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
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的关系为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对该商品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量和价格成同向变化的关系称为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同时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的价格,它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百分比。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消费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曲线。
收入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名义价格下降,可使现有货币收入购买力增强,消费者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
替代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价格下降,一种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会多购买价格相对便宜的商品,少买价格相对高的商品。
机会成本又称替换成本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边际成本MC是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
边际产量MP是指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的组合曲线。
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是指在保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每一条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的切点所形成的曲线叫做生产扩展线。
规模报酬是指所有生产要素的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完全竞争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完全垄断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厂商的市场结构。
垄断竞争是指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市场中既有竞争因素又有垄断因素存在的市场结构。
寡头垄断是指少数几个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结构。
利率以称利息率,是指利息占借贷资本的比重。
边际收益产品MRP是生产要素投入增量所引起的总收益增量,即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
外部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
科斯定理是一种产权理论,是解决经济活动外部性的重要理论和全新思路。
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平均消费倾向APC是指消费占收入的比例。
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投资乘数是投资引起的收入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
总需求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水平条件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总供给AS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水平条件下的总产出或总产量。
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
通货膨胀是指商品和劳务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升。
菲利普斯曲线是表示通货膨胀率(或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失业率也上升的现象,可称为滞胀。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税收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税收变化量之间的比例。
政府支出增加引起利率上升,使投资或消费减少、总需求减少,导致均衡收入下降的情形,称为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货币乘数又称货币创造乘数一般指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为基础货币的倍数。
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
再贴现率是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
存款准备金占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比例称为存款准备金率。
对外贸易乘数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出口变化量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量变的出口变化量之间的比例。
汇率是用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即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交换比率。
管理方法与艺术
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条件下,组织在生产与工作实践过程中所创造或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作风和团体氛围的总和。具体地说: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全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团队意识、思维方式、工作作风、心理预期和团体归属感等群体意识的总称。
权变观念:是管理理论中一种新的理论,不再相信管理会有一种最好的行事方式,而是必须随机制宜地处理管理问题,就是随机应变,即根据不用的情况和条件,灵活地区别对待某种事物。“权变”的意思就是权宜应变。
管理机制的构成内容有哪些?答:①组织功能与目标;②组织的基本构成方式;③组织结构; ④环境结构。
建立组织文化的方法
答:一是树“英雄”。 其目的在于促进团队的发展与壮大,围绕培养岗位文明、增强岗位技能、提高岗位效益,造就一支以岗位标兵为骨干的新世纪“四有”职工队伍。二是环境法。此法主要是将单位团队理念,用种种形式设置在周围的环境中,比如办公室、生活区、工作场合等,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传递。三是反复法。比如每天收看一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