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以网络安全为基点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doc

101阅读 | 3收藏 | 14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以网络安全为基点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doc第1页
以网络安全为基点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doc第2页
以网络安全为基点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doc第3页
以网络安全为基点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doc第4页
以网络安全为基点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doc第5页
以网络安全为基点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doc第6页
以网络安全为基点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doc第7页
以网络安全为基点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doc第8页
以网络安全为基点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doc第9页
以网络安全为基点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doc第10页
以网络安全为基点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doc第11页
以网络安全为基点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doc第12页
以网络安全为基点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doc第13页
以网络安全为基点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doc第14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14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twinge刺痛 上传于:2024-05-24
论文;以网络安全为基点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以网络安全为基点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摘要: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网络时代的到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但也在某一程度上带来了“威胁”,这尤其表现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上。本文旨在通过介绍网络时代的基本概念,分析现当代中国对网络的应用现状,发现网络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还要发现在网络时代下,互联网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关系,更要注意到网络时代下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所带来的挑战,并加以解决,以最大化的发挥网络对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积极作用,从而巩固国家政权,促进国家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网络安全;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网络时代基本概念及其在中国的基本特点 1、网络时代的发展 网络时代,是以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为起点,经历了七十年代的新科技革命,一直延续至今的一场全球化革命运动。这场运动推动了各个行业的兴起与发展,比如生物工程、航天技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以及原子能等领域,有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现如今基于人们对网络在生活、工作、娱乐方面的应用需求,网络时代又迎来了新一轮的黄金时期,兴起一批为腾讯QQ、微博为首新型的网络传播媒体,近些年,微信的出现,又为网络时代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新型的网络传播媒体的基本特点 (1)新型传播媒体的载体多样,主要有电视、手机、平板等先进的科技产品做其传播媒介,且有文字、图片、音频以及视频等传播格式的多样化,并且利用论坛、链接、博客、微博、bbs、自由论坛等多种类型的媒体,传播丰富多样的新闻消息,为大众提供足够充足的消息传播源。比如,近期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相关报道以电视的新闻报道,手机的网页的视频、音频以及相应的微博等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在公众的眼前,疏通公众获得信息的渠道。 (2)新型的网络传播媒体的及时性、开放性、共享性、匿名性和信息量大的特点,占据了大部分人的注意力。自网络时代兴起之始,全球处于一个紧密联系的网状结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那么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所发生的一切会及时迅速地被传播媒体捕捉到,并对此作出迅速地报道,以放射状的传播网结构扩散到世界各地,而这些信息中的有些信息的来源及真假并不为人所知,因为网络对任何人都是呈现开放的状态,所以,每天在网络上传播的信息量非常之大,每分每秒都在不断地更新中。新兴网络传播媒体的这些特点,在某一程度上是传统传播媒体所望尘莫及的。在这种情况下,新型传播媒体占据了传统传播媒体的大部分市场,但目前情况来看,并不能取代传统传播媒体。因微信、微博等传播途径,由于匿名性等特点,导致所发信息的真伪难辨,这就加大了对新型传播媒体的管理难度,又因为相应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使得其质量并不一定比传统传播媒体经过缜密的调查研究所得来的报道的质量高。 3、中国网络大众化倾向 (1)网络用户的使用情况统计 2015年在北京举行了百度移动搜索生态峰会,工信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余晓晖在会上公布了,每三个中国人里就有两个人在使用智能手机等设备访问移动互联网,中国目前已有8.75亿人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用户。同时又发布《2015年中国移动网站趋势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较前一年增加了7000万,手机网民占网民总数超80%,手机和移动设备成为互联网的第一入口。目前,使用手机浏览网络信息的人,现在被统称为“低头族”,可见,移动互联网多么受到大众的青睐。2015年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将继续迅猛发展。由于2015年中国的4G网络用户将突破3亿,成为世界第一。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已建成世界最大的4G网络,用户数量居世界第二位。2014年,中国手机用户人均使用流量达到200兆,今年还会有大幅增长。 (2)网络用户的需求情况统计 数据统计显示,在移动搜索领域中,在线教育的用户搜索次数增幅为191%;其次是生活服务增长为142%,其中细分领域的电影票增幅高达194%。语音和图像搜索等方式的增加幅度超过了移动搜索。而2015年移动搜索主要需求将是生活服务、教育培训和新闻资讯。 中国网络大众化倾向导致网络问题扩大化,中国是人口大国,国家管理由于人口众多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很多不法分子,利用意识形态单薄的民众,从事不法行为。更有甚者,很多国外的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的渠道,从事针对我国的分裂行为,破坏了我国的团结与安定的社会氛围。 互联网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关系 1、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战场 所谓意识形态,就是 互联网的另一个特点,也就是网络时代的政治属性。 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空间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话语空间、社会基础以及我国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防控能力都面临着真实而强大的挑战。因此,应高度关注互联网上的意识形态交锋。 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说:“我们要利用互联网把美国的价值观送到中国去。”作为西方意识形态的载体,互联网被赋予了“扳倒中国”的重要功能。自互联网在中国发展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通过互联网向中国渗透,传输西方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影响网民的思想和行为。他们在网上对我国进行负面报道,对我国政府工作中的不足夸大其词、横加指责,坚持从西方价值观角度来解读我国政策;抓住“台独”、“港独”、“藏独”和“疆独”等问题,干涉我国内政;散布谣言,捏造事实,直接攻击我国的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还以多种形式如网络游戏、影视、论坛、课程等吸引中国网民,其目的是在中国网民中培植个人主义、道德虚无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弱化网民的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互联网在美国手中正发挥着暴力、金钱无法实现的负面作用。 事实充分表明,网络信息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战场,已弪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发展‘醇定翻更嚣全的重要因素,对此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认识。 2.互联网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 正如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 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一书中所指出的:“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便利、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和传播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和文化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严峻的挑战。网络等新媒体所具有的高效性、广泛性、互动性、渗透性等特点,导致了各种意识形态相互激荡,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乃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滋长蔓延。最近几年,在我国出现过不少颇具影响的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包括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新儒家和新左派思潮等等,上述种种社会思潮,虽然主张不尽相同,但其目的都是试图与马克思主义争夺对中国思想文化的指导地位。可以说,当前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正进行着前所未有的交锋和碰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正经受着思想文化多元化的挑战。思想多元化的冲击,。造成了人们信息选择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和迷茫,导致部分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和错位。这些无疑对我国意识形态管控能力形成了挑战,给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整合功能的发挥增加了难度。加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其信息优势对其他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从而使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维护国家现行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难度加大。为了有效地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对网络文化的控制力和引导力,牢牢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这是网络信息时代维护意识形态建设和文化安全的根本保证。 网络时代下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 高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亦带来问题。《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移动网站被恶意篡改等安全问题开始显现,学校、事业单位网站、新闻网站以及企业网站受到的攻击最多。此外,低质量的移动网站也逐渐泛滥。 1、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交锋的主战场。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高度,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网络信息时代维护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新时期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和文化安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在网络信息时代,网络对于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对于社会舆论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这一点已经为社会各界所广泛认同。令人担心的是,社会各界对于网络消极负面影响的认知度还远远不高、特别是对于网络在意识形态渗透方面的情况把握不足。 网络的迅猛发展对我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产生了许多积极作用,但其造成的消极负面影响更不容忽视。从前些年一些国家相继发生的“颜色革命”,到近两年发生的西亚北非地区持续动荡,可以说都与网络有着直接关系,正是由于网上各种不满情绪的滋生蔓延,使这些国家的执政者失去了对社会舆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并最终引发了政治突变、社会动荡。 2、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对我国进行渗透和破坏。我国网络信息时代,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发展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世界潮流,它不仅引发了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巨大变革,而且对我们党的执政方式也带来了深远影响。对待互联网这一新的传播工具,我们既不能抵触封堵,亦不能放任自流,而是应当在大胆运用、积极建设的同时,加强引导、强化管理。既要充分发挥网络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又要有效防止网络上各种不良信息和不文明行为的消极影响,尤其要积极防范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对我国进行渗透和破坏。 3、近年来发生的各种突发性群体事件,也都与网络的推动有着密切关系 比如,2009年成都“6.5”公交车燃烧群体性事件,经过网络的传播,引起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关注,有知识分子和热心于政治的群众,提起了建设性建议,又有不法分子恶意炒作,引起了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不过此事件,经过政府的有序引导,合理的加以解决,维护了社会的安定秩序。又如2010年的“我爸是李刚”,这起高校撞车门事件,网络舆情就在这期事件中发挥了“导火索”的作用,事件之初,网友转帖传统媒体的跟踪报道,网民在论坛和贴吧对肇事者进行声讨甚至“人肉搜索”,将事件推向了全国舆论关注的风口浪尖,不断扩散。此后,网友爆料李刚家有多处房产,与公务员的收入不符;更有人爆出该校校长学术作假,在网上掀起又一翻争议高潮。事件之末,肇事者被捕入狱,案件进入司法程序,网络上关于该事件的热议仍未消退,仍有更多的人借机表达对社会的不满,提议集体静坐抗议。这起事件本身是一起普通的交通案件,却由于网络舆情的作用逐渐演变为众多网民参与的虚拟性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之所以成为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是因为互联网具有开放性、跨越性以及快速传播等特点,而政府又不能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进行有力控制,使得网民有较强的隐匿性,他们可以在网络上肆无忌惮地发言或者表达内心的不满情绪,事件的参与者从最初的直接相关利益者再到大规模群体参与,形成规模效应,最终导致群体性事件的爆发。 网络时代下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  每每讲到意识形态问题,人们习惯性地归属于宣传部门。面对互联网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宣传部门自然责无旁贷,需要做足功夫,在网上开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阵地,丰富宣传形式和手法,对各种错误思潮及其观点进行批判,起到溯本清源、拨乱反正的作用。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互联网是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管控互联网是个技术活儿。要在互联网的管理上摆脱受制于人的境地,中国需要独立自主地开发和运用互联网新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