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2023年山西省运城市部分学校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doc

148阅读 | 5收藏 | 12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2023年山西省运城市部分学校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doc第1页
2023年山西省运城市部分学校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doc第2页
2023年山西省运城市部分学校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doc第3页
2023年山西省运城市部分学校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doc第4页
2023年山西省运城市部分学校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doc第5页
2023年山西省运城市部分学校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doc第6页
2023年山西省运城市部分学校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doc第7页
2023年山西省运城市部分学校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doc第8页
2023年山西省运城市部分学校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doc第9页
2023年山西省运城市部分学校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doc第10页
2023年山西省运城市部分学校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doc第11页
2023年山西省运城市部分学校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doc第12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12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你的笑曾经让我失去你 上传于:2024-06-27
2023年山西省运城市部分学校高考历史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1. “生民”一词,在先秦时保留最多的是儒家典籍,而在同作为先秦时代的思想家韩非子那里,“生民”政治思想对于构建他的政治思想体系是无所帮助,甚至和他的政治理念相冲突。两者对待“生民”态度的分歧(  ) A. 源于政治选择的差异 B. 反映出思想家所属阶层的不同 C. 体现了文化间的对立 D. 表明先秦诸子学说具有多样性 2. 一份统计资料显示,两晋南北朝由吏部“直接任命”而起家的人,约占总入仕者的半数;由察举和学校开始入仕者的占四分之一;州郡县吏积功升迁的占14%;公府掾属入仕的占1.2%。另一份资料也表明,两晋高级士族子弟由吏部铨选入仕的占50%。这说明两晋南北朝时期 A. 九品中正制成为选官方式首选 B. 选官权力逐渐走向集权化 C. 士族政治固化了社会阶层流动 D. 科举制度的端倪开始出现 3. 唐代不仅有象征着丰收的丝绸图案,更有了以丰收命名的丝绸,如“瑞绫”“散花绫”等。散花绫是河北道邢州的特产,“散花”即“撒花”之意,在黄底上撤满白色的四瓣碎花,寓意为天空撇下了满天飞雪,瑞雪飞舞丰年到。这反映了() A. 中华民族的农耕意识 B. 唐代昂扬上进的时代风貌 C. 丝织技术的时代转型 D. 唐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频繁 4. 清代乾隆年间的《生意世事初阶》一书中将商贾之理财视为居家之急务,并与为官出仕、“出而裕国”相提并论,而《贸易须知》中更是希望学习者“研求温习,玩味熟思”,并把“异日有成,出人头地”的希望寄托于经商之上。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 工商皆本观念开始流行 B. 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C. 农本商末观念受到冲击 D. 新商业伦理观的构建业已完成 5. 1851年,太平天国颁布了《太平礼制》,其中以天王诏令的形式从称呼、服饰、仪卫舆马都有明确规定,不准逾越,而凡“东王驾出,如各官士兵,回避不及,当跪于道旁,如敢对面行走者斩首不留”。这表明,太平天国(  ) A. 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 具有脱离广大群众的倾向 C. 打破了封建思想对人们的束缚 D. 代表的阶级属性发生变化 6.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鲁迅认为救治中国,“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陈独秀也明确表示,“人间百行,皆以自我为中心,此而丧失,他何足言”;李大钊更是鼓励人们特立独行,以觉醒之我,实现青春之我。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  ) A. 提倡民主科学 B. 批判伦理纲常 C. 呼吁人的解放 D. 倡导文学革命 7. 1935年之前,南京国民政府在重工业建设上始终难以投入较多的资源。1936年调整制定了《国防工业三年计划》,加快了金融改革与金融统制、重工业建设和铁矿统制,以及交通运输建设的步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一计划的实施(  ) A. 完善了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 B. 使官僚资本的规模急剧扩张 C. 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D. 为抗战胜利创造了一定条件 8. 1955年10月,中共七届六中全会讨论并通过了由邓子恢主持修订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该章程规定:“为了照顾社员种植蔬菜或者别的园艺作物的需要,应该允许社员有小块的自留地”,并规定“每口人所留的土地至多不能超过全村每口人所有土地的平均数的百分之五”。这些规定(  ) A. 适应了当时农村经济发展需求 B. 说明农业市场化得到中央的认可 C. 表明社会主义体系的日渐完善 D. 印证了农村经济调整效果的初显 9. 有学者研究表明,古埃及新王国时期,人们把金、银、铜块按照不同的重量储存起来,如果一方想买卖牛,另一方想买卖谷物,为了保证公平交易,他们会用黄金、白银或者黄铜来衡量交易双方的商业价值,但是不会用黄金、白银进行直接交换。甚至可以直接进行物物交换,且这一现象还很普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埃及() A. 借贷形式日益普遍 B. 金属货币开始出现 C. 契约意识逐渐增强 D. 商业发展水平有限 10. 如表是启蒙思想家的部分观点。其共同点是(  ) 孟德斯鸠:不强迫任何人去做法律所不强迫他做的事,也不阻止任何人去做法律所许可他做的事,就要防止滥用权力 卢梭:行政权力的受任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 A. 强调对权力进行制约 B. 主张人民主权原则 C. 倡导实行民主共和制 D. 追求个人独立自由 11. 有学者说:“英国在十七八世纪,相继在多层保护财产合同、价格控制制度、保护发明者的专利制度等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到了十九世纪,对输出品的限制、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贸易垄断、谷物条例、航海条例的逐步废除等因素都很好解释了这一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材料可用来说明,工业革命(  ) A. 是一次完整的社会革命 B. 带来了国际分工的变化 C. 促进了自由主义的发展 D. 重视科技与工业的结合 12. 两极格局瓦解以来,世界格局处于单极化趋势与多极化趋势并存的三支力量(要求建立单极世界的力量、中间游移力量、要求建立多极世界的力量)角逐的总体状态,在冷战结束到2007年美元次贷危机爆发这个阶段,单极化趋势总体上较为明显;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多极化趋势更加凸显。这一变化说明(  ) A. 经济危机客观上助推了多极化趋势 B. 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莫测 C. 经济全球化致使美国霸权意识消弭 D. 经济全球化遭受巨大挫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0分)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期工业化”是指工业革命之前的工业化,也就是乡村的工业化,是为市场而不是为家庭的手工制造业。江南地区的盛泽镇的丝绸业兴盛于明末清初,“盛泽纺绸,乃是农家副业,为该地农家经济之主要收入,农田收获,反漠视之”。“盛泽所有丝绸产品全为农村工业……盛泽四乡农民,重织轻耕”。盛泽镇鼎盛时期拥有人家万户,其中机工、曳花有数千人,炼坊、染坊、踹坊等雇佣工人又有近千人,有一半人家以此为生。在盛泽镇附近的黄溪市,丝织机坊“雇人织挽”,等待雇佣的工人,每天清晨聚集于长春桥、泰安桥的桥堍等待雇主召唤。全镇商店五六百家,工商业人口在全镇总人口中占据大多数,工商业人口大大超过农业人口。形成介于县城与乡村之间的小城市,这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模式。在1679~1833年的155年中,中国生丝的出口量从微不足道的8担上升到9920担,初露了“外向型”的经济。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材料二在 16世纪至18世纪中期,英国的乡村工业在全国已有广泛深入地发展,几乎遍及每一个村庄。下面为1520~1801年英国人口结构变动趋势情况。 年份 总人口 (百万) 城市人口 (百万) 乡村人口 (百万) 农业人口占乡村 总人口的比例(%) 乡村农业人口 (百万) 乡村非农业人口 (百万) 1520 2.4 0.13 2.27 80 1.82 0.45 1600 4.11 0.34 3.77 76 2.87 0.9 1670 4.98 0.68 4.3 70 3.01 1.29 1700 5.06 0.85 4.21 66 2.78 1.43 1750 5.77 1.22 4.55 58 2.64 1.91 1801 8.66 2.38 6.28 50 3.14 3.14 ——摘编自成德宁《英国前工业化时期的农业革命及其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早期工业化”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乡村工业发展的影响。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英乡村工业发展的当代启示。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文明是民族认同的标志,也是人类进步的标尺。文明嵌含自我与他者的比较和对话,也传递了后人对前人的批判和借鉴。作为“具有独特的历史连续性和文化传统同一性的大国”,当代中国的现代文明建构不仅与轴心时代以来文明发展规律相契合,更是在由传统中华文明与科技——工业文明的碰撞交融、民族复兴与人类解放的相通共达中所生成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的实然性和应然性在于这一民族叙事的新文明不是从头脑中想象出的“抽象逻辑的可能性”,而是在其展开过程中表明的“历史规律的必然性”。 ——摘编自吴海江徐伟轩《新文明的中国形态》 以“新文明的中国形态”为主题,参考材料信息,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持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5. 基础教育在儿童和青少年的人格、价值观的塑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材料一  宋代蒙学(小学)有常年开课的私塾、义学、家塾等。私塾是塾师在自己家中设学教授,规模较小。教师以学生所交的少量现金或财物作为办学费用,其生活往往相当艰难,但这些教书先生热爱教育事业,为提高宋人的文化素养做出了积极贡献。——宋代蒙学以识字、习文为主,同时也进行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由于蒙学设置相当普遍,城镇乡村处处都能听到琅琅读书声,这对培养儿童道德素质和增长知识有着难以估量的重要贡献。 ——摘编自游彪著《新编中国史:宋史》 材料二  法国在1881-1882年通过法律规定:7至13岁的儿童必须接受世俗化义务教育;小学完全免费,有关费用由地方和国家通过税收承担。由此,法国确立了初等教育改革的三原则:义务、免费、世俗化。为了坚定青少年的共和信念,加强其爱国主义情感,费里政府还决定对中小学生进行公民义务教育,而宗教教育只能在校外进行。在推行教育世俗化改革的过程中,费里还努力加强师范教育,提高师资水平,规定只有获得考试合格证书的人,才有资格执掌教鞭。与此同时,费里政府还大幅度增加教育经费,使教师的工资待遇、社会地位都有了显著提高。 ——改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宋代蒙学教育推行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法国教育改革的措施。并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基础教育重要性的看法。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中国政治的发展和建立大一统制度的需要,尊君的思想越来越突出,各诸侯国的改革都纷纷加强君主权力,而加强君主权力就意味着“君”的地位上升和“民”之地位的下降,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生民”及其代表的政治理念就显得不合时宜。这也是韩非子没有提到“生民”甚至认为“生民”“和他的政治理念相冲突”的重要原因,故A项正确; 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及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都代表的是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故B项错误; 材料只是提到儒家和法家对待“生民”态度的不同,并未涉及“文化间的对立”,故C项错误; 材料只是提到儒家和法家对待“生民”态度的不同,并未涉及“诸子学说的多样性”,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和先秦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内容分析。 本题考查儒家和法家的思想,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由吏部‘直接任命’而起家的人,约占总人仕者的半数”“两晋高级士族子弟由吏部铨选人仕的占50%”等信息可知,两晋时期,选官权逐渐集中到吏部,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项正确; 材料涉及多种选官制度,且材料体现不出九品中正制是首选的选官方式,排除A项; 材料反映社会阶层在正常流动,并未固化,排除C项; 材料不能看出科举制的端倪,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结合题干“由吏部‘直接任命’而起家的人,约占总人仕者的半数”“两晋高级士族子弟由吏部铨选人仕的占50%”及九品中正制实行的影响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象征着丰收的丝绸图......舞丰年到”等信息可知,唐代的丝绸不仅技艺高超,在图案选择上选择承载农业丰收的场景,寄托了唐人对于农业丰收的美好愿景,是中华文明重视农耕技术的时代象征,A项正确; 材料与昂扬上进的时代风貌无关,排除B项; 丝织技术转型是在元代,排除C项; 材料并未涉及中西文化交流,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的交流,需要结合古代文化交流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的交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中“将商贾之理财视为居家之急务”“希望寄托于经商之上”等信息可知,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商业的日益繁荣,商贾与士农并列为业,而不再有贵本贱末之别,人们的经商观念出现巨大变化,说明农本商末观念受到冲击,C项正确; 工商皆本观念开始流行出现在明朝中后期,排除A项; 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 商业伦理指的是商业价值观中的义利观。材料中不涉及,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重农抑商政策相关知识的把握。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5.【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不准逾越”“东王驾出……如敢对面行走者斩首不留”,这些太平天国颁布的礼制规定,其实质不过是一个新的封建与专制的中央集权的等级森严的王朝而已,这与人民的利益不符,B项正确; 太平天国的这些规定并未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排除A项; 由材料可知,这并未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的阶级属性并未发生变化,仍是属于农民阶级,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6.【答案】C 【解析】A、材料提及的是个人的解放问题,并未体现民主与科学。 B、批判伦理纲常不是主要目的且材料中并未对伦理纲常进行批判。 C、根据材料可知,新文化的三位代表人物,鲁迅主张要救治中国“其首在立人”陈独秀则表示“人间百行皆以自我为中心”,李大钊“鼓励人们特立独行,以觉醒之我。实现青春之我”,三者的共同点是打破束缚,倡导人的解放。C项正确; D、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为胡适,且材料未提及其内容。 故选C。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答题关键是对三位代表人物主张的共性进行分析。 本题意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学生需仔细阅读材料进行对比分析。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35年之前,南京国民政府在重工业......金融改革与金融统制、重工业建设和铁矿统制,以及交通运输建设”等国防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为以后抗战的胜利创造了一定条件,D项正确; 南京国民政府借鉴了而不是完善了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排除A项; 官僚资本的规模急剧扩张是在全面抗战爆发后,排除B项; 《国防工业三年计划》主要是调整金融和发展重工业,并未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