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 强化育人 突显改革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述评
【摘 要】2017年高考语文科试题精准落实立德树人的重点考查目标,在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中彰显文化自信,体现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积极成果,推进中学语文教学及语文学科建设,体现“化人以语、育人以文”的考试功能。
【关键词】高考语文 立德树人 文化传统 语文教育教学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后,历经三年的认真探索,2017年进入全面推进阶段。高考语文科内容改革从构架到内容,都呈现出清晰的格局调整。今年,全国高考语文科共有九份试卷,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三份,全国Ⅰ卷供河北、山西、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使用,全国Ⅱ卷供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重庆、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海南使用,全国Ⅲ卷供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使用。另有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分省自主命制六份,所有试卷、试题均保持较高质量。
从近年语文科所呈现出的特点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考生数量最多,所有考生都参与测试;二是内容涉及面最广,语文是母语学科,内容涵括传承优秀文化、社会现实生活方方面面的材料信息;三是社会关注度最高,仅就作文而言,每年都是开考当天的头条新闻。从社会功能看,语文除了履行应有的考试选拔功能外,还有非常强大的教育教学的反拨引导和社会舆论焦点牵引功能。因此,在语文科考试改革的设计中,始终把“为谁选拔人”“选拔什么样的人”和“怎样选拔人”作为考试设计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党中央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就是要从推进伟大事业、建设伟大工程、进行新的伟大斗争的高度,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设计高考要突出其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枢纽环节的作用,让一项单纯的考试生发出高校人才培养的第一关、学生终身教育的重要一课的积极作用。因此,2017高考语文将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为动作指归,认真落实《实施意见》对考试内容改革的要求,牢牢把握“三个突出”:将立德树人贯穿于试题工作全过程,突出高考的育人功能和核心价值观建设使命;强化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突出高考的选拔功能和教学引导作用;着力提高试题质量,突出高考的公平性和科学性,体现语文在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方面的基础性地位,彰显语文在高考科目体系中所独具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优势功能,引导考生在完成考试过程中,真切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温润心灵,滋养人生,增强文化自信。
一、科学实施试题设计,精准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
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考命题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立德树人是语文科考查设计的核心目标,也是试题呈现的基本语境和主要底色。2017高考语文的重中之重,是以有利于终身学习的语言、文学、文化的必备知识标准,以提高语用水平、塑造思维品质的关键能力标准,以提升审美境界、涵育人文精神的学科素养标准,以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核心价值标准,推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现。
1.立意高远,强化试题的引导作用
作文历来是高考中综合性最强、关注度最高、影响面最大的试题。好的作文试题不仅会让考生铭记终生,还能引发社会的广泛讨论与深入思考。全国卷三道写作试题的命制可谓“精耕细作”,均以厚重感与鲜活性兼具的材料、新颖而灵动的形式,直观反映时代主题,正面传递价值观念,把“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着力点和落脚点,突出高考的思想性和育人功能。以全国Ⅰ卷作文“中国关键词”为例: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试题意在引导考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让学生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条件下,面对着中国和世界的互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正确的立场和方法认清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在此基础上向外国青年“讲好中国故事”。依此设题,由小见大,引导考生在国际比较中坚定信心,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体味“月是故乡明”“风景这边独好”。写作要求将“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作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在对宏大话题的把握中,调动所知所学所感,理性思辨;引导考生关心现实国情与改革发展,积极展现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从考后的作文阅卷情况看,确实能够使思维水平高、综合素质强、语文积累厚实的考生脱颖而出,实现了考查的预期设计。再如北京卷作文“共和国,我为你拍照”,引导考生展望共和国的辉煌前景,将个人命运与共和国发展紧密结合,激发青年一代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心同向的使命感,为“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努力奋斗。
2.固本壮基,突出语文引导的定位
试题是高考选拔和育人的直接载体,整体设计力求做到春风化雨,引领考生自然领会、接受试题背后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仍以全国Ⅰ卷作文为例,试题以考生为本,接地气、有生气,立意高远又力避空泛:“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要求大处着眼,十二个“中国关键词”又是考生落笔的抓手,而“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的指令更容易激发考生的写作欲望。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如由“长城”“京剧”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由“高铁”“移动支付”谈谈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由“中华美食”“广场舞”说说好玩的中国或热情的中国,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聊聊生机勃勃的时尚中国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另外,还可以将文化悠久的“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实做勾连,将传统的国粹“京剧”与时下流行的 “广场舞”并置而观……每一个关键词都是中国的缩影和表征,它们之间既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间,又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显然,这样的写作试题势必有利于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细化、实化、具体化。
2017高考语文的阅读试题也力求生动可读,运用新思维、寻找新途径,让考生看得懂、感受深、易接受,以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避免“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试题既深度关注现实,及时回应考生在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的困惑,又培养正面的情感态度,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和期待。如全国Ⅰ卷论述类文本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阐述气候正义,引发考生对气候治理及其牵涉的国际国内、代际代内公平的思考,也激发他们的法治意识、国家意识、责任意识与未来意识。又如:全国Ⅱ卷实用类文本涉及的“垃圾污染”问题,会让许多考生深有感触,材料一揭示的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材料二提出的破解之道,有助于他们树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观念,强化社会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而全国Ⅲ卷论述类文本提出城镇化进程中应该“留住乡愁”,也是让考生兴奋的话题,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而且要一心呵护并活化乡愁,试题中凝结的浓浓乡土情清晰可见。
值得指出的是,2017高考语文在引导考生价值观的同时,并没有限制考生的想象力,相反还为批判性思维的发挥提供了空间。如由关键词“美丽乡村”走笔于旧式城镇化的痼疾和“留住乡愁”的必要,从“大熊猫”延伸到动物保护乃至生态保护的迫切,借“空气污染”论述过度追求GDP的危害以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呼唤。考生可以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看到潜在的危机,以高度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为国家发展出谋划策,这既体现了语文考试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价值引导的理性回归,又体现了引导学生正视历史现实、勇担社会责任的学科功能定位和责任担当。
3.点面结合,正视时代历史发展
2017高考语文积极主动地呼应国家总体战略和宏伟蓝图,通过对热点话题的反映和呈现,打造出语文科推动立德树人落实的思想高地。“一带一路”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5月中旬,高考前夕,又喜逢“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办,“一带一路”伟大构想进入了全面展开的新阶段,未来将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迈进。语文试题通过试题正面而策略、直接而巧妙地突出了这一国家战略。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关键词,引人瞩目地出现在全国Ⅰ卷作文中,既如实反映了来华留学生的观感,又精彩地将时代主题化于写作材料,引导考生通过自己对中国的认知,将“一带一路”与其他关键词自由组合,如以“一带一路”“大熊猫”谈和平友好的中国,以“一带一路”“广场舞”谈热情好客的中国,以“一带一路”“高铁”谈互惠共赢的中国……还可以从“一带一路”战略说到“美丽乡村”建设、说到“空气污染”治理,还可以将古时的“长城”与当下的“一带一路”相互对照。凡此种种,都可以写出上佳的文章。此外,语言运用题也直接选取“一带一路”语料,其他试题还精巧设计、与之暗合,力争通过组合拳的方式帮助考生进一步体认到:这是一条体现中国智慧、中国价值和主张的和平之路、发展之路,“一带一路”必将为世界所理解、所共享,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巨大贡献。
其他如江苏卷的语用题,纳入了刺绣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一带一路”的全球化意义、网络病毒侵袭等当今生活的热点话题,引导考生关注现实,强化责任和担当意识。天津卷“词云图”一题的阅读与归纳,引导考生关注社会进程中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巧妙设计,准确测试考生对现象的敏锐程度以及考生的语言表达技巧,符合试题综合性、应用性的要求。还有全国卷的“雾霾塔”装置、与考生息息相关的“做义工”“大学选专业”话题,以及时下潮流“互联网+”、快递服务、智能机器人、协同创新机制等,也不同程度地纳入到了语文试卷之中,社会热点和流行语频出,让人感受到了试卷的时代气息,耳目一新。试卷设计充分发挥在文学作品、学术论文、媒体文章等文本中广泛取材的优势,通过大量生动鲜活的事例,引导考生在展示语文学习成果的同时,从世界看中国,从历史看当下,正确把握国家的历史坐标、个人的时代坐标,也向整个社会传递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二、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全面彰显文化自信
语文科考查的对象是母语,从语言素材的广泛性而言,这个学科可以说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蕴藏着丰厚的历史人文因素。因此,在高考语文中,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重点、全面彰显文化自信,不仅是语文科的应有之义,更是优势所在、职责所系。
1.凝汇中华文化菁华,展现传统的独特魅力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三千年前就已成为古代圣贤的座右铭,独特魅力历久而弥新;2017高考语文仍能以之激发考生的昂扬斗志,唤起当下青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类此,在展现中华优秀文化独特魅力方面的试题,主要表现出两个特点:
(1)材料选取着重于展示传统文化中优秀品德情操等相关内容。全国卷名篇默写中,庄子《逍遥游》、荀子《劝学》、曹操《观沧海》、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刘禹锡《陋室铭》、杜牧《阿房宫赋》呈现出了自我超越、自省好学、乐观进取、推己及人、洁身自好、责任担当等优良品质。文言阅读中,浙江卷引用《论语》中孔子与子贡、颜渊的两段对话,考查考生文言阅读能力的同时,引导体会古人平等善诱、好学勤勉、谦虚恭顺等良好品质。山东卷谢贞聪敏好学、孝敬父母、忠诚正直,江苏卷汪中专心学术、正直友善、笃于亲情,上海卷李大亮宽厚仁爱、智勇双全、忠于职守,天津卷王充恭顺仁爱、好学深思、廉洁清高,全国Ⅰ卷谢弘微热爱知识、清廉正直、笃于亲情,全国Ⅱ卷赵憙耿直磊落、忠于职守、忠于国家,全国Ⅲ卷许将为官有方、护国有节、勤政爱民,等等,他们都是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楷模出现在考题的材料之中,在当下也起到立德树人榜样的积极作用。
(2)在材料主题规划方面着力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让传统照进现实。全国Ⅱ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青花瓷兴起”即为一例。郑和下西洋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而青花瓷崛起正是大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全球文明交融的硕果。在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展望中,引导考生了解古代的丝绸之路及其重大意义,进而对党中央“一带一路”的战略决策有更深入的了解。再如天津卷《中国人的时间制度》,考查中国古代的计时方式特点,涉及传统二十四节气的来源。全国卷语用题,选取中国书法、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中国诗词大会”等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内容,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带领考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2.体悟文化内蕴,突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精神母体,中华民族也正是在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中不断进步的。2017高考语文对此格外予以关注,如全国Ⅱ卷作文题“中华名句用用看”: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 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 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 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这些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时期的中华名句,包含自强奋发、家国情怀、坚持自我、豁达自信、开放进取、提升境界、敢于正视问题、勇于面对困难、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等丰富内涵,涉及个人“小我”与家国、社会“大我”等不同层面;既各自独立,言简意赅,又彼此关联,声气相通。试题从《周易》到毛泽东的六个名句,本身就暗含了一部中华人文简史,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有自、传承有序与生生不息,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生动写照,而试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弘扬之心也呼之欲出。同样,试题要求 “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是引导考生通过对这些名句内涵的理解与发掘,自主进行组合并生发出各种新的含意,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激活名句的内在生命力,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个人、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既继承传统,又超越传统。考生既可以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对这些名句的相关内涵或生发出来的新意进行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