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学习主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 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
1.隋朝建立于581 年,都城在长安,建立者是隋文帝杨坚,其年号为开皇。
2.唐朝建立于618 年,都城是长安,建立者是李渊。
3.唐太宗的姓名是李世民,年号为贞观。
4.隋文帝治理国家的措施有哪些?(课本P2)
5.“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课本P4—6)
6、“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答:(1)唐太宗吸取历代、特别是隋朝灭亡的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2)唐太宗制定的有利于发展生产、巩固政权的措施直接产生了作用;唐太宗本人的精明能干,励精图治;(3)国家统一,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7、隋朝与秦朝有哪些相似之处?(答:都是暴政而亡;封建专制统治时间短暂;只有两代统治者)
8、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请说说他为什么著名?(说明“贞观之治”局面怎样出现?)(课本P4—6)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贞观政要》
(1)材料中的“务本”指什么?(答:发展农业生产。)
(2)唐太宗在这方面采取什么措施?(答: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推行唐 初建立的赋役制度,允许农民交纳一定的实物来代替劳役,保证了生产时间。)
(3)这些措施取得什么成效?(答:国家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1)这段话是谁说的?材料中的 “中华”、“夷狄”指什么?(答:唐太宗;“中华”指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汉族;“夷狄”指生活在边疆的少数民族)
(2)这段话体现了他什么思想?(答:体现了他对汉族和少数民族一视同仁的开明思想)
(3)他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什么成效?(答:采取了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这种政策受到了良好效果,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这段话说明谁与谁的什么关系?(答:说明皇帝与百姓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得民心得天下,失民心失天下。)
(2)这段比喻对吗?举例说明。(答:此比喻正确。如:隋炀帝实行暴政,失民心而失天下,国家灭亡。唐太宗实行开明仁政,得民心而得天下,国家强盛,出现“贞观之治”局面。
第2课 走向全盛时期的唐朝
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武则天,她于690 年称帝,国号为周。
2.唐朝的鼎盛时期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712年,李隆基当了皇帝,他就是唐玄宗,唐玄宗统治前期,主要的年号是开元。后期天宝年间,出现安史之乱。
3.唐玄宗前期任用的著名宰相是宋景和姚崇,他们都是被 武则天发现和提拔的人才。
4、武则天首开“殿试”考查进士。还亲自编写农书,指导生产。
5.简述武则天的政绩。(课本P9)
6.说说“开元盛世”是怎么样出现的?(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课本P10——11)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1.隋文帝废除三国以来的九品中正制,(重门第出身,不利于人才选拔),实行“分科举人”
2、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创立。科举制度中最重要的科目是进士科。
3、唐朝科举分常科和制举两大类,常科设明经、进士等科目。
4.唐代为什么要“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课本P15)(答:唐朝进士科考试内容:包括儒家经典、诗赋、时务策写作,对于文学水平和治国治民的见解要求高。明经科考试内容:重考儒家经典的记忆和理解。唐朝进士科的录取率约为1/60 ,明经的录取率约为1/10)
5.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是什么?(课本P16)
6、与世袭制、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度有何进步性?(同下题)
7、科举制度的实施与唐朝的繁荣有何关系?答:(1)科举制的实施满足了中小地主参政的愿望,缓和了阶级矛盾,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有利于统治者政权的巩固和国家的统一;(2)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相比,国家掌握了选拔官吏的权利,开放了仕途之路,选拔了一批促进国家发展的优秀人才进入各级政权。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发展。(3)科举制的实施有利于选拔真才实学的人才,同时有利地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8、比较隋唐科举与明清科举的异同(相同与不同之处?)(课本P15-16;课本P62-63)
答:相同:都是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基本特征都是分科考试、择优录用。
不同:(1)考试内容不同:隋唐科举重考经书背诵理解和诗赋、时务策的写作,对文学水平和治国治民的见解要求较高;明清科举考试范围是四书五经,文体是死板的“八股文”,所述观点必须遵循朱熹《四书集注》的观点,不能有自己的见解。(2)影响不同:隋唐科举能选出真才实学的人才进入各级政权,有利于社会发展,使人才不断更新;;明清科举“八股取士”使读书人脱离现实,缺乏实际能力。(3)作用不同:隋唐科举当时使社会文化繁荣,人才辈出;明清科举“八股取士”虽然加强了君权但禁锢了人们思想,阻碍了社会文化的发展。
9、比较古今考试制度的异同(相同与不同之处?) (课本P17)
答:相同:(1)基本特征都是分科考试、择优录用;(2)考试纪律都十分严格;(3)都是公开、公平地选拔人才的考试;
不同:(1)考试科目不同。科举重考文科知识;今天考试有文科和理科,知识全面(2)考试内容不同。科举重考经书背诵理解和诗赋、时务策的写作,与生活实际联系少;今天考试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重学生实际能力;(3)考试目的不同:科举在选拔人才的同时是控制人才,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今天考试是为了选拔人才来建设更加繁荣、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1.写出唐朝时下列民族的祖先:
(1)藏族 : 吐蕃(2)彝族、白族: 六诏(3)维吾尔族 :回纥。
2.唐朝时青藏高原上生活着吐蕃人。7世纪前期,吐蕃的首领称赞普。吐蕃首领松赞干布统一各部,建立了以逻些(今拉萨)为都城的强大政权。
3.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此他修建了布达拉宫
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
4.823 年,唐蕃正式结盟,并建立会盟碑,至今屹立于拉萨的大昭寺门前。
5.唐太宗时,在回纥兵的帮助下打败东突厥;755年(唐玄宗时)唐朝发生安史之乱,又在回纥兵的帮助下,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帮助唐朝灭亡东突厥、平定安史之乱的少数民族是回纥。)
6、8世纪前期,六诏中发展较快的蒙舍诏统一各诏,建立了以太和城(今云南大理)为中心的南诏政权。
7、.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裵罗为怀仁可汗
8、.唐朝通过哪些方式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答:联姻、结盟、册封、经济文化交往等)
第5课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1.唐朝时,日本官方十多次派使节(遣唐使)同时还有许多留学生和僧人到唐朝访问的目的是密切两国关系,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其代表人物有空海、阿倍仲麻吕和吉备真备。
2、借鉴汉字草书,创制日本的草书字母“平假名”的是空海;
借鉴汉字偏旁,创制日本字母“片假名”的是吉备真备。
阿倍仲麻吕的中国名字叫晁衡。他与诗人李白、王维很好。
3、、唐朝时为中日两国交流作出突出贡献的僧人是鉴真,他六次东渡日本,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唐招提寺)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出现“唐风洋溢奈良城”。
4.中国古代称印度半岛为天竺。唐太宗时,僧人玄奘从长安出发,到天竺。学习佛学,求取佛经,他和他的弟子还把旅途见闻写成历史文献〈〈大唐西域记〉〉。
5.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发展的原因是什么?(答:(1)唐朝的经济繁荣、文化先进;(2)唐朝对外交通发达;(3)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
6.为什么说唐朝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答:国家对外开放;对少数民族政策开明;科举考试的选官制度开放)
第七学习主题 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1课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1、唐灭亡后,907年——960年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2.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契丹国,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从后唐节度使石敬瑭手中夺取幽云十六州,打开入侵中原的门户。
3.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 “陈桥兵变”,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
4.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史称西夏。
5、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称帝,国号金,定都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后灭北宋后迁都到中都。
6.1127年,金灭亡北宋。赵构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建立了南宋政权。他就是宋高宗。
7.(1)1004年辽与北宋在澶州大战(宋真宗在寇准劝说下亲征胜利),在1005年宋辽议和,史称澶渊之盟;
(2)1044年北宋与西夏多次战争后达成和议;
(3)1140年北宋抗金爱国英雄岳飞率领“岳家军”在郾城大捷(金军统帅兀术),在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和约。(岳飞后因秦桧诬陷以“莫须有”罪名杀害。)
总结:宋朝(北宋与南宋)与各个少数民族政权之间虽战终和,以和为主,宋朝与各个少数民族在边境设置贸易市场叫榷场,维持双方友好交往的和平关系)
7.辽、西夏与北宋以及金与南宋的“战”与“和”给各方带来怎样的影响?(课本P40)
第2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
1.宋朝时期,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是棉花。南宋时,在南方兴起的手工业是棉纺织业,成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手工业行业。
2.著名的瓷都景德镇兴起于北宋景德年间。
3.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名叫交子,出现于北宋的四川地区。南宋时发行的纸币叫会子。
4.南宋主要的外贸港口是广州和泉州,政府在那里专门管理外贸的机构是市舶使。
5、南宋都城临安既是南方的政治中心,又是一座繁华的商业都市。
6.两宋时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课本P42——45)
7.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什么?(课本P45)答:(1)北方人口为避战乱大量南迁(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3)南方自然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4)南方各族人民共同劳动使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超过北方。
8.南宋诗人陆游在一篇文章中说:“朝廷在故都,实仰东南财赋。(材料: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回答问题:
(1)“故都”指哪里,是今何处? 答:“故都指东京(今天河南开封)
(2)国家财政收入依靠“东南财赋”说明了什么?(答:说明江南经济发展,成为国家的经济重心,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依托。(说明我国经济重心已南移)
第3课 宋代的社会生活
1.衣:宋代的主要衣料是麻布。但随着棉纺织业的兴起,南宋时以棉布作衣料的人逐渐多起来。
2.食:宋代北方人以面食为主,南方人以米饭为主。北方人多以羊肉为肉食,南方人除吃猪肉外,鱼肉已成为桌上的大餐。以前的食用油多是动物油,宋代开始普遍食用植物油
东京除用柴草作燃料外,还大量使用煤作为燃料。
3、住:宋代农民的住房多为茅屋,城市平民的住房多为瓦顶平房为主。贵族官僚已经修园林式建筑。
4、行:宋代富人多乘轿子或马车。一般百姓以牛车、驴车为交通工具。南方多舟船。宋朝商人在海上航行,用指南针导航。
5、北宋都城东京有专门供人娱乐的场所,叫瓦子,南宋都城临安供人娱乐的场所叫瓦舍。
6、简述宋代社会生活的基本特点?答:(1)城市繁华热闹。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打破了唐朝以来住宅区(坊)与商业区(市)严格分开的限制;(2)城市生活丰富多彩,有专门的娱乐场所瓦子,还有茶馆等。
第4课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
1.1206年,蒙古各部落尊推铁木真为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形成,他创制蒙古文字,建立军政合一的政权体制,他和他的子孙发动对外扩张战争,建立起蒙古帝国。。
2.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他就是元世祖,第二年定都大都(今北京)。
3.蒙古先灭西夏,后又灭金,1276年灭南宋,在1279 年,元朝统一中国。
4.南宋抗元爱国英雄是文天祥。写有《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元朝建立行省制度:在中央管理全国政务的是中书省,并设宣政院,专门负责对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管理。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管理地方政务。
元朝管理琉球(今台湾)和澎湖列岛的专门机构是澎湖巡检司。
6.元朝时,棉布取代麻布开始成为老百姓的主要衣料
7.元朝的汉人指:汉族人和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契丹族人、女真人。
8.回族形成于元朝。他们信奉宗教伊斯兰教。(体现民族大融合)
9.黄道婆的棉纺织业技术学自黎族,传播到松江(今上海)。
10.元世祖(忽必烈)时,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来中国,后写书《马可·波罗行记》记录了元朝大都的繁华。
11、忽必烈统一后实施的管理国家的措施及其作用?(课本P54—55)
第八学习主题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课 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
1.1368 年,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建立了明朝,他就是明太祖,年号为洪武。
2.明太祖废除了延续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秦朝建立),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
3.明朝实行“厂卫” 制度,实行恐怖专政。“厂卫”是东厂、西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的合称,职权大。
4.1616年,建立后金的统治者是女真族努尔哈赤;
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洲,在1636年改国号为清,都城盛京(今沈阳),他就是清太宗。
5.1644 年清军入关(山海关),灭亡了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皇帝是顺治帝。后来清朝都城迁到北京。
6.明清两代,曾作为政府的中枢机构是内阁。
7.清初,使皇权受到限制的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
8.明清时期统治者加强君权的主要措施及作用?
(1)明太祖时,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管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措施使皇帝直接控制了朝中军政大权。
(2)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这一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君权。
(3)明朝利用厂卫制度,实行恐怖专政。这一措施监视官吏、镇压百姓,强化了君权。
(4)清朝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