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期末知识整理
教育的概念
一. 什么是教育
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狭义学校教育)
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广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
二.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教育媒介、受教育者
三. 教育的形式或类型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填空)
教育的历史
教育的起源
创造起源说(神所创造 目的也为体现神的意志)生物起源说(本能 为繁衍和⽣生存 ⼈人和动物共有 法国的勒图尔诺 英国的佩西能)心理起源说(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美国的孟禄)
劳动起源说(恩格斯 教育起源于人的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
二.教育的发展
• 原始社会(非独立性 同一性 原始性)
• 奴隶社会(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成为独立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内容分化学校教育成奴隶主阶级的工具,阶级性)
• 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等级性,专制性、保守性)
• 近代社会(实现初等义务教育普及 形成较系统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内容丰富)
• 现代社会(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信息化;全球化)
三 学制—学校教育制度
概念: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各级各类学校 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我国学制改革:
•1902年年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学制系统,但未实施
•1904年年年颁布并实施《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
•1922年年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壬戌学制” ,又称六三三学制
•1951年年年颁布《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
•现行学制 学前教育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初等教育:小学初等义务教育,中等教育:中级技术人才 高等教育:专科 本科 研究生 各类高级专门人才
学制的三种类型
双轨制 贵族子弟和平民⼤大众 相互平⾏行行相互独立
单轨制 公民受教育机会均等 小学—中学—大学
多轨制 基础学校—(文法中学或实科中学)—高等学校
义务教育是现代学制中最核心部分
学制改革的趋势
教育学的发展
苏格拉底 产婆术 问答法
夸美纽斯 泛智教育(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 理论上确立班级授课制主张普及义务教育洛克白板说
卢梭《爱弥尔》
康德 大学课程的开端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成为独立学科 传统教育的代表 提倡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杜威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 学校即社会 从做中学儿童中心主义
布鲁纳 提出结构教学理论,提倡发现式学习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2)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4) 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缺点1)教师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3)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的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4) 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 实验研究 历史研究 行动研究
教育的功能
两大基本功能 本体功能 派生功能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遗传、环境、主题、教育)
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统(经济、文化、教育、政治)与生产力的关系:①决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②影响教育结构变化③内容和手段④再生产劳动力⑤再生产知识
教育的方针和目的
方针: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总方向,包括对教育性质、教育目的和实现目的途径等总要求教育目的的取向
个体本位论: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发展,使人能力得到提升,潜力得到发掘强调人的价值
社会本位论:满足社会需要,培养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强调社会价值
目标体系结构(抽象到具体)
国家教育方针~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教师教学目标
素质教育的内涵: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 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核心
素质教育的特征 全体性 全面性 基础性 差异性 主体性 开放性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一、以人为本,指的是以人出发又向人回归的教育思想;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根据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建立起来的学生观。
二、学生的基本属性
1)学生是完整的人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3)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4)学生是有差异、有个性的独特的人
三、教师该如何实现
1) 用全面眼光看待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尊严、 保护他们合法权益、尊重其主体性、创造性
2) 全心全意为学生发展服务,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发掘学生潜力,给予充分关怀
3) 教书育人为根本任务,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严格要求学生,欣赏、尊重、信任、关爱学生
4) 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处理好发展共同性和差异性问题
如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1.了解与研究学生
2.公正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3.体谅和宽容学生
4.给学生提供多样化发展机会
新型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合作对话关系;在教育教学中表现为教和学主体间互动关系,是双主体关系。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相处氛围上是和谐的。
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形成师生真挚的情感关系。
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人格得到充分发展
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
1) 教育关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师生关系的核心)2) 心理原因3) 道德原因
教师的专业素质
1)专业理念 2)专业知识 3)专业技能 4)专业情意
1918年博比特《课程》标记着课程是一种独立的研究领域存在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