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青海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卷(含解析).doc

209阅读 | 10收藏 | 13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青海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1页
青海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2页
青海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3页
青海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4页
青海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5页
青海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6页
青海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7页
青海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8页
青海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9页
青海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10页
青海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11页
青海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12页
青海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13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13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阿猫阿狗 上传于:2024-06-04
青海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日本学者儿岛献吉朗在其著作《诸子百家考》中说道:“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 ) A.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 B.儒家文化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C.孔子的思想产生了世界性影响 D.儒家文化成为世界各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2.盐铁专卖始于战国,榷酒始于汉武帝,唐中叶以后茶叶也开始征榷,至宋朝更是中国古代史上唯一一个对各类大宗商品自始至终进行征榷的朝代,而且制度日益繁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①宋代开始放弃了抑商政策 ②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③商业税成为宋代重要税源 ④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唐朝初年,尚书省的地位明显高于中书、门下两省,其实际最高长官尚书仆射为群相之首。贞观年间,唐太宗一方面削弱尚书仆射的权力,同时委派亲信重臣主持门下省的工作,又在门下省设立政事堂,使三省长官同堂议事。这一调整( ) A.旨在提高门下省的地位 B.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民主 C.便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D.使宰相的权力名存实亡 4.东晋顾恺之根据西晋张华讽谏皇后贾南风擅权并劝说宫嫔遵规守范的《女史箴》文12节,画了一卷12段《女史箴图》,画面典雅,线条优美,色彩明丽,画中女性形美神韵气华。其中《冯媛挡熊》描绘了冯婕妤以身挡熊、保护汉元帝的故事,《班婕妤却辇》描绘了班婕妤不与汉成帝同辇、以防成帝恋女色而误朝政的故事,其余画段均无特定对象和典故。该画卷说明( ) A.东晋绘画以女性人物为主要题材 B.艺术具有审美与教化的双重功能 C.汉代和晋代女性的地位空前提高 D.绘画的讽谏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5.李鸿章在《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中指出:“日本君臣发奋为雄,选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两国(英、法)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去年英人虚声恫吓,以兵临之,然英人所视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而英人因无如之何也。”这表明李鸿章( ) A.已找到强国御侮之道 B.决意严守祖制不动摇 C.主张效法日本全盘西化 D.未找到中国落后的根源 6.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开启了中华民族近代“自觉化”进程,初步奠定了民族复兴的政治与社会基础。下列描述与该学者观点一致的是( ) A.从“革命”到“建设” B.从“封闭”到“开放” C.从“王朝”到“国家” D.从“天下”到“世界” 7.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主张在民主的政治纲领下团结一切愿意参加的阶级和政党,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这些主张( ) A.目的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 B.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 C.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意在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8.2015年,英国《金融时报》指出,欧洲与其他受到美国影响的国家积极投身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设,这预示着全球经济治理的一个新方向,即欧洲向中国等新兴经济体靠拢,使得全球金融政治的天平更加平衡。这表明亚投行建设有利于( ) A.完善布雷顿森林体系 B.重塑国际金融秩序 C.开创中欧经贸新纪元 D.缩小南北经济差距 9.有学者指出,罗马法对简单商品占有者的一切本质的关系作了无比明确的规定,即便罗马法终究是一部奴隶制条件下的法律,但其法权魅力“照射”了世界各地民法关于私法与私权的构架。据此可知,该学者( ) A.认为罗马法的民主成分较少 B.从唯物史观角度评价罗马法 C.强调罗马法的局限性不明品 D.指出罗马法适用于各个社会 1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1649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并宣布成立共和国。但光荣革命后,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等,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这种变化( ) A.说明了君主制比共和制更有优越性 B.反映了人民革命斗争的必然结果 C.体现了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妥协 D.调动了各阶级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11.有学者指出,在18、19世纪英国城市化进程中,工厂主在自认为最有利于其经济活动的土地上任意建造厂房,在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狭窄且不规则的街道上工业建筑和居民建筑混杂交织在一起,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污水和浓烟在城市里蔓延。该学者旨在强调英国( ) A.环境污染源于工业革命 B.城市化发展亟需规范治理 C.城市治理法律需要完善 D.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发展 12.下表是电影艺术的发展简史(部分)。据此可知,电影的发展( ) 时间 作    品 意义 1895年12月28日 电影片断《火车进站《工厂大门》等(法国) 成为世界上公认的电影诞生日,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1915年2月8日 《一个国家的诞生》(美国) 黑白无声片,称为“默片” 1927年10月6日 《爵士歌王》(美国) 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第一部歌舞片 1935年6月28日 《浮华世家》(美国) 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 1953年 《The Robe》(美国) 世界上第一部宽银幕电影 A.得益于近现代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 B.表明电影成为美国霸权政策的帮凶 C.成为城市平民需要的大众娱乐项目 D.具有了很强的商业化和市场化倾向 二、材料分析题 13.腐败是人类阶级社会的一种特有现象,古往今来,人们一直都在寻找根除它的济世良方。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恁治和预防腐败尤为重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践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主张? 材料二:“朱元璋作为明代的开国皇帝,在统一国家以后,深知江山的来之不易。贪官污吏祸国殃民。他吸取前朝灭亡教训,整治国家,整顿吏治,尤其在反腐败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为明王朝前期的政治稳定奠定了基础。” ——陈剑《浅谈朱元璋的反腐败体系》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元璋为防止腐败而进行政治改革的措施及积极作用。材料三:建国初期,中共中央于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在党和国家机关内,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各地在发动群众检举的基础上,都选择若干典型案件进行公审,依法治罪。…… ——《中国共产党反腐败历程》 “三反”运动,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一场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运动,大大提高了人们对贪污腐败的警惕性,教育并挽救了大批干部,清除了少数腐化分子,对形成健康的社会风气有很大作用。对刚刚在全国执政不久的中国共产党更有着重大的警示意义。邓小平当时讲到西南地区“三反”运动后的情况说:“人变了、社会变了、风气也变了……”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3)据材料,指出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手段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反”运动是一场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运动。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行政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一目标既是新时期行政体制改革的战略坐标,也是把握和推进新时期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指针。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新时期政府职能转变是要把握好行政管理体制和流程的本质联系,辩证处理简政放权与有效管制之间的关系,使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集中体现为政府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既把该放的权力放开放到位,又把该管的事务管住管好。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基础上建设服务型政府,使法治政府建设与服务型政府建设紧密结合,深化和拓展了政府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有机结合,正是政府运行的价值取向与规则取向、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有机结合;是政府的宗旨目的及其实现方式的有机结合。 ——摘编自李彤《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新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意义。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二战结束后,东欧各国把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转变为人民民主革命,纷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而且这些国家在地理上连成了一片,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美国惊呼:欧洲处于苏军接管和共产党造反的边缘,“保卫‘自由世界’免受共产主义影响”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西欧急需恢复经济,马歇尔的“欧洲复兴计划”得到英法等国的积极回应。在两极对抗的漫长岁月中,两大集团重兵相向,壁垒分明,有时短兵相接,危机迭起。 ——摘编自曹中原《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新特点》 材料二:以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的推倒为标志,使持续达40多年的雅尔塔体制宣告崩溃。冷战终于结束,两极格局随之瓦解。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政治格局向多元化发展,最终形成多极格局。但是,这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转换期或过渡期。过渡期的长短,决定于多极化中各极力量消长程度,决定于世界政治舞台上最终形成了新的力量平衡点。美国的实力地位虽会逐渐减弱,但仍能保持相对的强势;欧共体和日本的地位将进一步加强,美、日、欧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中国在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确立后,其政治大国的地位亦随之加强。 ——摘编自王曰庠《略论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发展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依据。 1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生于1890年的我国著名史学大师陈寅恪,其父为晚清著名诗人陈三立,其祖父为曾支持维新变法的晚清名臣陈宝箴。陈寅恪五岁开始读家塾,祖父与私整先生约定“一不打学生,二不背书”;十岁时在家中学堂学习四书五经及数学、英文、音乐、绘画等课程;十几岁开始就理头于浩如烟海的古籍和佛书之中;青年时期到哈佛大学、柏林大学等世界名校深造。陈寅恪虽未获得过任何学位,但通晓十五种文字。1925年受聘于北京清华学校国学院后,与当时同在国学院的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四大导师”。陈寅恪善于从史料的细微处阐释宏阔的历史。他指出:“有人以为历史必然限于普通课本里所有的,这是不对的。课本只供参考,不足为依据。”“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盖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面对五四以来中西文化的剧烈碰撞,陈寅恪认为:“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住。” 1927年国学大师王国维自沉于昆明湖,两年后陈寅恪写了一篇悼念王国维的碑文,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评价王国维并阐发自己一生坚守的主张。20世纪30年代,陈寅恪自觉担当文化使命,主张”国可亡而史不可灭……(学术)实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者。”,并坚持以学术研究来唤醒国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信心,从而振奋民族精神,拯救民族危机。1945年,陈寅恪因长期眼疾而左眼失明,但他仍坚持开课授徒。1949年,他先后拒绝了台湾大学校长博斯年让他赴台、国民党让他暂居香港的邀请。50年代初,他又拒绝了中国科学院请他担任历史研究所所长的邀请,一直坚持在岭南大学(后被合并为中山大学)任教治学,直至生命的终点。 ——整编自浙江文艺出版社《人在历史中的地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陈寅恪的学术理念和学术精神。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概括促成陈寅恪这种学术理念和精神的因素。 三、论述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几乎无一例外,现代化的起点的标题都是“西方世界兴起”,而且名副其实,覆盖整个西欧。有学者将大西洋贸易、专制制度和对外战争中的获胜或失败三个核心因素作为实现现代化机制的主体部分。下面反映的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的因素。  ——摘编自叶成城唐世平《第一波现代化:一个“因素十机制”的新解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的因素”拟定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自拟论题,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参考答案 1.C 【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主要说明孔子思想影响深远,故C项正确;A是人物角度,与题意主旨不符;B各国错误;D组成部分错误。考点:中国传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儒家思想孔子思想 考点:中国传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儒家思想孔子思想 【详解】 2.D 【详解】封建国家从战国时期开始实行盐铁专卖,到汉武帝时征收酒税,唐中叶开始榷茶,再到宋朝对各类大宗商品自始至终进行征榷,而且制度日益繁密等,说明国家在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宋代商业税成为政府的重要税源,这些抑商政策均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说法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宋代并未放弃抑商政策,说法①不符合史实,排除与之组合的AC两项;中国古代对商业征收重税等,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说法④符合题意,排除没有将其组合在内的B项。故选D项。 3.C 【详解】根据“贞观年间,唐太宗一方面削弱尚书仆射的权力,同时委派亲信重臣主持门下省的工作,又在门下省设立政事堂,使三省长官同堂议事。”可得出三省六部制之下,三省长官同堂议事,分工明确,提高了效率,C项正确;A项不是目的,排除A项;这一调整与决策民主无关,排除B项;宰相仍然有权力,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4.B 【详解】根据“保护汉元帝”、“防成帝恋女色而误朝政”等信息可知这两幅画带有一定的教化功能,说明该画卷具有审美和教化的双重功能,故选B;仅根据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不能说明以女性人物为主要题材,排除A;“空前提高”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C;“得到了充分体现”的说法无法体现,排除D。 5.D 【详解】从材料当中可以得出李鸿章只看到,日本学习西方技术强大起来,没有认识到日本的富强不仅仅是学习西方的技术和包括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等等。 所以他只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未找到中国落后的根源,所以选 D。A、B、C三项中A项已找到强国御辱之道明显不合题意,因此错误;B项是顽固派的观点,李鸿章属于洋务派。因此错误;洋务派的李鸿章并未看到日本成功的本质因此并未有效法日本全盘西化的主张。因此C项错误。 6.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开启了中华民族近代“自觉化”的进程,初步奠定了民族复兴的政治与社会基础。结合所学可知,从“王朝”到“国家”表明中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C项正确;从“革命”到“建设”,促进了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探索了实现国家富强的道路,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初步经济基础,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从“封闭”到“开放”,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初步思想基础,排除B项;从“天下”到“世界”,初步奠定了中华民族融入国际社会,顺应世界潮流的对外交往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A项错误;据材料“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可得出其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B项正确;1937年七七事变后(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据材料“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可得出其与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消灭私有制的主张不符合,D项错误。 8.B 【详解】根据材料中“受到美国影响的国家积极投身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设”“欧洲向中国等新兴经济体靠拢,使得全球金融政治的天平更加平衡”等信息可知,亚投行将会成为撬动二战后美国一家独大的国际金融治理结构的“杠杆”,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国际经济和金融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而美国的影响力相应减弱,国际金融秩序则会被重塑,B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瓦解,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CD两项对材料理解错误,排除CD项。故选B项。 9.B 【详解】由“罗马法终究是一部奴隶制条件下的法律”"但其法权魅力照射”了世界各地民法关于私法与私权的构架”可知,该学者既指出了罗马法成为罗马奴隶主贵族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同时也指出它对后世法律的积极影响,符合唯物史观,B项正确;材料没有明确涉及民主,排除A项;C项指出了罗马法的局限性,但是从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C项;“各个社会”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由处死国王成立共和国到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体现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向封建势力妥协,C项正确。材料由共和制到君主制,不能说明君主制比共和制更有优越性,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人民革命斗争的相关信息,排除B。D项说法错误,排除。所以选C 11.B 【详解】考查英国工业革命。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治理理念缺乏,出现城市布局混乱、环境卫生恶劣等问题,这些问题亟需规范治理,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在于说明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亟需规范治理,故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法律的完善,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发展这一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19世纪晚期以来,人类社会相继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为各种类型电影的出现(从“默片”到有声、彩色、宽银幕等)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A项正确;分析材料可知,美国引领了世界电影业的发展,但不能体现电影是美国霸权政策的帮凶,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随着电影的发展,电影成为包括城市平民需要在内的一种大众娱乐,但这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电影分为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艺术电影不具有很强的商业化、市场化倾向,排除D项。故选A项。 13.(1)做人和治国思想(“德”、“民本”思想)。 (2)措施: 中央: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地方:设三司、分割权力;颁布《大明律》、严惩贪污;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加强监督。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官员的腐败;开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