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小衔接数学教学策略初探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浦东幼儿园 王 娜
摘要:幼儿园数学的核心价值,正面临从“以知识为中心”向“ 以生活化和探究学习为中心”的转变。在实际教学中,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策略多是在教师指导下,引导幼儿通过自身感知和操作,探索周围生活中的数学。对于即将步入小学的大班幼儿而言,教师应指导大班孩子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搭建认知的桥梁,为孩子顺利进入小学做好准备。文章结合教学实践,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激发兴趣;遵循思维发展的变化,理解概念;架设家园的衔接桥梁,形成合力三方面入手,对此进行了探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关键词 :大班;幼小衔接;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8-0076-02
大班幼儿即将升入小学,而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明显不同的教育阶段,这种最初的“幼小衔接”存在诸多的不同,尤其反映在数学学习方面,其学习目标、内容、方式、方法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数学作为小学的一门主要学科,有着自己独立的理论系统和严密的逻辑体系,学习中的连贯性、系统性、思维性极强,要家长与学校的关注。因此,作为一名大班教师,更应重视幼小衔接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设置减缓的坡度,搭建认知的桥梁,优化教学的手段,为孩子顺利进入小学做好数学的准备。为此,笔者以《指南》(此处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下文同)为依据,结合实践经验,围绕大班幼小衔接数学教学策略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激发兴趣
《指南》数学认知领域的目标1:“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能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5~6岁)中清楚地告诉我们:数学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引导幼儿用能理解的数学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与价值,增进幼儿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解析了《指南》中的目标定位后,在教学中要力求做到:
1.创设情境,感受数学。根据大班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创设了“我要上小学”的主题情境,开展了一系列的幼小衔接活动:让孩子背书包上学,学习整理自己的文具用品,参观小学,了解一年级哥哥姐姐的小学生活,满足幼儿想做小学生的愿望。利用活动中的情境,挖掘潜在的数学元素,融入相关的数学知识教育。比如,晨间体育锻炼时,让大班幼儿模仿小学生跳绳、踢毽子、扔沙袋,引导幼儿一起数数,并练习编题和列算术题;课间休息、上课、进餐时,像哥哥姐姐一样,辨认钟面,记录感知时间的变化;入厕、喝水、擦毛巾时,观察人数与用具的配对,比较数的大小、多少等,利用一日活动的渗透,让幼儿理解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积累数学经验,发展数学能力。
2.寓玩于学,应用数学。对照《指南》数学认知的基本目标,对于大班幼儿来讲,数学教学是帮助幼儿感知和理解数、量,数量关系及形状与空间关系,观察、操作、发现并主动探究的过程。如大班数学活动“认识人民币”,教师布置了“超市”购物的游戏情境,带领幼儿参观“超市”,了解商品的种类与价格,激发幼儿的购物欲望。接着,提供不同面值的纸币、硬币材料,让幼儿在“自助银行” 中提取所需的“人民币”,从中学习辨别各种票面的人民币,初步感知其中的涵义。在“超市”购物时,幼儿将涉及到钱的数量与商品数量之间对应的关系,在收钱与找钱的游戏中,教师指导幼儿运用记录单,借助加减运算等诸多数学知识,交流所购物品的价格,统计一共花了多少钱,还剩下多少钱,让孩子在数学操作中,实现玩中“学”,“学”中练,“练”中长技能,不仅积累了生活中的数学经验,还提高了幼儿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及数学运算能力。
二、遵循思维发展的变化,理解概念
幼儿园阶段的数学教学,主要是借助操作游戏,在动手操作中,获取数学认知经验,这点与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征相关。而小学的数学抽象水平相对较高,内容是成体系的学科知识,要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针对幼小衔接中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做的:
1.“感性”走向“理性”,巧妙衔接。除了在幼儿园里进行幼小衔接的主题活动,我们还开展幼小衔接特色活动,邀请小学的数学老师来园,为幼儿现场上数学课、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同时带幼儿走进小学课堂,实地观摩数学教学。如分合教学中,小学教师在执教中非常重视直观的图示讲解操作,会采用实物分类操作、图示分类操作、数的分解组成操作等方法,帮助幼儿理解数计算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注重逻辑思维与运算技巧。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运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强调课堂常规的遵守,如要求幼儿做好,举手坐姿端正,发言语言响亮、简洁、明确。通过现场的聆听,亲身的体验,让大班的孩子感受到小学教师数学教学的特点及学习要求,为进入小学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2.从“具体”走向“抽象”,步步深入。到了大班阶段,幼儿思维特点非常明显:思维方式逐步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为抽象逻辑思维。学习积极性高,具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记忆力强,很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动作所吸引,但数学教学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如一些孩子能熟练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却不能看图列出正确的算式;能背诵数的分与合,但在做加减法时仍要依靠扳手指;说明大班孩子对数量关系的意义还限于表面模糊的认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只是简单的模仿和机械记忆。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设计相应的操作游戏,让孩子获得鲜明、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在游戏的指导中,还要帮助幼儿由具体思维形象适时向抽象思维过渡,形成正确的概念。
例如,在大班“10以内加减”的教学中,笔者根据幼儿的思维水平与接受能力,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做了相应指导:
(1)出示学具花片,让幼儿分两份,在动手操作中探索可以有几种分法?引导幼儿借助学具边操作边记录,在师幼交流中得出有几种分法,(根据摆的过程,感知分合的数量关系)。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找出分合组成的规律, 举一反三,推理演绎,如:感知5有四种分法,6有五种分法,7有六种分法,逐步得出10以内数的分合、组成比自身少一,(渗透初步的连续再分分合可逆逻辑排除的思想)。
(3)在熟练掌握分合的基础上,提供学具小棒,让幼儿用学具小棒摆成算式,如:2+3=5 3+2=5,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教学中逐步感知数的计算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4)迁移经验,出示图示,指导幼儿看图示列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并看图示说出得数;再引导幼儿用之前习得的操作方法来学习列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建立数的分解组成与相应计算之间的双向联系),整个过程中,幼儿边说边动手,在操作和体验中集中思维,步步深入,有序建构,较好地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运算。
三、架设家园的衔接桥梁,形成合力
实施《指南》原则中强调: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当前,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宣传之下,很多家长都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