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入编考试《教育理论》历年真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 C )。 A.《大学》 B.《中庸》 C.《学记》 D.《春秋》
[解析]教学相长,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一份宝贵遗产。它首先见于《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返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2.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 B )。 A.生产劳动 B.模仿 C.语言 D.动物本能
B[解析]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的“无意识的模仿"。3.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A )。 A.示范性 B.复杂性 C.主体性 D.长期性
A[解析]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学生。根据研究表明,他们一般都有种“向师性"。所以也就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4.教育心理学属于( C )。 A.心理学 B.社会科学 C.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D.哲学
C[解析]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5.1 9 0 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 A )。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A[解析-]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6.最早提出遗忘曲线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家是( B )。 A.巴甫洛夫 B.艾宾浩斯 C.斯金纳 D.冯特
.B[解析]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研究结果被绘制成曲线,这就是百余年来一直被广泛引用的经典的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7.教师的劳动价值主要体现在教育劳动的( A )。 A.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B.主体价值 C.创造价值 D.教育价值
.A[解析]教师的劳动价值主要体现在教育劳动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8.“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 C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C[解析]由题干可知是在描述道德意志。9.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 A )。 A.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 B.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C.校长、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D.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三结合
A[解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三大组成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结合教育。1 o.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行时间为( D )。 A.2 0 0 6年,6月2 9 日 B.2 0 0 7年1月1 El C.2 0 0 7 年9月1 日 D.2 0 0 6年9月1 EI
D[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 00 6年6月2 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自2 O 0 6年9月1日起施行。 11.教师注意力的特点集中表现在( D )。 A.注意集中能力 B.注意稳定能力 C.注意转移能力, D.注意分配能力
D[解析]注意分配能力是教师注意力的特点的集中体现。l 2.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在教育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下提出的,其背景说明最全面的是( A )。 A.知识经济时代提出的挑战 B.社会信息化时代提出的挑战 C.我国加入WTO 面临的挑战 D.未来社会发展需要提出的挑战
A[解析]由于原有的教育模式、教育课程适应不了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为此要求对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1 3.第2 9届北京夏季奥运会圣火在(B )古奥林匹亚遗址成功点燃。 A.印度 B.希腊
C.美国 D.雅典
B I解析]2008年3月24日,第29届北京夏季奥运会圣火在希腊古奥林匹亚遗址成功点燃。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l0空。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 现代化 、面向 世界 、面向未来。
2、历史上曾出现过两种相互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即 启发式 和 注人式 。
3、世界卫生组织于1 9 8 6 年提出健康的概念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 道德健康 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
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反映的教学原则是 循序渐进原则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则反应的教学原则是 因材施教原则 。
5、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 自我分析 和 自我评价 。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隐性课程一般指学校范围内除显性课程之外的,按照既定的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培养目标规范设计的校园文化的统称。
2、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
3、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教学方式,根据对学习过程的设想,把教材分成许多小项目,按一定程序加以排列,对每个项目提出问题,通过教学机器或程序教材呈现,要求学生作出选择反应,然后给予正确答案以便核对。
4、道德修养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社会阶级的道德要求,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方面,为磨炼自身,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进行的“求外”与“省内"相结合的活动。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简述用教材教有哪些策略?
1.[答案要点] (1)比较:比较学习材料和学生已有经验之间的关联; (2)还原:把抽象的教学知识还原成具体、可感的形象; (3)转化:将课堂中的随机事件转化为教学资源; (4)开发:开发周边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个性化、生活化、活动化再加工; (5)调整:运用更换、增删、归并等手段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
2、简述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
2.[答案要点] (1)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认识; (2)陶冶教师职业道德情感; (3)磨炼教师职业道德意志; (4)树立教师职业道德理想; (5)坚定教师职业道德信念; (6)培养教师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3、简述课堂气氛的类型。
3.[答案要点] 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1)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 (2)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 (3)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4、分析教学对象可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4.[答案要点] (1)学生的年龄、学段情况; (2)学生的知识基础情况; (3)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情况。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1 0分)
1.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1.[答案要点] 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问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
2.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 HYPERLINK "http://www.1-123.com/works/Modern/C/cuowu" \t "_blank" 错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学生,该生从此在课堂不能发现问题,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了。
问题:请你从该实例,评价该老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当之处,这种行为违反了哪条教学原则?
2.[答案要点] 该老师对待提出质疑的学生的行为,严重挫伤了该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这种行为违反了“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违反了“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民主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积极的活动之中,主动地探索新知,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使启发的效果处于最佳状态。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9.5分,共19分)
1、教学互动常见的形式有哪些?试作简单分析。
常见的教学互动有以下三种形式: (1)双向型。在这种互动方式中,师生之间信息互送、互收、互相反馈。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师问生答或生问师答等的师生对话形式。 (2)多向型。这种互动形式与双向型互动不同的是,互动过程中除了师生之间有相互作用之外,学生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和信息的双向流通。它强调信息的多向传递反馈。在课堂上的常见形式是:同桌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竞赛等。 (3)网状型。在这种互动中,学生和教师构成一张紧密联结的网,每位学生、每个老师都是这张网的一个结点。能够牵一点而动全网,互动的辐射范围非常广。这种互动强调师生平等参与学习活动, 信息全面开放,教师不再是唯一的学习源。这种互动的载体往往是大型的教学游戏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网上互动活动。 在实际教学中,这三种互动往往交织在一起,缺一不可。就教学效果来说,在这三种互动形式中,双向互动的效果比较差,多向互动的效果比较好,但效果最好的是网状互动。
2、试述再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2.[答案要点] 首先,辩证地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既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有“预设”、完全封闭、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之中"的现象,又要避免不适当地、漫无边际地“生成”,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减损国家要求及教育“引导”、“塑造”的责任。 其次,教师在备课及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详略得当"。所谓“详”一是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上, 尽可能地将“三维目标”和有关内容加以整合,而不能仅有“知识点”;二是尽量考虑周到,预先设想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多样化的对策。所谓“略”是指教案不要太详尽,宁可“粗一点",给现实的、活生 生的教学留下一定的时空,最终在教学中完成,在教学后完善,决不能像过去那样把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师的每一句话及学生的可能回答都写出来,使得原本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成了完全预定的、僵死的“走教案”、“演教案剧"。 再次,在课堂中,教师要“与时俱进”、“与境俱进",及时抓住并灵活处理具有“生成价值"的问题、回答、细节、情境等,让教学充满灵动、智慧与活力;但是,这种“生成"必须与预设的学习目标、学习主题有某种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不一定局限于本节课或本单元的目标和内容),或是拓展,或是深化, 这样才‘能既保证课堂教学的“开放”与“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