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习题
绪论
1、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自然”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存在于人类自身之外的自然界,二是指人类的本能及人身体的自然属性。文化是人类影响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自然界的山川河流花草虫鱼,只有渗透人审美的或价值的观念,它才具有文化的内涵。文化又是人类完善自己、改造自己的过程。人类在生活实践、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不断提高个体与群体的素质。从这个意义说,人也是文化的产物。
2、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广义文化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显然,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区别主要是范围大小之别,狭义文化在逻辑上从属于广义文化。但是二者有密切的联系:物质创造活动是精神创造活动的基础,精神创造活动也反作用于物质创造活动。二者不应割裂开来。
第一章
1、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适宜农业生产及人居的环境使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上古文化中心地区,奠定了中华民族农业文明的基础。中国农业区自然条件的稳定,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中国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各地产生不同的社会、政治、行政制度,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也使各地受外来文化影响程度也不相同。中国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免受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保护了中国文化的延续,也给我们民族与外界交流带来地理障碍。
2、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人类社会起着重要的影响。但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悬殊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所以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第二章
1、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
持续性、多元结构、早熟
2、宋明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为何长期迟滞不前?
中国农耕经济和中国文化的早熟性,与中国社会的多元结构相互配合,加强了传统社会的坚韧性。随着中国封建社会从前期过渡到后期,中国文化日益显露出凝重的保守性格。宋元以后,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格,较之汉唐已有明显的衰退。明清之际,固然有一大批士大夫知识分子关注西方耶稣会士带来的科技文化,但同时亦不乏严拒者。拒绝的理由,就是认为儒家文化已尽善尽美。盲目的自负,使得宋明以来中国社会经济长期迟滞不前。
第三章
1.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什么?
家天下的延续,封国制度不断,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家国同构。
2.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些什么特点?
第一,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第二,经济基础稳固;第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第四,对人身控制严密。
3、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
中国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性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第四章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居有什么样的地位?
创立诸子学派的孔墨老庄,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以巨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开创学派,编纂。修订《易》、《书》、三《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并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纵横八极的议论。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追索和创造,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