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2019年高考文综历史真题试卷(全国Ⅱ卷)(教师版).docx

264阅读 | 10收藏 | 9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2019年高考文综历史真题试卷(全国Ⅱ卷)(教师版).docx第1页
2019年高考文综历史真题试卷(全国Ⅱ卷)(教师版).docx第2页
2019年高考文综历史真题试卷(全国Ⅱ卷)(教师版).docx第3页
2019年高考文综历史真题试卷(全国Ⅱ卷)(教师版).docx第4页
2019年高考文综历史真题试卷(全国Ⅱ卷)(教师版).docx第5页
2019年高考文综历史真题试卷(全国Ⅱ卷)(教师版).docx第6页
2019年高考文综历史真题试卷(全国Ⅱ卷)(教师版).docx第7页
2019年高考文综历史真题试卷(全国Ⅱ卷)(教师版).docx第8页
2019年高考文综历史真题试卷(全国Ⅱ卷)(教师版).docx第9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9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沈江底 上传于:2024-06-04
2019年高考文综历史真题试卷(全国Ⅱ卷) 一、单选题(共12题;共48分) 1.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 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答案】 D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 【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率先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对地方实现了强有力的控制,因此有力量兴建大型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 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制度走向崩溃,A选项排除。 铁质生产工具的普及有利于水利工程的修建,但不是主要因素,B选项排除。 交通运输网络的畅通与水利工程的修建无关,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准确把握,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有利于国家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兴建水利工程。 2.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 王国势力强大           B. 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 现实统治需要           D.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答案】 C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的“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和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C选项符合题意。 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了王国问题,A选项排除。 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B选项排除。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现的是思想文化专制和,与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无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汉代儒学的准确把握,汉初的“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和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3.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 A. 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 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 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 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答案】 B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分析】“ 四时佳兴与人同 ”的意思是春夏秋冬四时,也都有各自的美好时光与特殊盛景,这些都需要人去品味。“ 道通天地有形外 ”指的是道理通著天地之间一切有形和无形的事务,思想渗透在风云变幻之中,体现的是人与万物皆同理,B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作者享受自然的人生态度,A选项排除。 材料体现的是作者享受自然的人生态度,C选项排除。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程朱理学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4.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A. 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 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 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 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答案】 C 【考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相关数据可知,从明朝到清朝商人资本明显增加,是商业活动规模进一步扩大的结果,C选项符合题意。 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分为士农工商,商人社会地位一直很低,A选项排除。 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与中国整个封建社会,B选项排除。 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准确把握,根据材料相关数据可知,从明朝到清朝商人资本明显增加,是商业活动规模进一步扩大的结果。 5.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 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 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 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答案】 D 【考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 ”可知 部分西方人反对慈禧干预政治,说明部分西方人对变法表示赞同,D选项符合题意。 戊戌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群众基础,A选项排除。 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选项排除。 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戊戌变法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6.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 A. 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 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 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 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答案】 B 【考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 ”可知宣言表达的是一种爱国情怀,说明当时民众的爱国觉悟得到提高,B选项符合题意。 A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材料未涉及资产阶级个人主义,C选项排除。 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暴力革命,材料未涉及马克思主义,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五四运动的准确把握,材料强调的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民众的爱国程度得到加强。 7.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 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B. 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C. 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D. 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答案】 B 【考点】解放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关键词“ 1948年10月底 ”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可知,当时中国处于国共内战时期,国内革命战争即将结束,因此这一时期对干部培训主要是为执政全国做准确,B选项符合题意。 土地改革属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措施之一,A选项排除。 工业化建设是在1953年之后,C选项排除。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解放战争的准确把握,根据材料关键词“ 1948年10月底 ”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可知,当时中国处于国共内战时期,国内革命战争即将结束,因此这一时期对干部培训主要是为执政全国做准确。 8.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收,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 A. 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 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 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A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结合材料“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产量,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部分地方退耕还林还牧”可知体现的是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A选项符合题意。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体体制改革尚未展开,B选项排除。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完善说法过于绝对,C选项排除。 这一时期中国尚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9.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    ) A. 神                                       B. 自然                                       C. 人                                       D. 政治 【答案】 C 【考点】苏格拉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强调的是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柏拉图强调的是理念论;亚里士多德强调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三者都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C选项符合题意。 神、自然和政治的主题不符合三者的主张,三者都体现的是对人的关注,AB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苏格拉底强调的是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柏拉图强调的是理念论;亚里士多德强调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三者都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 10.图3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欧洲(    )  A. 文化趋于活跃                  B. 政治变革加速                  C. 市民阶级出现                  D. 新教传播广泛 【答案】 A 【考点】宗教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数据显示可知,15世纪欧洲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印书坊的城市,这说明当时欧洲地区文化得到传播,思想领域较为活跃,A选项符合题意。 15世纪的欧洲尚未出现政治制度的变革,B选项排除。 欧洲印刷业的发展主要和活体字印刷术的传入及文化发展有关,C选项排除。 马丁路德派宗教、加尔文派宗教及英国国教等新教的传播是在16世纪宗教改革之后,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欧洲宗教改革的准确把握,15世纪欧洲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印书坊的城市,这说明当时欧洲地区文化得到传播,思想领域较为活跃。 11.法国史学家索布尔认为,从某种角度而言,法国大革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历次革命,包括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可以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法国大革命(    ) A. 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                                           B. 以暴力为革命主要方式 C. 根除了专制复辟危险                                           D. 以社会平等为首要目标 【答案】 D 【考点】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思想家的主要主张有社会契约论、自由平等、人民主权说等,体现的是以社会平等为主要目标,D选项符合题意。 法国正式建立民主共和制政体是在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之后,A选项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法国大革命对社会平等的要求,并未说革命的方式,B选项排除。 法国大革命并未阻止封建王朝的复辟,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启蒙运动的准确把握,启蒙思想家的主要主张有社会契约论、自由平等、人民主权说等,体现的是以社会平等为主要目标。 12.表1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  (单位:吨)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年实际产量 钢 1.45亿 1.15亿 煤 3.9亿 3.35亿 肉 2 500万 1 230万 蔬菜与瓜类 4 700万 1 300万 表1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A. 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 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 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 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答案】 A 【考点】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分析】材料说明的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已经积重难返,轻重比例严重失调,A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未体现经济政策的连续性,B选项排除。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重点是农业,C选项排除。 苏联社会生活需要最主要的产品不是钢铁,而是轻工业产品,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准确把握,材料说明的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已经积重难返,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二、材料分析题(共5题;共82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 材料二  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材料三  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余年来未有的出超。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和意义。 【答案】 (1)变化: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 原因: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贸易,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协定关税,海关主权丧失;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 (2)特征:完全自主;税率灵活,根据国家需要调整。 意义:维护国家关税主权;有利于结束外贸入超的局面;保护了本国民族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考点】两次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 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 ”、“ 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 ”即可概括出变化是 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 根据材料“ 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原因需要从鸦片战争国门洞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及列强倾销商品的需要等方面进行思考。 (2)根据材料“ 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 ”、“ 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 ”进行直接归纳即可。 根据材料“ 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余年来未有的出超”和所学知识可知, 1950年中国海关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