动荡)——战乱频仍,政局动荡(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直接推动力)4、思想——百家争鸣,法家学说盛行(意识形态的推动)。
学生自主学习,获取教材信息,合作探究,得出问题结论,小组进行汇报,师生互评。
1、以问题为中心,充分利用现有教材图文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概括、历史现象的能力。
2、使学生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诸侯国改革变法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好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发展、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特征。
3、使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意识形态的基本原理分析历史现象,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1)指导学生制作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与变法表格(国别、内容、历史作用)。
(2)讲解 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 “履亩而税”,“尽地力之教”,“平籴法”,《法经》等概念。
(3)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战国变法运动成为时代潮流的原因有哪些?
(1)学生阅读教材,归纳知识,动脑动手制作表格。
(2)合作探究原因,得出结论。
提高学生归纳历史知识,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改革具有必要性和革可能性
(1)引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探究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2)假设发问,激励学生感悟内化。
学生阅读教材,获取信息,得出改革的必要性(地理位置偏西,相对落后)和可能性(秦国的有利条件,历史机遇和秦孝公抓住机遇等)
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对于一个国家的振兴至关重要。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课
小结】
(师生共同归纳)
5′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变法社会背景)
客观:(大发展、大动荡、大变革)
(1)经济:生产力发展 ,封建经济产生;
(2)政治: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
(3)军事: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4)思想:民间办学兴盛,百家争鸣。
主观:(有利条件、可能性)
(1)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守旧势力相对薄弱。
(2)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