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中三年级第二次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试卷历史部分
一、选择题
1. 西周时期,天子传世,父死子继,先嫡后庶,以长不以贤。但天子往往以“贤者不绝于世”的名义,选拔一些贤人之后辅助天子,“王者即位,先封贤者,忧民之急也”。这一做法
A. 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B. 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基础
C. 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特点 D. 破坏了宗法分封的原则
2. 据考古发掘,在中国的南方出土了数量可观的秦汉时期的铁农具,有犁、锸、锄、镰、斧等,出土地点涉及南方多省。据此可知,秦汉时期
A. 已出现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B. 南方农业生产水平有所提升
C. 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生产工具 D. 精耕细作生产模式逐渐成熟
3. 唐朝初年,尚书省的地位明显高于中书、门下两省,其实际最高长官尚书仆射为群相之首。贞观年间,唐太宗一方面削弱尚书仆射的权力,同时委派亲信重臣主持门下省的工作,又在门下省设立政事堂,使三省长官同堂议事。这一调整
A. 旨在提高门下省的地位 B. 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民主
C. 便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D. 使宰相的权力名存实亡
4. 明代南京唐姓、周姓刻书坊最为有名,所刻戏曲本子多达二三百种。除了出版大批戏曲文本之外,还相继出版印刷了许多小说。这些现象的出现
A. 冲击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B. 表明中国戏曲艺术走向成熟
C. 推动了雕版印刷技术的进步 D. 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5. 为实现“自强”,左宗棠强调“仿造轮船,以夺彼族之所恃”,并提出采取机器生产、设艺局、聘洋员等措施;李鸿章则认为,学习外国“制器”,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师其法”就必须“采西学”。这表明洋务派
A. 在学习西方上存在严重分歧 B. 对实现国家富强的认识不断深入
C. 已突破学习西方器物的局限 D. 找到了实现国家富强的根本出路
6. 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依条约保护”。这一历史事件表明
A. 清政府统治的权威已动摇 B. 清政府统治已土崩瓦解
C. 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 D.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7. 1940年8月,国民党政府通过限制粮价、田赋征实等方式对大后方粮食进行统一管制。据统计,至1941年底,政府共征得了实际价值42.52亿元的粮食。国民党政府的这一举措
A. 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 B. 保障了军队的粮食供给
C. 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崩溃
8. 1982年1月,中共中央转发《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截至目前(1981年2月),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大规模的变动已经过去,现在已经转人了总结、完善、稳定阶段。”这一时期,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迅速进展主要是由于
A. 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健全完善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C. 满足了农民发展生产的愿望 D. 土地所有制变革顺应民心
9. 公元前5世纪,由于战争需要,雅典建立了强大的海军,作用超过此前主要由贵族参加的重装步兵和骑兵。由于大量第四等级公民进入海军,雅典将国家公职向平民开放,财政开支也逐渐向平民倾斜。这反映了
A. 城邦利益推动民主政治发展 B. 平民比贵族更具城邦意识
C. 平民主导着雅典的政治生活 D. 雅典奉行军事至上的原则
10. 文艺复兴时期,但丁等思想家发起了“俗语运动”,这一运动让语言从中世纪神学话语“下降”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将语言与人真正连接起来,使人能够在语言的帮助下掌握自身,从而构成真正的社会主体。这说明“俗语运动”
A. 动摇了宗教神学的统治地位 B. 有利于人权意识的觉醒
C. 推动了欧洲文学艺术的繁荣 D. 促进了理性主义的萌发
11. 1799一1800年英国颁布《反结社法》,规定凡为要求增加工资、缩短工时、减少工作量、妨碍他人受雇、唆使劳动者罢工而组织的社团,均属违法。1824年,英国议会废除了《反结社法》,承认工人有结社自由权,工人可以以集体谈判的方式解决劳资冲突。这一变化
A. 推动了英国议会民主政治的完善 B. 缓解了英国社会基本矛盾
C. 表明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 适应了工业化发展的要求
12. 下面欧共体成员国之间贸易占其全部对外贸易比重表(部分)(单位:%),据此可知
年份
国别
1985年
1990年
1992年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法国
53.7
59.4
62.7
64.9
631
65.7
德国
49.7
53.1
543
54.3
54.1
54.7
欧共体12国
54.9
53.4
61.0
58.8
61.3
59.3
A. 欧共体对区域外奉行贸易保护政策
B. 西欧经济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
C. 法德加强国家干预减少了贸易逆差
D. 欧共体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二、非选择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是率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它开创了通过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以市场机制自发推进工业发展的市场化内生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通过纺织业走向全面机械化、工业化的道路……。在其工业化过程中,英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保护财产和合同的法律,如《人身保护法》《货物买卖法》等,建立起保护消费者的商品检验制度和价格控制制度,制定保护投资者的《取缔证券投机法》,建立起保护劳动者的评定工资制度、工厂法和济贫法。与英国的“圈地运动”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美国依靠让农民广占耕地,以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来为工业化积累资本。在两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农业的全面机械化推动了美国农业的迅速发展,这既为工业提供了市场,也促使农产品加工业一度成为美国的第一大制造业,而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工业部门,又为美国工业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经过两次工业革命,美国日渐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强国……当然,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也一度产生了社会及生态环境等突出问题,为世界工业化留下了沉重的历史教训。
——摘编自周宇《论欧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道路上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帝国主义者算定我们办不好经济,他们站在一旁看,等待我们的失败。……苏联……在列宁和斯大林领导之下,他们不但会革命,也会建设。他们已经建设起来了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直到1957年2月,尽管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暴露出了一些缺点和错误,毛泽东在讲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时仍然强调向苏联学习。他说:“为了使我国变为工业国,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已经有四十年了,它的经验对于我们是十分宝贵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选择的苏联模式的工业化道路,在短时期内对新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从长远来看也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摘编自公茂虹《向苏联学习工业化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美工业化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历史教训。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选择向苏联而非英美学习的历史背景,并谈谈你对我国工业化发展的认识。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人类历史上,凡属社会形态的转变,都是巨大的社会变革即社会革命过程。这种社会变革运动,不同于改朝换代,是众多的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与奇特的凑合。内因,即新生产力孕育发展以及伴随而来的阶级斗争,是变革的必要条件;外因,则是社会大变革的充足条件。变革的外部条件,通常都是超乎社会结构之外的某些特殊力量起作用,这种外部条件之所以必要,说到底是因为单靠本身内部孕育的对抗运动很难突破,往往只能造成原结构“破坏—修复”的不定期更新的循环运动。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社会变革的条件”,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的论题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7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先于美国成功发射,引起美国举国震惊,朝野纷纷抱怨美国的科技已落后苏联,一致认为是由于美国教育的落后,亟需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投资。1958年9月2日,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签署了《国防教育法》。该法案共10章,主要内容有:加强基础教育,提高各级学校的科学、数学和外语教育水平;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使更多的青年和成年人成为具有一定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或熟练工人;强调“天才教育”,使美国在尖端科技领城取得明显优势;给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保证有才能的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被拒于高等教育大门之外;增拨大量教育经费,到1962年,联邦政府共拔款8亿美元作为对各级各类学校的财政援助。1964年,美国国会又通过《国防教育法修正案》,延长《国防教育法》的有效期,并扩大其适用范围,把历史、地理、公民、英语等学科也列为需要改进的重要学科,以便对学生加强热爱美国的教育。《国防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不仅对美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美国在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摘编自宋海英《美国<国防教育法>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颁布《国防教育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国防教育法》的积极影响。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费孝通于1910年出生于江苏吴江的一个乡绅家庭。他的父亲早年留学日本,母亲长期从事幼儿教育。他的青少年时期是中国最贫穷落后的时代,为了掘救自己的祖国和同胞,费孝通毅然放弃医学专业而转投社会学,他觉得医治社会比医治人更重要。他为自己立下了“志在富民”的人生目标。费孝通的学术研究,是从对中国乡村的田野考察开始的,这在当时是开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的先河。费孝通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具有深刻的了解,他认为,中国要走现代化的道路,不是盲目跟在西方后面,而是需要用自己的脚走出来。他提出了“文化自觉”的学术思想,希望中国人能回到自己的历史文化中,去寻找中国自古以来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智慧,并贡献给世界,与世界不同的民族共同建构一个新的共存共荣的美好时代。他还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16字箴言,希望以此来促进世界不同国家的相互理解、相互欣赏,为人类能够共存共荣地生活在地球上提出中国方案。
——摘编自方李莉《费孝通:一位为世界奉献中国思想的学者》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费孝通转投社会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费孝通的学术贡献。
洛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中三年级第二次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试卷历史部分
一、选择题
1. 西周时期,天子传世,父死子继,先嫡后庶,以长不以贤。但天子往往以“贤者不绝于世”的名义,选拔一些贤人之后辅助天子,“王者即位,先封贤者,忧民之急也”。这一做法
A. 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B. 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基础
C. 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特点 D. 破坏了宗法分封的原则
【1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详解】西周时期王位继承实行宗法制,同时选拔贤人之后辅助天子,有利于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等级秩序和内部的团结,稳定了统治秩序,A项正确;选用奴隶主贵族中的贤士之后,不能扩大西周的统治基础,排除B项;家国一体与政府选拔贤人之后辅政不符,排除C项;以贤士辅助天子的做法是以宗法分封为前提的,并未破坏该原则,排除D项。故选A项。
2. 据考古发掘,在中国的南方出土了数量可观的秦汉时期的铁农具,有犁、锸、锄、镰、斧等,出土地点涉及南方多省。据此可知,秦汉时期
A. 已出现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B. 南方农业生产水平有所提升
C. 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生产工具 D. 精耕细作生产模式逐渐成熟
【2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在南方考古发掘出大量的铁制农具,说明南方的农业生产中开始普及应用铁制农具,是南方农业生产水平提升的表现,B项正确;仅根据铁制农具的发掘不能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也不能说明是否是由南迁的北民带来的,排除BC项;仅根据农具一项内容无法推知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逐渐成熟,排除D项。故选B项。
3. 唐朝初年,尚书省的地位明显高于中书、门下两省,其实际最高长官尚书仆射为群相之首。贞观年间,唐太宗一方面削弱尚书仆射的权力,同时委派亲信重臣主持门下省的工作,又在门下省设立政事堂,使三省长官同堂议事。这一调整
A. 旨在提高门下省的地位 B. 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民主
C. 便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D. 使宰相的权力名存实亡
【3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贞观年间,唐太宗一方面削弱尚书仆射的权力,同时委派亲信重臣主持门下省的工作,又在门下省设立政事堂,使三省长官同堂议事。”可得出三省六部制之下,三省长官同堂议事,分工明确,提高了效率,C项正确;A项不是目的,排除A项;这一调整与决策民主无关,排除B项;宰相仍然有权力,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4. 明代南京唐姓、周姓刻书坊最为有名,所刻戏曲本子多达二三百种。除了出版大批戏曲文本之外,还相继出版印刷了许多小说。这些现象的出现
A. 冲击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B. 表明中国戏曲艺术走向成熟
C. 推动了雕版印刷技术的进步 D. 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4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明代刻书坊大量雕版印刷戏曲本子、小说等通俗读物,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D项正确;明代小说、戏本的大量印刷并未改变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排除A项;只有印刷品的增多不能说明中国戏曲艺术走向了成熟,排除B项;印刷品内容的丰富不能直接推动雕版印刷技术的进步,排除C项。故选D项。
5. 为实现“自强”,左宗棠强调“仿造轮船,以夺彼族之所恃”,并提出采取机器生产、设艺局、聘洋员等措施;李鸿章则认为,学习外国“制器”,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师其法”就必须“采西学”。这表明洋务派
A. 在学习西方上存在严重分歧 B. 对实现国家富强的认识不断深入
C. 已突破学习西方器物的局限 D. 找到了实现国家富强的根本出路
【5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洋务派从简单的仿制西方的机器到开始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是对西方学习深入的表现,也表明洋务派对实现国家富强的认识不断深入,B项正确;李鸿章的观点是对左宗棠主张的 深化,并不是严重分歧,排除A项;洋务派并没有突破学习西方器物的局限,排除C项;洋务派没有找到实现国家富强的根本出路,排除D项。故选B项。
6. 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依条约保护”。这一历史事件表明
A. 清政府统治的权威已动摇 B. 清政府统治已土崩瓦解
C. 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 D.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6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东南各省没有与中央政府保持一致,反而私自与西方列强达成协议,这就动摇了中央的权威,A项正确;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是在辛亥革命以后,排除B项;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中外反动势力就已经开始勾结,排除D项。故选A项。
7. 1940年8月,国民党政府通过限制粮价、田赋征实等方式对大后方粮食进行统一管制。据统计,至1941年底,政府共征得了实际价值42.52亿元的粮食。国民党政府的这一举措
A. 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 B. 保障了军队的粮食供给
C. 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崩溃
【7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详解】1940—1941年是抗日战争期间,此时国民政府对大后方的粮食进行统一管制,有利于统一调配物资应对战争的环境,适应了战争的需要,A项正确;政府统一管制粮食并不一定就能保障军队的粮食供给和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C项;国民党政府的这一举措是为了应对战争的需要,并没有加速国民经济的崩溃,排除D项。故选A项。
8. 1982年1月,中共中央转发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截至目前(1981年2月),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大规模的变动已经过去,现在已经转人了总结、完善、稳定阶段。”这一时期,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迅速进展主要是由于
A. 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健全完善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C. 满足了农民发展生产的愿望 D. 土地所有制变革顺应民心
【8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1982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农业生产责任制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该制度满足了农民自主经营的愿望,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从而得到迅速进展,C项正确;此时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在不断的发展过程汇总,“健全完善”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是在农业生产责任制实行之后,排除B项;土地所有制没有变革,排除D项。故选C项。
9. 公元前5世纪,由于战争需要,雅典建立了强大的海军,作用超过此前主要由贵族参加的重装步兵和骑兵。由于大量第四等级公民进入海军,雅典将国家公职向平民开放,财政开支也逐渐向平民倾斜。这反映了
A. 城邦利益推动民主政治发展 B. 平民比贵族更具城邦意识
C. 平民主导着雅典的政治生活 D. 雅典奉行军事至上的原则
【9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详解】基于战争和建立强大海军的需要,雅典将国家公职、财政等向平民开放,反映了城邦利益推动民主政治发展,A项正确;平民比贵族更具城邦意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平民主导着雅典的政治生活与迫于战争需要才对第四等级公民开放公职等不符,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雅典奉行军事至上的原则,排除D项。故选A项。
10. 文艺复兴时期,但丁等思想家发起了“俗语运动”,这一运动让语言从中世纪的神学话语“下降”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将语言与人真正连接起来,使人能够在语言的帮助下掌握自身,从而构成真正的社会主体。这说明“俗语运动”
A. 动摇了宗教神学的统治地位 B. 有利于人权意识的觉醒
C. 推动了欧洲文学艺术繁荣 D. 促进了理性主义的萌发
【10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们,通过“俗语运动”,将语言与人真正连接起来,使人能够在语言的帮助下掌握自身,构成真正的社会主体,有利于人权意识的觉醒,B项正确;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与天主教会即斗争又和解,并未动摇宗教神学的统治地位,排除A项;“俗语运动”不能推动艺术的繁荣,排除C项;促进理性主义萌发的是科学革命,不是“俗语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11. 1799一1800年英国颁布《反结社法》,规定凡为要求增加工资、缩短工时、减少工作量、妨碍他人受雇、唆使劳动者罢工而组织的社团,均属违法。1824年,英国议会废除了《反结社法》,承认工人有结社自由权,工人可以以集体谈判的方式解决劳资冲突。这一变化
A. 推动了英国议会民主政治的完善 B. 缓解了英国社会基本矛盾
C. 表明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 适应了工业化发展的要求
【11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英国工人从不能组织社团进行劳动罢工到被允许有结社自由权,允许通过集体谈判的方式解决劳资冲突,说明工人的地位得到提升,这是为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是适应工业化发展的表现,D项正确;这一变化是使用了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并不是推动议会民主政治的完善,排除A项;这一变化缓解的是劳资矛盾,并不是英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排除B项;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排除C项。故选D项。
12. 下面是欧共体成员国之间贸易占其全部对外贸易比重表(部分)(单位:%),据此可知
年份
国别
1985年
1990年
1992年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法国
53.7
59.4
62.7
64.9
63.1
657
德国
49.7
53.1
54.3
54.3
54.1
54.7
欧共体12国
54.9
53.4
61.0
58.8
61.3
59.3
A. 欧共体对区域外奉行贸易保护政策
B. 西欧经济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
C. 法德加强国家干预减少了贸易逆差
D. 欧共体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12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通过观察表格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八九十年代,法德等欧共体成员国间的进出口贸易占其全部对外贸易比重超过50%,并有所增长,说明西欧经济联系增强,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欧共体对区域外奉行贸易保护政策,排除A项;欧共体成员国内部贸易的增多不能说明贸易逆差有所减少,排除C项;欧共体的国际影响力无法通过材料体现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是率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它开创了通过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以市场机制自发推进工业发展的市场化内生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通过纺织业走向全面机械化、工业化的道路……。在其工业化过程中,英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保护财产和合同的法律,如《人身保护法》《货物买卖法》等,建立起保护消费者的商品检验制度和价格控制制度,制定保护投资者的《取缔证券投机法》,建立起保护劳动者的评定工资制度、工厂法和济贫法。与英国的“圈地运动”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美国依靠让农民广占耕地,以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来为工业化积累资本。在两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农业的全面机械化推动了美国农业的迅速发展,这既为工业提供了市场,也促使农产品加工业一度成为美国的第一大制造业,而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工业部门,又为美国工业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经过两次工业革命,美国日渐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强国……当然,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也一度产生了社会及生态环境等突出问题,为世界工业化留下了沉重的历史教训。
——摘编自周宇《论欧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道路上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帝国主义者算定我们办不好经济,他们站在一旁看,等待我们的失败。……苏联……在列宁和斯大林领导之下,他们不但会革命,也会建设。他们已经建设起来了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直到1957年2月,尽管苏联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