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园林发展历史
世界上最早的园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埃及,从古代墓画中可以看到祭司大臣的宅园采取方直的规划,规则的水槽和整齐的栽植。西亚的亚述确猎苑,后演变成游乐的林园。
巴比伦、波斯气候干旱,重视水的利用。波斯庭园的布局多以位于十字形道路交叉点上的水池为中心,这一手法为阿拉伯人继承下来,成为伊斯兰园林的传统,流布于北非、西班牙、印度,传入意大利后,演变成各种水法,成为欧洲园林的重要内容。
古希腊通过波斯学到西亚的造园艺术,发展成为住宅内布局规则方整的柱廊园。古罗马继承希腊庭园艺术和亚述林园的布局特点,发展成为山庄园林。
欧洲中世纪时期,封建领主的城堡和教会的修道院中建有庭园。修道院中的园地同建筑功能相结合,如在教士住宅的柱廊环绕的方庭中种植花卉,在医院前辟设药圃,在食堂厨房前辟设菜圃,此外还有果园、鱼池和游憩的园地等。在今天,英国等欧洲国家的一些校园中还保存这种传统。13世纪末,罗马出版了克里申吉著的《田园考》,书中有关于王侯贵族庭园和花木布置的描写。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等地建造了许多别墅园林。以别墅为主体,利用意大利的丘陵地形,开辟成整齐的台地,逐层配置灌木,并把它修剪成图案形的植坛,顺山势运用各种水法,如流泉、瀑布、喷泉等,外围是树木茂密的林园。这种园林通称为意大利台地园。
法国继承和发展了意大利的造园艺术。1638年,法国布阿依索写成西方最早的园林专著《论造园艺术》。他认为“如果不加以条理化和安排整齐,那么人们所能找到的最完美的东西都是有缺陷的”。17世纪下半叶,法国造园家勒诺特尔提出要“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他主持设计凡尔赛宫苑,根据法国这一地区地势干坦的特点,开辟大片草坪、花坛、河渠,创造了宏伟华丽的园林风格,被称为勒诺特尔风格,各国竞相仿效。
18世纪欧洲文学艺术领域中兴起浪漫主义运动。在这种思潮影响下,英国开始欣赏纯自然之美,重新恢复传统的草地、树丛,于是产生了自然风景园。英国申斯诵的《造园艺术断想》,首次使用风景造园学一词,倡导营建自然风景园。初期的自然风景园创作者中较著名的有布里奇曼、肯特、布朗等,但当时对自然美的特点还缺乏完整的认识。
18世纪中叶,钱伯斯从中国回英国后撰文介绍中国园林,他主张引入中国的建筑小品。他的著作在欧洲,尤其在法国颇有影响。18世纪末英国造园家雷普顿认为自然风景园不应任其自然,而要加工,以充分显示自然的美而隐藏它的缺陷。他并不完全排斥规则布局形式,在建筑与庭园相接地带也使用行列栽植的树木,并利用当时从美洲、东亚等地引进的花卉丰富园林色彩,把英国自然风景园推进了一步。
从17世纪开始,英国把贵族的私园开放为公园。18世纪以后,欧洲其他国家也纷纷仿效。自此西方园林学开始了对公园的研究。
19世纪下半叶,美国风景建筑师奥姆斯特德于1858年主持建设纽约中央公园时,创造了“风景建筑师”一词,开创了“风景建筑学”。他把传统园林学的范围扩大了,从庭园设计扩大到城市公园系统的设计,以至区域范围的景物规划。他认为城市户外空间系统以及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是人类生存的需要,而不是奢侈品。此后出版的克里夫兰的《风景建筑学》也是一本重要专著。
1901年美国哈佛大学创立风景建筑学系,第一次有了较完备的专业培训课程表,其他一些国家也相继开办这一专业。1948年成立国际风景建筑师联合会。
缩略表
公元前三千多年——地中海东部沿岸古埃及产生世界上最早的规则式园林
公元前五百年——古希腊的雅典城邦及罗马别墅园宅园
公元七世纪——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兰大帝国
公元十四世纪——伊斯兰园林的鼎盛印度莫卧儿园林
公元十五世纪——欧洲西南端的伊比利亚半岛
公元十五世纪后期——欧洲意大利半岛的理水方式和园林小品的产生
公元十七世纪——法国的中轴线对称规整的园林布局
公元十七世纪末——法国尽量运用一切文化艺术手段来宣扬君威
公元十八世纪初期——英国的风景式园林的盛行
公元十八、十九世纪——靳诺特风格和英国风格的平行发展
公元十九世纪中叶——植物研究成为专门的学科,大量花卉开始在经景观中运用公元十九世纪后期——大工业的发展,郊野地区开始兴建别墅园林
二十世纪以来(一战以后)——现代流派的迭兴产生了现代园林
艺术形式
形式很多,大到一个景区,古代皇帝的园囿或皇家园林,小到一家一户的私家花园。园林虽然同建筑一样,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艺术门类,但园林的建筑是为了满足热门向往自然,享受自然美的需要,其审美欣赏功能相比建筑更加突出。
艺术特色
意大利、法国、英国的造园艺术是西方园林艺术的典型代表,虽然它们同属西方园林艺术体系,具有许多共同特征,但由于受到各种自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也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但总体而言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园林艺术迥然不同。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成为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
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突出体现在园林的布局构造上。体积巨大的建筑物是园林的统率,总是矗立于园林中十分突出的中轴线起点之上。整座园林以此建筑物为基准,构成整座园林的主轴。在园林的主轴线上,伸出几条副轴,布置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雕塑等。在园林中开辟笔直的道路,在道路的纵横交叉点上形成小广场,呈点状分布水池、喷泉、雕塑或小建筑物。整个布局,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园林花木,严格剪裁成锥体、球体、圆柱体形状,草坪,花圃则勾划成菱形、矩形和圆形等。总之,一丝不苟地按几何图形剪裁,绝不允许自然生长形状。水面被限制在整整齐齐的石砌池子里,其池子也往往砌成圆形、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池中总是布局人物雕塑和喷泉。追求整体对称性和一览无余。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说:“美要靠体积和安排”,他的这种美学时空观念在西方造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西方园林中的建筑、水池、草坪和花园,无一不讲究整一性,一览而尽,以几何性的组合而达到数的和谐。追求形似与写实。被恩格斯称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人的达·芬奇认为,艺术的真谛和全部价值,就在于将自然真实地表现出来,事物的美应“完全建立在个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因此西方园林艺术在每个细节上都追求形似,以写实的风格再现一切。
外界影响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造园活动,而且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如中国古典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希腊、罗马文艺复兴园林,英国自然风景园林,伊斯兰园林,日本园林等风格各异。西方园林的特点是讲求几何图的组织,在明确的轴线引导下作左右前后对称布置,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成各种规整的几何形状。形式上整齐一律,均衡对称,一切都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从而形成了欧洲大陆规则式的造园风格,强调人工美或几何美,认为人工的美高于自然的美。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造园活动,而且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如中国古典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希腊、罗马文艺复兴园林,英国自然风景园林,伊斯兰园林,日本园林等风格各异。西方园林的特点是讲求几何图的组织,在明确的轴线引导下作左右前后对称布置,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成各种规整的几何形状。形式上整齐一律,均衡对称,一切都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从而形成了欧洲大陆规则式的造园风格,强调人工美或几何美,认为人工的美高于自然的美。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自然变化、曲折为特点,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将人工美与自然美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形成了自然式山水风景园的独特风格,堪称世界上最精美的人工环境之一。上述两种造园风格的主要差异表现为:前者着眼于几何美或人工美,后者着眼于自然美。
各国的造园艺术
1、意大利的造园艺术
在欧洲古典园林中,意大利园林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价值。不管是其丰富多变的园林空间塑造,还是其独巨匠心的细部设计,都反映出耐人寻味的造园特质,而这种特质是其他欧洲国家的那些气势轩昂、规模庞大的皇家贵族园林所无法比拟的。特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在世界园林史上的影响更为深远,在现在的欧洲园林设计中,依旧可以在许多地方找到意大利古典园林的痕迹。
意大利的造园艺术就是它的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的造园艺术。巴洛克艺术号称师法自然,园林却更加人工化了,整座园林全都统一在单幅构图里,树木、水池、台阶、植坛和道路等的形状、大小、位置和关系,都推敲得很精致,连道路节点上的喷泉、水池和被它们切断的道路段落的长短宽窄都讲究很好的比例。因此说,意大利花园的美就在于它所有要素本身以及它们之间比例的协调,总构图的明晰和匀称。这与中国园林追求自然写意的风格有很大的差别。
法国的造园艺术在世界园林史上一直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7世纪60年代,法国宏大的规则式园林逐渐取代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开始盛行于欧洲大陆。通常所说的法国造园艺术指的是17世纪下半叶的古典主义造园艺术。它的代表人物是昂德雷·勒瑙特亥,代表作品是孚一勒一维贡和凡尔塞的园林。
2、法国的造园艺术
法国造园艺术的成熟,时间正好与拉辛和莫里哀的戏剧,普桑和勒勃亨的绘画,勒伏和孟莎的建筑同时。它们的精神完全一致,那就是古典主义的精神。古典主义文化的基本特色是“伟大风格”。这个时期的法国园林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
(1)面积非常大
意大利的园林一般只有几公顷,而凡尔塞园林竞有670ha,轴线有3000m长。
(2)园林的总体布局像建立在封建等级制之上的君主专制政体的图解
宫殿或者府邸统率一切,往往在整个地段的最高处,前面有笔直的林荫道通向城市,后面紧挨着它的是花园,花园外围是密密匝匝无边无际的林园,府邸的轴线贯穿花园和林园,是整个构园的中枢,在中轴线两侧,跟府邸的立面形式呼应,对称地布置次级轴线,它们和几条横轴线构成园林布局的骨架,编织成一个主次分明、纲目清晰的几何网络。
(3)花园的主轴线大大加强
它已不再是意大利花园里那种单纯的几何对称轴线,而成了突出的艺术中心。最华丽的植坛,最辉煌的喷泉,最精彩的雕像,最壮观的台阶,一切好东西都首先集中在轴线上或者靠在它的两侧。把主轴线做成艺术中心,一方面是因为园林大了,没有艺术中心就显得散漫,另一方面,它反映着绝对君权的政治理想,构园也要分清主从,像众星拱月一般。
3、英国的造园艺术
欧洲的造园艺术,有过三个最重要的时期:从16世纪中叶往后的100年,是意大利领导潮流;从17世纪中叶往后的100年,是法国领导潮流;从18世纪中叶起,领导潮流的就是英国。英国造园艺术可以说是西方艺术中的一个例外。
英国早期园林艺术,也受到了法国古典主义造园艺术的影响,但由于唯理主义哲学和古典主义文化在英国的根子比较浅,英国人更崇尚以培根为代表的经验主义,所以,造园上,他们怀疑先验的几何比例的决定性作用。
进入18世纪,英国造园艺术开始追求自然,有意模仿克洛德和罗莎的风景画。到了 18世纪中叶,新的造园艺术成熟,叫做自然风致园。全英国的园林都改变了面貌,几何式的格局没有了,再也不搞笔直的林荫道、绿色雕刻、图案式植坛、平台和修筑得整整齐齐的池子了。花园就是一片天然牧场的样子,以草地为主,生长着自然形态的老树,有曲折的小河和池塘。18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渐渐兴起,在中国造园艺术的影响下,英国造园家不满足于自然风致园的过于平淡,追求更多的曲折、更深的层次、更浓郁的诗情画意,对原来的牧场景色加工多了一些,自然风致园发展成为图画式园林,具有了更浪漫的气质,有些园林甚至保存或制造废墟、荒坟、残垒、断碣等,以造成强烈的伤感气氛和时光流逝的悲剧性。
东西方古典园林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是突出自然风景还是突出建筑。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征。在中国园林里,不规则的平面中自然的山水是景观构图的主体,而形式各异的各类建筑却为观赏和营造文化品味而设,植物配合着山水自由布置,道路回环曲折,达到一种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与美的理想水乳交融的境界,既“可望可行”,又“可游可居”,富有自然山水情调的园林艺术空间。
以法国宫廷花园为代表的由建筑师、雕塑家和园林设计师创作出来的西方规则式古典园林,以几何体形的美学原则为基础,以“强迫自然去接受均称的法则”为指导思想,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花园多采取几何对称的布局,有明确的贯穿整座园林的轴线与对称关系。水池、广场、树木、雕塑、建筑、道路等都在中轴上依次排列,在轴线高处的起点上常布置着体量高大、严谨对称的建筑物,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也就统率着花园,花园从属于建筑。 造园使用的建筑材料,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西方古典建筑以石质为主。在布局上,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而西方古典建筑强调向上挺拔,突出个体建筑。在建筑文化的主题上,中国传统建筑以宣扬皇权至尊、明伦示礼为中心,西方古典建筑以宣扬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与爱戴为中心。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人与自然“和谐”之美为基调,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以宗教建筑的空旷、封闭的内部空间使人产生宗教般的激情与迷狂。 我国的传统建筑是一种木结构体系,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抬梁式木构架。抬梁式木构架不仅可以组成一间、三间、五间乃至若干间的房屋,还可以建造三角、正方、五角、六角、八角、圆形、扇面、万字、田字及其他特殊平面的建筑,甚至可以构成多层的楼阁与塔等建筑,墙壁是起围护、分割作用的非承重构件。由于受到木材及结构本身的限制,形状及内部空间较简单。布局上,总是把各种不同用途的房间分解为若干幢单体建筑,每幢单体建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与一定的“身份”,以及与这个“身份”相适应的位置。建筑艺术处理的重点,表现在建筑结构本身的美化、建筑的造型及少量的附加装饰上。 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虽然在对待城市和处理宫殿、寺院、民居等建筑的布局上十分喜爱用轴线引导和左右对称的方法以求得整体的统一性,但却不像西方那样一味地为追求几何美而在园林中大量采用这种手法。脱胎于我国传统建筑中的中国园林建筑,形式多样,位置灵活,按使用上的需要,可把它们独立设置,也可用廊、墙等组合成为院落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