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4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

275阅读 | 13收藏 | 87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4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1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2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3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4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5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6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7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8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9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10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11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12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13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14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15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16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17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18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19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20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21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22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23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24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25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26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27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28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29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30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31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32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33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34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35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36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37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38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39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40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41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42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43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44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45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46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47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48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49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50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51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52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53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54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55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56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57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58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59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60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61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62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63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64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65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66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67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68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69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70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71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72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73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74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75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76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77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78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79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80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81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82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83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84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85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86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第87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87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好好的活在今朝 上传于:2024-07-15
《自然辩证法概论》 授课教师:刘作 东南大学 liuzuo1983@126.com 考核方式:卷面考试,满分100 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 缺课一次扣5分,3次不来者该门课程成绩为0;自辩和中特各进行一次课题小测验;学生请假须有导师签字、院系盖章;请假3次该门课重修(此为研究生院规定)。 何谓“哲学” “哲学”——philosophy:从日本传来的 从苏格拉底质疑特尔斐神谕谈起 爱智慧: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万物之灵 质疑“不证自明性” 有知和无知 熟知和真知 绪 论 1 何谓“自然辩证法”? Dialectics of Nature 理工农医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哲学 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三种基本思维方式 ——哲学、科学与常识 何谓“思维方式” 主体——概念框架——客体 常识 科学 哲学 2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自然观或自然哲学 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方法论 科学技术社会论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础。 思想渊源: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 科学技术观在总结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和体系结构,揭示科学的发展模式和技术的发展动力,进而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它是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技术方法论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总结出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等辩证思维形式,并且吸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创新思维方法和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等基本方法,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论。 科学技术论是从马克思的立场、观点出发,探讨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等的普遍规律。包括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发展观、科学技术异化观、科学技术伦理观、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观、科学技术文化观等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括和总结了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的科学技术思想,包括科学技术的功能观、战略观、人才观、和谐观和创新观等基本内容,体现出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自主性等特征。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中国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3、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创立于19世纪70年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适应当时革命的需要,继承和批判了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创立的 自然辩证法之前,古希腊哲学和科学是联系在一起的,试图回答世界是什么、是由什么来组成的问题。带有直观性和猜测性 --+ 近代文艺复兴之后,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牛顿力学的产生和发展。哲学进入了认识论转向,即要回答我们何以能够获得关于对象的知识。带有机械性的特点,比如霍布斯。 4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无用论:中国传统特色的“学以致用论” 指导论:哲学指导具体学科的工作 影响论:哲学对具体学科有影响 科学工作者和技术工作者有必要自觉地学点、懂点自然辩证法 懂点自然辩证法对科技工作者作好自己的工作会有积极的影响 素质论:现代人要有良好的知识结构 恐吓论:必修课必须修,不修毕不了业! 第一讲 什么是科学? 从“李约瑟难题”谈起 “为什么当代科学、伽利略时代的‘新哲学’或称‘实验哲学’只产生于欧洲文化,而非中国文化或是印度文化中呢?” “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15世纪期间,在应用人类的自然知识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远比西方更有成效得多?” 另两个难题: 古代中国有没有科学? 现代中国科学为什么落后?科学中心转移说 三个难题的性质:是哲学问题还是历史问题? “Science”东进 “Science”:西方土生土长 由“Science”到“科学”:日本的福泽谕吉或西周的翻译舶来(1874) “科学”:中国康有为首次引进(1893) “科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 任鸿隽《科学》(1915年) :“中国无科学” 陈独秀《新青年》(1919年): “德先生”和 “赛先生” Democracy ; Science 科学的内涵 知识体系:发展着的认识 认识活动:科学研究活动 社会建制:科学家共同体 思维方式:科学方法 精神气质:科学精神 科学的特征 客观性和实证性 理性和系统性 探索性和创造性 通用性和共享性 一般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 作业:思考题:你对科学的看法,中国到底有没有科学? 写上姓名、学号、班级,1000字左右 第二次课交 第二讲 马克思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 第一、思想渊源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建立在古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朴素自然观的来源和基础 第一,古希腊哲学对神话的突破 第二,阶级的分化,出现了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使得一部分人有了闲暇。亚里士多德所说:“人们由于惊异而开始研究哲学”。只有才有闲暇,才有可能思考物质之外的问题,否则就是一种生计的满足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自然(physis),最早一批哲学家思考的宇宙起源和万物本源即自然,古希腊哲学的原初形态表现为自然哲学。 “自然”既是作为事物总和的“世界”或“宇宙”(cosmos),也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本原”(arche);本原既是世界的起源,也是世界中事物存在和运动的原因。 古希腊哲学对自然的看法 米利都学派:泰勒斯,阿拉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 赫拉克利特 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 爱利亚学派的“存在”(巴门尼德) 原子论 柏拉图的理念论 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对自然的定义:“自然是自身具有运动来源的事物的形态或形式,这些形态或形式只有在思想中才能与事物相分离。”自然是运动着的事物的本性 运动的三本原和双重本质 用纯粹概念的思维解释自然的运动 四因说 综合了古希腊哲学对自然的看法 近代哲学对自然的看法 伽利略、牛顿等近代自然科学创始人虽然把自然科学当做自然哲学的一部分,但是伽利略的《关于两个世界系统的对话》、《关于两种新科学的对话》和牛顿的自然哲学著作有了新的内容。既破又立,反对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同时也提出了经过实验和数学证明的科学原理和方法,推动了自然科学范式的确立 这种范式的特点:一、冲破教条的探索精神 二、重视观察的实验精神 三、通过精确计算达到确定知识的数学精神 四、理解世界的机械性图式。 什么是机械性图式?伽利略认为:“建造大机器的物质和比例与小机器的物质和比例在每一方面是相同的。……物质是不变的,同一的,我们完全可以在纯粹数学中对这种不变的稳定性做严格研究”按照机械论图式,引力也被想象为机械力,如开普勒把太阳光想象为“流溢”出的力量,牵引着行星。 哲学家从近代自然科学作为背景,试图回答那个时代的问题,从而出现了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近代哲学把哲学知识的起源、性质、对象、基础和范围作为首要问题,并形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两大派别。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包括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它们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是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基础 1、系统自然观 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图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系统自然观的思想渊源 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等,近代的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等都主张自然界是一个系统;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系统是自然物质的存在方式,自然界是永恒循环和发展的 古代中国自然哲学家认为世界是由阴阳五行构成的一个统一的、运动的整体 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系统科学理论。它超越了还原论和决定论思想,注重研究自然界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特点及其演化机制,提出了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范畴,揭示了系统与环境、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作用机制和生命起源的自组织机制及演化机制,阐明了时间、空间和物质的相互联系,论述了自然界的演化和发展的机制和规律 系统自然观的观点 自然界是简单性和复杂性,构成性和生成性、确定性和随机性辩证统一的物质系统 系统是由要素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系统的演化史不可逆性的, 时间具有不可逆性,时间和物质系统相互关联 自然界经历着“混沌—有序”不断交替的过程,是无限循环和发展的 系统自然观的主要特征: 系统的存在和演化思想; 强调了自然界的复杂性与简单性、生成性与构成性、线性和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和线性作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2、人工自然观 关于人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人工自然分为两类: ①人工自然界,即人工生态系统,如人造森林,人造牧场、农田生态系统、水产养殖场,城市生态系统,村镇生态系统等,②人工自然物,即人利用天然自然物制造的,如各种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各种制成品,包括衣食住行的各种物品,各种各样的机器和工具等等。 人工自然观的思想渊源 近代培根等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人需要运用知识改造自然界,为人类谋求福利等 康德提出了“人为自然立法”的观念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人化自然”的观念 人工自然观的科学技术基础 1、科学基础是近现代自然科学尤其是系统科学、生态科学等 2、技术基础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采取技术、加工技术、控制技术、输运技术、通信技术和医疗技术等技术以及当代高技术和新技术 人工自然观的观点 1、人工自然是人类通过自身的力量创造出来的相对独立的自然界,本身具有目的性、实践性、中介性以及独立性等特征 2、人工自然界来源于天然自然界,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 3、人工自然界的发展既有自然地普遍规律,也有其特殊规律 4、正确认识技术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通过研究、开发和应用生物技术和生态技术,采用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方法,创建资源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型的人工自然界。 人工自然观的特征: 注重强调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主张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人工自然观的意义 1、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够体现人的物质化力量对象化的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观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 2、使得马克思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 3、不仅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然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3、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人类和自然界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生态自然观的思想渊源 马克思和恩科斯主张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要与自然界和谐一致;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促进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自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研究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并以此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科学 生态科学认为,人处于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者;人和生物共同遵守“污物相关”、“相生相克”、“协调稳定”等生态规律 生态科学主张以整体、循环、平衡和多样性的生态理念,研究生态系统的存在和演化,研究人和生态系统之间的辩证关系 生态自然观的观点: 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 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 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生态自然观的特征: 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生态自然观的意义 1、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2、促进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三种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与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侧重点:系统自然观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然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思考题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观点为基础,吸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并且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核心是辩证思维。其理论要素是: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的相互统一 一、分析和综合 分析:是在思维中把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侧面、属性以及阶段,分别加以研究考察的方法。 综合: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部分、侧面、属性以及阶段按照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以掌握事物的全貌、本质和规律的方法。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分析方法和综合方法是对立的。前者从既定条件和根据出发,进向原理,后者从原理走向结论,或从简单走向复杂。前者可称倒溯法,后者可称前进法” 在科学研究中,分析和综合是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分析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深入对象内部进行认识和实践,而且是为了在思维中综合认识对象,为在实践中变革对象打下基础;综合也需要以分析为基础,没有分析的综合不是深刻的综合。分析是研究,综合是创造 归纳和演绎 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结论具有或然性,得出的结论是一般性的结论 演绎是从一般性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认识方法。结论具有必然性,只要其前提正确,推理过程正确,其结论就必然正确。主要形式是三段论 归纳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由于不是必然推理,单纯运用会有“归纳问题”。演绎从一般到特殊的必然推理方法,但是单纯用演绎,无法推进科学实践的新发现。必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