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临摹学生的画》
那年,齐白石在当时的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当老师,指导学生们画画。有一次,他的学生谢时尼在课堂上画了一幅《梅鸡图》。图画上一枝梅花艳丽俊秀,梅花下的公鸡画得非常生动别致,特别是公鸡那弯弯的尾巴显得十分活泼可爱。
齐白石瞧着这幅画,欣赏了很长时间,然后,笑着对谢时尼说:“你画的这画太有味道了,能借我回去临摹一张吗?”谢时尼听了齐白石的话,起初还以为老师在跟他开玩笑。可是,他一看到老师那副认真恳切的神情,知道老师没有跟他开玩笑,就把《梅鸡图》交给了齐白石。
一周后,齐白石又来上课了。他讲完课后,便拿出自己临摹出来的画对谢时尼说:“你看我临摹得好不好?”
谢时尼被老师这种虚心认真的精神感动了。过了多年以后,每当谢时尼想起这件事时,都感到老师这种虚心认真的学习精神值得他学一辈子。
你需要理解并回答的问题是:
1、文中“临摹”一词中的“临”是什么意思? (2分)
A 面对,面临 B 靠近,挨近 C 到来,来临 D 照着,根据
2、齐白石长时间欣赏《梅鸡图》的原因是: (2分)
A 梅花艳丽俊秀。 B 公鸡画得生动别致。
C 想临摹《梅鸡图》。 D 《梅鸡图》太有味道。
3、“这画太有味道了。”中的“味道”是什么意思? (2分)
A 酸甜苦辣等味 B 香、臭等味 C 画的意境 D 意思
4、为什么起初谢时尼以为老师在跟他开玩笑? (2分)
A 齐白石是大画家,怎么可能临摹学生的画。
B 齐白石说话时的神情不够严肃。
C 齐白石经常跟学生开玩笑。 ……”
D 谢时尼觉得自己的画不够好。
《蒲公英》
有一次,我有了一个新发现。
那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上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快到中午,当我返回家时,整个草地又都变成了金色。可是,傍晚我经过草地,草地又变绿了。于是我走近草地,仔细观察,原来,傍晚时蒲公英的花瓣合拢了。蒲公英的花瓣就像我们的手,手掌张开时它是黄颜色的,要是攥成拳头,黄色就被包住了。第二天,太阳升起来,蒲公英张开了自己的手掌,草地又变成了金色。
从那时起。我不再随意揪它,蒲公英成了我最喜爱的一种花,因为它和我一起睡觉,也和我一起起床。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3分)
张开—( ) 仔细—( ) 美丽—( )
升起—( ) 随意—( ) 喜爱—( )
2、图示蒲公英的变化。(4分)
时 间: 早晨→中午→傍晚→第二天早上
草地颜色:( )→( )→( )→( )
花的形状:( )→( )→( )→( )
3、这篇短文主要讲了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 校园里的老槐树》
校园里有一棵老槐树,高大、粗壮。说它高大,一点也不过分,它的树梢快要碰到三层楼的楼顶了。说它粗壮,确实够惊人的,它那灰褐色的树干,两个小朋友也合抱不过来。那笔直的树干撑起巨大的树冠,活像一把张开的绿色大伞。茂密的树叶把阳光遮得严严实实,同学们最爱在大树下游戏、玩耍。一阵阵风吹过树梢,树叶哗啦啦地响,似乎老槐树也同我们一起发出了欢笑。……”
1.写近义词(1分)
确实——( ) 似乎——( )
在文章中找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1分)
矮小——( ) 稀疏——( )
校园的老槐树有多高?有多粗?(2 分)
短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请用横线画出来。(1分)
5.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用波浪线将它画出来。你能仿照它也写一个比喻句吗?(2分)
《我的外公》
我的外公,60出头,已是满头银发了,还挺着一个啤酒肚,一副学者的气魄。他十分勤劳,不仅对工作很负责,而且还对我很好。
每天一早,外公便到建筑社上班去了。他是一个工程师,整天都坐在办公室里搞设计。要是附近哪家要造房子了,他们肯定会找到我外公。难怪大家都称外公为土专家呢。
外公不仅在工作上非常认真,而且对我也很好。如果我有什么问题请教他,他肯定尽量帮我解决。
那次,市教育局、市科协等四个部门联合举办了一界“恩施市中小学科技大赛”。我准备做模型沙发。做的纸沙发长、宽、高分别是50、50、80厘米才合适,而且不能用胶布,因为用胶布是很丑的。学校的老师们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个好法子来。放学后,我来到外婆家对外公说了这件事,外公答应我一定想办法。
傍晚,外公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他家讨论做这个沙发。我们来到外婆家,外公说:“这个沙发我已经有些眉目了。坐垫用一张纸,靠背用一张纸两个扶手各一张,共四张纸。”我说:“外公,坐垫下面应该放一个‘井’字架,这样才牢靠。”爸爸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就这样,我们一直讨论到9点多才回家。
第二天,我把讨论的结果告诉了老师。老师又作了修改。之后,我们做了一个大模型,这个模型做得非常棒!……”
后来,我们参加比赛,获得了一等奖。这里面,外公也有一份功劳哩。
我的外公学识渊博,又是设计专家,他真是我的好榜样啊!
1、这篇短文共有 个自然段。(1)
2、短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用﹏画出这句话。(2)
3、短文先总的写了 外公 ;
接着写 ;
最后写 。
4、文章表达作者对外公怎样的感情?(2)
《贝多芬的故事》
在乡下一家简陋的旅店里,躺着一位客人.他正在欣赏着楼上优美的琴声.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儿高亢.低的时候像珠子在盘子里滚动,高的时候像雷鸣震撼大地.
“这是谁弹的呢?”旅客想.忽然,”啪”的一声,一滴水滴在他的脸上,他睁开眼睛往天花板上望去,又滴下一滴水,正好滴进他的眼里,他跳了起来,张开喉咙喊道:”来人呀!来人呀!””什么事,先生?”服务员慌慌张张地跑进来.”楼上是谁?怎么往地上倒水?”旅客生气地问. 服务员看着漏下的水,答道:“上面住的是当代德国大音乐家贝多芬!”“哦!贝多芬!难怪弹得这么好!”旅客一听这个名字,怒气消了一大半。
“要不要我去关照他不要让水滴下来呢?”
“不,不!你不要打扰他,我自己去看看他吧。”
旅客轻步走上楼去,透过门缝看见贝多芬正集中全副精神地弹着。琴边放着一盆水。他正在纳闷儿,忽然看见满身大汗的贝多芬把手指往盆里一浸,又继续弹下去。啊!原来贝多芬练得连手指都发烫了,需要随时用冷水冷却一下,因为太紧张匆忙,水溅了一地,顺着地板缝滴到楼下去了。
这位旅客站了很长时间才离开,当他下娄时,已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了,感叹到:“真努力呀!怪不得成为伟大的音乐家!
1、用“ ”画出描写琴声优美的句子。(2分)
2、最后一自然段中有两个错别字,用“ ﹏﹏”画出来并在括号中改正。(2分)
( ) ( )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换成成语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
4、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4分)
高亢——( ) 豪华——( )
分散——( ) 镇静——( )
5、这篇文章是按 顺序写的。(2分)
6、这篇短文赞扬了( )。(2分)
A、贝多芬会想办法,用冷水浸发烫的手指。
B、贝多芬会弹钢琴,琴声十分优美。
C、贝多芬顽强的毅力和勤学苦练的精神。
7、这位旅客为什么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呢?(3分)
《粽 子》
每年端午节,住在怡保的家婆便大忙特忙。
白天,她抹粽叶、洗糯米、腌猪肉、剥栗子、切鱿鱼丝、浸冬菇。
忙到子夜,桌上堆起像山一样高的粽子。不是传统的三角形的,而是厚实的椭圆形,每个足足一斤重。
凌晨一时,她正式生起炭火把粽子放入巨型的大锅里煮,彻夜地煮。她自己呢,也彻底夜不眠,守在炭炉边,不断地往火堆里添柴,在大锅里加水。垂在耳旁的鬓(bìn)发,为汗湿透,火光一照,银亮银亮的。
此刻,锅里的粽子,在她眼里,不是食物,而是“艺术品”。她脸上那股专注而执著的神情,让我想起烧陶的艺人。
天泛鱼肚白了,粽子还在锅里滚。……”
她把一夜不曾合眼的疲乏一股脑儿地抹到湿湿的面巾上,又去守她的粽子。粽子足足嘶叫了10个小时后,终于喷出了异香。
把粽子从锅内提出来,摆凉,然后,平均地分成了几份,搁(gē)进竹篮里,让她几个远道而来的儿子携回家去,给媳妇、给孩儿们吃。
粽子里各种材料的香味,深深地渗(shèn)进了粒粒分明、绝不粘口的糯米里,食毕,余香犹存。
别人问她秘诀,她说:“我的糯米不浸水,煮它十个小时,让它自然熟、自然香。”别人学她,总学不成。
原因是:别人买不到她独有的两项“材料”——耐心与爱心。
1、按照原文填空。(3分)
( )的大锅 ( )的面巾 ( )的糯米
( )地添柴 ( )地渗进 ( )地煮
2、从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画波浪线,再试着写一个比喻句。(1分)
3、文中一次次写时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1分)
家婆的粽子都有哪些特别之处呢?(2分)
《 阿里的云》
阿里地区的藏族老乡有个传统,(不管 不仅)是在路边还是在草地,你放下一件东西,(只要 还要)在上面压一块石头,这就表示这件东西(以 已)有了自己的主人,无论过多少天,是断不会有人动的。
在离开狮泉河去普兰的路上 我们把一个纸口袋装上一个面包 一个笔(纪记)本 一支圆珠笔 放在一个显眼的地方 并压上一块小石头 就这样 我们又匆匆地上路了
三天(以 已)后,我们返回来了。远远地,我就看见了我们三天前放在那儿的被风吹得忽闪忽闪的纸口袋。阿里的云是洁白的,阿里人的心地就像这高原的云。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2分)
断: ;显眼:
给第2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3分)
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正确的字词,画“√”。(5分)
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4分)
①赞美了阿里人像白云一般洁白的心灵。
②以描写云的洁白来赞美阿里地区的自然风光美。
③阿里地处高原,所以这里的云特别白。
④运用了比喻的方法来描写阿里人的心灵美。
(5)你要向阿里人学习什么?(2分)
《赶 集》
骄阳似火。近中午了,可赶集的人还似一股股流水,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弯弯的小路上,形成一条奔流的人河。在人流中,一个小姑娘正推着满满一车杏子摇摇晃晃地走着。路窄,人挤。突然,“唿啦”一声,黄澄澄、水灵灵的甜杏儿在地上滚动起来。呀!无数只脚就要踩到杏子,怎么办?……”
这时,一个洪钟似的喊声压倒吵嚷声:“千万别动!”人群立时静下来,接着,一个拄拐棍的老人弯腰去捡杏子,一个抱孩子的妇女弯腰去捡,一个红领巾弯腰去捡,一个小伙子弯下腰……
“完了!”姑娘心头一颤,五年前的情景一幕幕浮现在脑海里:一条小路弯弯曲曲,一个小姑娘挑一担苹果在路上走着。拥挤的人流碰翻了筐子,蜂拥而上的人争抢着果子。吃果子的人嘻笑着散开,姑娘掩面哭泣。这姑娘,正是她自己。
“闺女,别着急。”老人把捡到的杏子放进车里,打断了姑娘的追忆。
“姑姑,给你。”妇女怀中的孩儿用小手捧着杏儿喊。红领巾踮着脚,努力把捧杏的手伸过来……姑娘不敢相信自己,她擦去泪花,睁大眼睛:不错,都捡回来了,满满的一车杏子。这时,一股清凉的风儿轻轻飘来,姑娘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脸上泛起了红晕,似一朵乍放的红彤彤的花,可泪花又蒙住了她的眼……噢,是风儿吹到这弯弯的小路上,吹走了千万人心头的炎热,吹开了姑娘脸上的花……
1、联系上下文,将下列的词换个词,意思基本不变。(3分)
立时( ) 乍放( ) 奔流( )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3分)
炎热 ( ) 紧锁( ) 摇摇晃晃( )
3、摘录一个比喻句。(1分)
4、文章中两次写到姑娘的泪水。第一次姑娘“掩面哭泣”是因为
第二次“泪花又蒙住了她的眼”是因为
。(2分)
5、写出短文的主要内容。(2分)
“煮书”
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煮书”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感到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一天,爷爷刚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转椅上品茶。我指着条幅问:“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在锅里煮,不是要煮坏吗?”爷爷笑了:“书是精神食粮嘛,既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呀。”爷爷看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大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常常是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熟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这样,他作起诗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所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也应该这么‘煮’。否则,就很难把语文学好。”“爷爷,你看我该怎么‘煮书’呢?”“你可以从‘煮’语文书入手。语文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床,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多有意思呀!这样‘煮’下去你不仅能体会文章情感,还可以牢记妙词佳句……好处可多啦。肚子里的词多了,今后说话和写文章还会犯愁吗?”爷爷的话使我豁然开朗,“煮书”还真有道理呢。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四个字的词语,并填在括号里。
①心里怎么想,手就怎么做,形容运用自如。( )
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