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其产生的影响.docx

209阅读 | 9收藏 | 12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其产生的影响.docx第1页
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其产生的影响.docx第2页
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其产生的影响.docx第3页
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其产生的影响.docx第4页
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其产生的影响.docx第5页
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其产生的影响.docx第6页
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其产生的影响.docx第7页
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其产生的影响.docx第8页
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其产生的影响.docx第9页
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其产生的影响.docx第10页
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其产生的影响.docx第11页
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其产生的影响.docx第12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12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夕阳曦阳 上传于:2024-05-22
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其产生的影响 申圆圆 (延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摘要:大学时期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虽然社会化的主体机构逐步由家庭转向社会,但家庭对于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影响仍是不容忽视的。由于大学生的家庭情况复杂多样,因此,本文仅从农村籍大学生入手,结合笔者从事一线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的直观感受与思考,分别从内在特征和外在特征两个方面浅析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的现状及特点,并探析影响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家庭因素,从而探索出提高家庭教育影响力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青少年社会化;农村籍大学生;家庭教育;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2—0033—04 收稿日期:2014—06—15 作者简介:申圆圆(1984— ),女,陕西安塞人。延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与教育管理。 社会化是指个人与社会两方面相互作用,互为施教者与受教者,使个人认同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和习惯,从而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过程。简单来说,社会化就是一个教化过程,或是个人学习和受教育的过程,是将一个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使之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从社会化的过程来看,青少年时期无疑是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最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化的主要机构由家庭转向社会,通过学校、家庭、大众传媒等众多途径,帮助青少年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是非观以及自由自立的精神。但在此过程中,人们往往会过分依赖学校和社会,而忽视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事实上,家庭教育才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青少年社会化的成功与失败。 大学生包括大专生、高职生、本科学士、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阶段是青少年完成初步社会化,进入其职业生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整个青少年时期社会化内容最多、影响最大、效果最明显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社会化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他们步入社会后的成就,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大学生社会化的程度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笔者是一名从事一线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的辅导员,所处院校中农村籍大学生约占87%,笔者对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的现状以及农村家庭、农民家长对于他们社会化的影响有一些直观的感受和思考。总体上看,农村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发展中产生的负面结果和影响。 一、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的现状及特点 总体而言,可以从内在特征和外在特征两个层面探析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的现状及特点。 (一)内在特征 1.较早成熟,但尚处于“三观”转型期,“三观”易改变或不稳定 这里所说的“三观”是指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是非观。大学阶段并不是青少年“三观”的形成阶段,而是“三观”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阶段。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是非观在步入大学阶段前已基本形成,但并未定型。正所谓“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相对于部分城市孩子那种奢侈放纵、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价值观,农村籍大学生在其社会化前期往往较早“懂事”,并参与部分家庭事务,在大学期间各方面的表现也体现出其优于他人的成熟稳重,并拥有较为正面、独立和完整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然而,由于尚处于“三观”转型期,农村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三观”往往会发生偏移。在“三观”形成的过程中,农村籍大学生从幼儿到高中阶段的社会化大多依赖家庭和家长来完成。在农村,核心家庭,即由一对夫妻及其未成年子女或未婚配子女所组成的家庭极少,大部分家庭属于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即家庭成员包含老少三代人和直系亲属在内。还有一部分属于其他类型的家庭,如单亲家庭、孤老家庭等。在以上几种家庭类型中,家庭外沿相对较大,家庭成员相对较多,家庭文化相对较传统,因此,农村籍大学生“三观”的形成更容易受到家庭传统教育的影响。步入大学后,来自现实社会,尤其是大众传媒的冲击,使农村籍大学生的“三观”呈现出混淆的特征,很容易发生改变,这既不利于个人成才,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自强自立,但个性发展的社会协调性不足 从法律上说,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然而,在家长们的传统观念中,他们依然是孩子。“为孩子的学费、生活费伤脑筋是家长的责任,子女只需要操心学业就行了”,这是当前大学生家长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导致许多大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成人意识。他们在高喊父母不要干涉自己行为自由的同时,又舍不得脱离父母温暖的怀抱。 与城市大学生相比,农村籍大学生拥有更为独立的性格,自主意识强,有自强自立的决心和抱负,有朴实、刻苦、懂事等优良的品质。他们积极寻找和创造机会,以便更多地认识社会、认识他人,通过勤工俭学等方式在劳动实践中积极地锻炼自己的自立能力,虽然在实践中往往会遇到挫折,但反而会激励其更加重视学习。 不可忽视的是,农村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有其明显不足。无论是来自于城市家庭还是农村家庭,大学生最终都是要融入到群体中的社会人,然而,由于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封闭性所限,农村籍大学生的性格仍略显内向,表现为个性发展的社会协调性不足。农村籍大学生在最初步入社会的阶段,并非适应能力差,也不是完全因为学校的教育存在问题,而是因为这个社会太复杂,让初来乍到的有着纯洁心灵的农村籍大学生晕头转向。 3.性格坚毅,上进心强,但压力较大,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挫败感 在高校中,农村籍大学生更多的时候代表的是一种向上的力量、传统的力量,用自身朴实无华的气质和传统美德默默地抵挡着西方文化的侵袭。他们从小生活条件艰苦,养成了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待人友善、做事沉稳、性格坚毅等优良品质。 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籍大学生在高校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他们所面临的冲击和压力也逐渐增大。首先,他们意识到教育资源分配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其次,农村籍大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但现实生活的压力和打击常常令他们备受挫折,进而使其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心理疾病;再次,农村籍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普遍较大,抗压能力较弱,容易产生自卑、孤僻的心理,与人相处时常见人之长、见己之短,因此,常有挫败感;最后,农村籍大学生思维普遍简单,自我认识不足,社会化过程被动、盲目,学业、职业乃至生涯规划不明确,主观学习的愿望不强烈,缺乏支持其不断上进的动力来源。 (二)外在特征 1.行为习惯、基本技能等不能满足其未来社会角色定位的要求 值得肯定的是,农村籍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好的学习习惯、较高的思想道德品质。但总体而言,农村籍大学生在行为习惯、基本技能等方面仍不能满足其未来社会角色定位的要求。 一方面,农村籍大学生普遍缺乏养成教育,不具备较高的文明礼仪素养。在农村孩子的前期教育中,文明礼仪素养往往是被忽视的,而这些养成教育的缺失往往会直接导致农村籍大学生在求学和求职过程中碰壁。 另一方面,在大学生初入社会的阶段,新的工作环境对大学生基本技能的要求是较高的,而农村籍大学生对此则先天不足,对于基本公文写作格式、行文方式和语气、餐桌礼仪、酒桌文化、服饰搭配、职场文化等方面的接触几乎为零,需要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从头学起,这相较于城市大学生从小的耳濡目染,自然处于绝对的劣势地位。 2.人际交往、组织协调能力的缺失使其不能满足社会化过程中适应社会的要求 交往和沟通能力已成为大学生健康成才、职业生涯良性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和未来事业成功的必备素质。很多农村籍大学生表示:“很羡慕那些有能力的人,可当自己与大家在一起的时候却不知该怎样和他人说话,总是被动地等别人先和我打招呼。如果没有人主动与自己交谈,心里便会感到难过,好像被人忽略了。很想改变自己,成为那种被大家喜爱的,总是在话题中心的人。”但农村籍大学生在考入大学之前并未完全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更缺乏沟通能力的训练,造成一大批学生交往和沟通能力的缺失。 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农村籍学生进入大学的新环境后容易产生不适应、不习惯的感觉,进而形成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独来独往,很少与人沟通;一部分学生则坚信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只关心成绩,忙于钻研专业课和进行技术训练,忽视同学之间的关心和交流,将自己与他人隔绝开来;还有一部分学生则渴望更多的人际交往,渴望加入社团、学生会、班委会等学生组织锻炼自己,但因缺乏经验而屡屡受挫,继而强化了自卑心理,阻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一部分农村学生内心渴望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却无法适应或无力承担生日聚会、周末郊游等交流形式和经济负担,被迫选择“特立独行”;一部分学生的虚拟沟通能力远远超过其现实生活中的沟通能力,只会在网络环境中跟帖、留言、点赞、发表情或使用奇怪的网络用语进行表达,却无法在现实生活中与人面对面地交往。然而,要在社会中生存,就不可避免地要与人交往,农村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组织协调能力方面的缺失,将会直接影响其未来 适应 社会的速度。 3.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愿望强烈,但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 对于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的农村籍学生而言,进入大学校园的同时,也融入了市场经济、信息爆炸、网络覆盖、个性偶像等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在全新的环境中,农村籍大学生表现出极强的好奇心以及接受新生事物的愿望和能力,他们接受新潮流的速度很快,更习惯于通过亲身体验来验证前人的实践和结论,而不是“拿来主义”的直接接受;他们喜欢交流思想,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观点,摸索新的思路和方法。然而,他们在拓展视野、追求个性、发散思维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诱惑。 一部分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抵挡不住网络游戏、小说等新兴事物的诱惑,在新城市、新校园中安于现状或误入迷途,有的甚至放弃学业,萎靡沉沦;一部分学生则急于摆脱原有的身份,迫切渴望融入新环境,摒弃了原有的优良品质,一味主张张扬个性,极力表现得与众不同;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短时间内接收了大量的信息,但又缺乏理性的判断力,因此,过分依赖网络,在知晓大量信息的同时产生了一种虚无缥缈的空虚感,容易形成一种网络虚拟人格,影响其现实生活中自我目标的实现。 二、影响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的家庭因素分析 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一个社会单元,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同时,家庭也是青少年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因此,要探究影响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的因素,就不能不研究其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大学学习阶段,家庭主要发挥精神支撑和经济支持两个方面的功能,其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也对应存在于内在和外在两个层面。 (一)内在因素 1.家庭对高校的期望值过高,缺乏对高校的理性认知及了解 前文已讲到,大学阶段并非青少年“三观”的形成期,在其“三观”的形成期与转型期起主导作用的影响因素均为家庭。在孩子进入大学前,父母对于子女的期望值都很高,尤其是农村家庭的父母,更加盼望子女能够飞出山村,成龙变凤。随着孩子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