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论曹操 文学论文.doc

136阅读 | 5收藏 | 14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论曹操 文学论文.doc第1页
论曹操 文学论文.doc第2页
论曹操 文学论文.doc第3页
论曹操 文学论文.doc第4页
论曹操 文学论文.doc第5页
论曹操 文学论文.doc第6页
论曹操 文学论文.doc第7页
论曹操 文学论文.doc第8页
论曹操 文学论文.doc第9页
论曹操 文学论文.doc第10页
论曹操 文学论文.doc第11页
论曹操 文学论文.doc第12页
论曹操 文学论文.doc第13页
论曹操 文学论文.doc第14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14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半只香烟 上传于:2024-06-28
论曹操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经历了长达几百年的秦汉大一统时代后,中国历史车轮隆隆驶进东汉末年。一个大动荡、大破坏、大分裂的乱世即将到来,这就是著名的三国时代。时势造英雄,乱世出英雄,三国是分裂动荡的时代,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众多的英雄人物中,最富盛名、争议最大的人物当属曹操。 由于受到小说戏曲和民间流传故事的影响,尤其是罗贯中《三国演义》尊刘贬曹思想的影响,曹操在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大多是野心家、阴谋家、权术家等阴险小人的形象。曹操本来也是一个军阀割据者,但由于他具有很高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能够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实施比较进步的开明的措施,最后终于在逐鹿中原的战争中脱颖而出,先后消灭了割据北方的群雄,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事实上曹操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更是汉末建安时代文坛领袖,其文学成就同样灿烂夺目。本文着力研究曹操军旅政治生活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力求探索出一个历史的真实的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桓帝永寿元年(155)出生于沛国谯县。关于曹操的家世,众说不一,就连曹操家人的说法也是各有不同。曹操的祖父曹腾的碑文上称曹氏出自黄帝后裔的邾国,曹操本人及曹植则称自己是曹叔振铎之后,而魏明帝曹睿及魏元帝曹奂则认为曹氏是虞舜之后。推测起来,曹操在世时其祖先可能就已经无可考了,诸种说法大多牵强附会,其目的很可能是为了借此抬高曹氏家族的地位。比较而言,曹操的曾祖、祖父和父亲的情况是明确的。曹操的曾祖名节,曹节最小的一个儿子名腾,即曹操的祖父。曹腾早年就进宫当了宦官,历事安帝、顺帝、冲帝、质帝和桓帝五代帝王,时间长达三十余年。曹腾身为宦官已不能生育,但当时的制度却允许宦官娶妾养子并可用养子承袭爵位,因此曹腾也收了一个养子名曹嵩,这就是曹操的父亲。由于有曹腾这么个大宦官养父,曹嵩仕途一帆风顺,很容易就做到了校尉。曹腾死后,曹嵩又承袭其爵位费亭侯。曹操起兵后,曹嵩不肯相随,放弃京官回到谯县闲居。初平四年(193),曹嵩为避董卓之乱,在琅玡被徐州刺史陶谦部属所杀。此事直接引发了曹操对徐州城的屠城行动,成为曹操一生中无法抹去的污迹。宦官往往被当时的世人所瞧不起,曹操出身于这样一个宦官家庭内心深处不免有自卑之感,这种自卑感在他后来所写的《善哉行》(其二)中则有直接的表达: 自惜身薄祜,夙残罹孤苦。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 前两句说自己福薄微贱,“三徙教”指母教,引用了孟母三迁的典故;“过庭语”指父教,引用了孔子在庭院上喊住儿子鲤要他学习《诗》和《礼》的典故。曹操在这里说自己从小既没有得到过慈母的关怀,也没有听到过父亲的教导,很大程度上是写实。说自己出身卑贱也反映了他对自己这样一个宦官出身的自卑之心。曹操以后写文作诗回忆起自己出身时多多少少受到了这种自卑心理的影响。 灵帝熹平三年(174),曹操二十岁,放荡不羁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已经结束。这一年,曹操被举为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负责洛阳北部地区的治安工作。这是曹操踏上仕途的开始。曹操不畏权贵,秉公执法,令行禁止,洛阳治安情况大为好转。曹操在洛阳北部尉任上所表现出来的果敢、勇气和严明对他后来从严治军,赏罚分明的治军方法产生了深刻影响。然而好景不长,就在曹操怀抱着一颗报效国家,匡扶汉室的赤诚之心为拯救这个已日薄西山的王朝做着自己的努力的时候,西北边陲的一头野兽董卓进京,拉开了军阀混战的时代序幕。中平六年(189),曹操在已吾正式起兵讨董,第二年,函谷关移动各州纷纷起兵响应。为对付关东联军,董卓挟持献帝迁都长安,将洛阳城洗劫一空,又强迫洛阳数百万人口一同西迁,老百姓在军队的驱赶践踏之下死伤无数。董卓的暴行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使洛阳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遗产受到严重破坏。曹操目睹了这场灾难,无奈势单力薄,兵少将寡,只能把心中的思虑表达在诗歌中,一首《薤露行》集中体现了曹操对于董卓之乱的思考: 惟汉二十二,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贼臣执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二十二”指从高祖刘邦到灵帝刘宏共二十二代,“所任”指大将军何进,“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这几句都是曹操对何进的批评,说他像穿戴跟人一样却没有人的智慧和本事的猕猴,智虑短浅却要谋划大事,而又“犹豫不敢断”致使董卓把持朝政,不仅废君王,甚至焚毁京城,胁迫献帝及人民西迁,一路上号泣不断,哀鸿遍野。“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此处用典微子过殷都见宫室毁坏,废墟长满禾黍,做《麦秀》之歌,以示哀伤。曹操以此典故自比微子,抒发他对董卓之乱的深沉感慨。《薤露行》本是乐府旧题,曹操以此来写董卓之乱,开创了以乐府旧题写新事的新风,大大拓展了乐府诗歌的表现范围,给汉乐府注入了新的活力。明代钟惺称之为“汉末实录”。 《薤露行》不仅如实记录了董卓祸国殃民的罪行,更探讨了董卓之乱的原因,显示了曹操心存天下心存百姓的胸襟。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曹操确实是忠于汉室想要挽救朝廷的立场。 关东诸军结盟后推举袁绍为盟主,从东到南摆开了夹攻洛阳的态势,然而联军内部诸军实际上各怀鬼胎,都不愿消耗自己的力量,都指望着别人出击,自己则坐观成败。于是各路义军十余万人每日只是宴饮作乐,不思进取,曹操多次就如何作战,诸军如何调动提出自己的建议,奈何袁绍等高层将领根本不予理会,致使战机一再被贻误。关东联军不能一致对付董卓,内部关系很难协调,加上各路诸侯原来就有些旧隙,矛盾很快爆发,联军内部发生火并。各路诸侯在粮食吃完后,连形式上的联合也维持不下去了,于是立即散伙,回到各自的地盘发展自己的势力。东汉王朝版图上出现大大小小数十个独立王国。这一系列局势变化引发了当时力量还很弱小的曹操的感慨,他写了一首《蒿里行》加以反映: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全诗描写了关东诸军从一同起兵到发生内讧、各据一方、互相攻伐的全过程。“义士”指关东联军,“群凶”指董卓一党,“盟津”即孟津,武王伐纣是曾同联盟反纣的八百诸侯回合于此,此处用“会盟津”代指各路诸侯联合起兵讨董的义举;“咸阳”,秦都,这里代指长安,当时董卓已挟献帝迁都长安。前四句在客观叙述中流露出欣慰赞美之意,可见当时的曹操对关东联军抱有很大希望,希望联军能够除掉董卓,稳定天下。“淮南弟称号”指割据淮南的袁绍之弟袁术在建安二年(197)于淮南寿春称帝。“刻玺于北方”则指初平二年(191)袁绍在河内私刻皇帝玉玺,图谋废献帝拥立刘虞为帝的事。中六句写联军内部勾心斗角和争权夺利。“势利使人争”一针见血指出各路诸侯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互相猜忌;后六句写军阀混战造成的恶果,抒发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其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一句已成为千古名句流传下来;“无鸡鸣”实指“无人烟”。全诗风格苍凉激越,慷慨悲凉,继承了汉乐府现实主义风格,也奠定了曹操乐府诗歌苍凉古直的风格。曹操能看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实属难能可贵,这也是他与其他军阀最大的不同。对董卓之乱的无奈,对人民百姓的同情是曹操这一时期最主要的思想变现,很可能也是在这个时期,曹操立下了学平战乱,建立统一国家的决心和愿望。这样的雄心壮志就是曹操后来多次在诗歌中表达统一天下的豪情的根源。 关东联军分裂后各自回到自己的势力范围。不久,董卓被吕布所杀;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挟持献帝。这段时间内曹操的个人势力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首先,曹操借镇压黄巾起义收编青州军;其次,曹操东征徐州、击败吕布、评定兖州,一系列军事上的胜利使得曹操名声大噪,成为各方诸侯不敢小嘘的一支力量。建安元年(196)献帝历经磨难回到洛阳,曹操终于等到了迎接献帝以实现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野心的绝佳机会。献帝刚到洛阳曹操即派曹洪带兵西迎,由于卫将军董承和袁术部将苌奴阻挡,曹洪无法前进,迎接献帝的计划未能实现,曹操感到十分愁苦,在此影响下,曹操写作了《善哉行》(其二)来抒发当时的心境: 我愿于天穷,琅邪倾侧左。虽欲竭忠诚,欣公归其楚。快人由为叹,抱情不得叙。显行天教人,谁知莫不绪。我愿何时随?此叹亦难处。今我将何照于光曜?释衔不如雨。 “天穷”即苍天,“琅玡倾侧左”指琅玡山在东方倾倒比喻其父在琅玡被陶谦杀死。可以看出曹嵩的死对曹操的影响之大,曹操下令屠城徐州也多半是被杀父之仇冲昏了理智。《春秋》记载:襄公二十九年,公至自楚。“欣公归其楚”即用此典故,表示喜见献帝回到洛阳之意。“把情不得叙”指满腔热情却不能向献帝来表达;最后两句说自己将难于在日月下做人,内心的忧愁难以消除,还不如下雨,雨总还有停的时候。从全诗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未能迎接献帝来许县使曹操心急如焚,虽然已经在事业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曹操还是满怀着壮志未酬的苦闷和忧虑,本质上还是曹操怕献帝落入其他诸侯手中而担心。曹操在政治上的担忧直接影响到了其诗歌情绪的表达,虽然曹操大部分诗歌慷慨豪迈但也不乏忧愁之作,而这些忧愁之作正是曹操政治挫折影响下的产物。经过一番曲折权谋,曹操终于把献帝接到了许县,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目的。曹操在迎来献帝之初,对献帝毕恭毕敬,君臣之礼不敢僭越;但随着权力的不断扩大曹操越发为所欲为,这也改变了他在给献帝的上表中的口气。曹操在《让增封表》中说: 无非常之功,而受非常之福,是用忧结。比章归闻,天慈无已,未即听许。臣虽不敏,犹知让不过三,所以仍布腹心,至于四五,上欲陛下爵不失实,下为臣身免于苟取。 “天慈”指皇帝的恩惠,从“让不过三”、“至于四五”等语句来看,曹操很明确地向献帝表示只是做做谦让的样子。文辞虽然极为恭敬,但完全没有谦卑之色,更没有了自我贬低语句,全文洋溢着一种自信矜持的口吻。这种自信愈演愈烈,到后来曹操的表文中语气更加肆无忌惮,直接威逼献帝。 当曹操在黄河以南地区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黄河以北的袁绍也在同公孙瓒等人争夺地盘。当他们在一个个局部地区不断取得胜利,扫平了身边一个个障碍之后,终于到了两强一决胜负的时刻,官渡之战开始。曹操凭借其智谋,临危不乱的勇气大败袁绍,并趁机率军向北进军追击袁氏残余势力。当时正值天寒,部队需要翻越太行山,行军异常艰苦,曹操触景生情,写下一首《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结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全诗以表现“苦寒”为中心,把隆冬时节在太行山区艰苦行军的情景描绘得十分真切形象。先以“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总写,接着具体描写险峻的道路、恶劣的环境、严寒的气候,同时写上一句“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的内心感受。《东山》出自《诗经》,其中有“我徂东山,慆慆不归”的句子,是写周公东征的诗篇。曹操在这里引出《东山》诗,既表达了对广大士兵的关切,同时也是以周公自喻,表达自己削平群雄,实现统一的愿望和心情。写悲景实为写悲情,其实曹操背后真正“悲”的,还是对于袁氏残余势力的担忧,官渡一战虽然大败袁绍,但毕竟袁氏家族基业深厚,还有机会东山再起,不铲除这个隐患,曹操实在无法安心,所以曹操诗中景物描写才会如此“苦寒”,如此“艰难”。 在曹操剿灭袁绍势力后,曾与袁绍交好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乌桓依然与曹操为敌,曹操决定平定乌桓三郡。建安十二年(207)得胜归来,归途中,他诗兴大发,写下了组诗《步出夏门行》。全诗共分为五个部分,依次是:序曲、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均可独立成篇。这里选取最有名的两篇《观沧海》和《龟虽寿》来做分析。先来看《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首二句交待观海的地点,次六句描写登山观海时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抓住大海平静时和起风时的状态、海边山岛巍巍耸峙的雄姿及草木繁茂的景象予以大笔勾勒,构成了一幅色调苍茫、气象雄伟的图画,展现了作者胸怀天下的情怀。“日月之行”四句,通过想象极写了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壮阔气势,寄寓了诗人的胸襟抱负和豪情。最后两句为结语词,每一章都有,与正文内容无关。本篇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为开启后世山水诗写景诗的繁荣起了重要推动作用。鉴赏曹操的诗一定要联系他当时的政治处境。曹操刚刚歼灭袁绍,又平定乌桓,北方已完全稳定下来,此时的曹操如坐春风,在他看来,南方的刘表、刘备、孙权等割据势力根本不足为虑,只要自己的大军一开过去,统一天下指日可待。在这种藐视群雄的心态影响下,曹操诗歌中写景都是为了抒发自己统一天下的豪情。所以《观沧海》一篇写得如此雄伟壮阔,根源仍然在于曹操对北方的统一。再来看《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竞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此篇与前三篇很不相同,前三首都是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此篇却是运用传统的托物寄兴手法。前四句连用两个比喻,说明人生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