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一味将就一味宠爱 上传于:2024-07-04
第十三章 利尿药 分类 代表药 作用部位 高效 呋塞米 抑制髓袢升粗段皮质部·髓质部Na·Cl重吸收 中效 氢氯噻嗪 抑制远曲小管近端Na·Cl重吸收 低效 螺内酯 抑制远曲小管·集合管Na·Cl交换 利尿药的共同机制:抑制肾小管对水和电解质的重吸收。 一、利尿药:是一类作用于肾脏,促进体内水和电解质的排泄,使尿量增加的药物。 1、高效能利尿药:呋塞米(furosemide),依他尼酸(ethacrynic acid),布美他尼 药理作用和机制:1.抑制髓袢升支粗段髓质皮质部NaCl再吸收而发挥利尿作用;2.直接扩张血管 临床应用:1.急性肺水肿和脑水肿2.严重水肿: 心、肝、肾性水肿3.急慢性肾衰,排K+作用4.高钙血症,排Ca2+作用5.加速毒物排泄: 结合输液 不良反应:1水与电解质紊乱 低血容量、低K+、低Na+低Cl-碱血症、低血镁2.耳毒性,氨基甙类抗生素3. 高尿酸血症,诱发痛风 4. 胃肠道影响 2、中效能利尿药:噻嗪类、氢氯噻嗪 药理作用和机制:1.利尿作用:抑制远曲小管近端NaCl的重吸收2.抗利尿作用:尿崩症3.降血压作用:早期: 利尿,致血容量降低,降低血压,长期: 通过扩张外周血管达到降压效果。 临床应用:1. 各种原因引起的轻、中度水肿2. 高血压3. 尿崩症4. 特发性高尿钙伴有尿结石者:促进PTH调节的远曲小管Ca2+的重吸收,抑制尿钙的排出 不良反应:1电解质紊乱2高尿酸血症3代谢变化:导致高血糖、高脂血症4过敏反应:与磺胺类有交叉过敏反应 3、低效能利尿药: 螺内酯 (安体舒通)其化学结构与醛固酮相似 药理作用和机制:竞争性抑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内醛固酮受体,促进排Na+ 、保K+ ,利尿作用慢、弱、久。 临床应用:1. 各种与醛固酮升高有关的水肿(肝、肾性)2. 充血性心力衰竭 不良反应:1高血钾,肾功能不全者慎用2. 性激素样副作用 螺内酯(spironolactone) 氨苯蝶啶 阿米洛利 药理作用及机制:1. 抑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阻滞Na+ 通道) 2. 抑制远曲小管、集合管对K+ 的分泌,降低Na+ 的重吸收,使管腔负电荷下降,外电位差下降,K离子分泌减少。 临床应用:与排钾利尿药合用治疗顽固性水肿 不良反应:较少1. 高钾血症,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2. 嗜睡,恶心,呕吐,腹泻等 乙酰唑胺:制碳酸酐酶,抑制重碳酸盐的重吸收 临床应用:1.治疗青光眼2.急性高山病3.碱化尿液4.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二、脱水药:渗透性利尿药,同特点:1. 不易通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2. 易经肾小球滤过3. 不易被肾小管再吸收 甘露醇:一种已六醇,药用20%浓度,静脉给药 就脱水,口服给药 成泻药 药理作用:1. 脱水作用:血浆渗透压升高,致组织间液水分向血浆转移,组织脱水2. 利尿作用:① 稀释血液,增加循环血容量,致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增加,② 肾小管腔液渗透压(不重吸收)升高,利尿③扩张肾血管,使肾髓质血流量增加,使髓质间液Na+减少,髓质高渗区渗透压下降,利尿作用增加。 临床应用:1.脑水肿、青光眼:治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的首选药、用于青光眼急性发作,降低眼内压2. 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① 在肾小管腔液中发生渗透作用,水重吸收功能降低,尿量增加,② 使小管内有害物质稀释—保护肾小管不被坏死—预防急性肾衰 第二十八章 胰岛素及降血糖药 胰岛素(口服无效,一般注射给药) 分类:1、超短效:注射后15分钟起作用,高峰浓度1~2小时。2、短效(速效):注射后30分钟起作用,高峰浓度2~4小时,持续5~8小时。3、中效(低鱼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后2~4小时起效,高峰浓度6~12小时,持续24~28小时4、长效(鱼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后4~6小时起效,高峰浓度4~20小时,持续24~36小时。 药理作用:1、糖代谢 2、脂肪代谢 3、蛋白质代谢 4、长时间作用(通过增加或降低一些酶的合成)5、加速心率,加强心肌收缩力和减少肾血流量 临床应用:1、Ⅰ型糖尿病 2、Ⅱ型糖尿病 3、围手术期;出现严重的急性并发症或应激状态时需临时使用胰岛素度过危险期;出现严重慢性并发症;合并一些严重的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病、血液病、肝病等;妊娠糖尿病及糖尿病合并妊娠的妇女,妊娠期、分娩前后、哺乳期,如血糖不能单用饮食控制达到要求目标值时,需用胰岛素治疗,禁用口服降糖药。继发性糖尿病和特异性糖尿病人。 不良反应:1、低血糖反应(轻者饮糖水或进食,重立即静注高渗葡萄糖) 2、过敏反应(或高纯度制剂,或用人胰岛素,可用抗组胺药处理) 3、胰岛素抵抗(急性型、慢性型) 4、皮下注射局部红肿、结块和皮下脂肪萎缩;体重增加;屈光不正。 口服降糖药 ⑴促胰岛素分泌剂 磺酰脲类:格列本脲、格列齐特、甲苯磺丁脲(老人和肾功能不全者忌用) 作用机制:(1) 对胰岛β细胞的作用:已知SU在发挥对胰岛β细胞的作用时,必须先与β细胞表面的SU受体相结合,然后与β细胞表面的ATP敏感钾通道藕联,使此通道关闭,细胞膜去极化,从而释放胰岛素。因此,SU能刺激β细胞释放胰岛素,从而降低血糖。不同的SU结合的SU受体不同,如格列本脲是与140KDa受体蛋白结合,而格列美脲则是与65KDa受体蛋白结合,因而不同的SU对β细胞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2) 胰外作用:SU可以促进肝糖原合成,减少肝糖的产生,并能减缓肝脏葡萄糖向血液中的释放速率。同时,SU可使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增加,并可增加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的数量,从而使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增加。 适应证:主要适用于胰岛β细胞尚有一定分泌功能的2型糖尿病患者,经一度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未能满意控制高血糖者。 禁忌证:①1型糖尿病;②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急性并发症;③严重感染、手术创伤等应激情况;④活动性肺结核;⑤妊娠;⑥严重心、肺、肝、肾、脑等并发症;⑦血液病:溶血性贫血、白细胞或血小板或全血细胞减少等;⑧严重甲状腺功能不全者;⑨有过磺酰脲类药物过敏或与磺酰脲类药物结构相似药物(如磺胺药)过敏史者。 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过敏性皮疹、嗜睡、眩晕、神经痛以及体重增加;可能出现黄疸肝损害、粒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持久性低血糖 ②氯茴苯酸类: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⑵双胍类:二甲双胍、苯乙双胍(停用) ⑶噻唑烷二酮类: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药理作用:①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高血糖②改善脂肪代谢紊乱③对Ⅱ型糖尿病并发症防治作用④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治疗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 不良反应:体重增加和水肿(和胰岛素合用更明显)、嗜睡、肌肉和骨骼疼痛、头疼、消化道反应 ⑷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用于各型糖尿病):阿卡波糖、米格列醇、伏格列波糖 ⑸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依帕司他 第三十六章 抗菌药物概论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其目的在于:发挥药物的协同抗菌作用以提高疗效,对混合感染或末作细菌学诊断的病例扩大抗菌范围,降低药物的毒副反应,延缓或养活细菌耐药物的发生。 联合用药的可能效果:根据抗菌药的作用性质,一般将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繁殖期杀菌剂(1),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等。第二类为静止期杀菌剂(2),如氨基糖苷类和多粘菌素类等。第三类为速效抑菌剂(3),如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和氯霉素等。第四类为慢效抑菌剂(4),如磺胺类等。 联合用药结果:无关:联合应用≤较强的单一药物作用;相加:联合应用=各药作用之和;增强:联合应用>各药作用之和;拮抗:联合应用——无效或疗效减弱 第三十七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 一、喹诺酮类(广谱杀菌剂、有抗生素反应、主要G-、母核4-喹诺酮):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第一代:萘啶酸,已淘汰、第二代:吡哌酸,已淘汰、第三代:诺氟沙星、第四代:曲伐沙星 注:第三、四代喹诺酮类分子结构中均引入了氟原子,统称氟喹诺酮类) 药理作用(喹诺酮类三、四代产品):1、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对G+需氧菌作用明显加强,对G-有强大杀菌作用2、药代动力学特性好3、细菌对本类药与其他抗菌药物间无交叉耐药性4、临床应用广泛5、不良反应少5%-10% 抗菌作用机制:抑制DNA解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 耐药性(用万古霉素治疗,但有肝毒性) 特点:第三代,母核六位碳上引入氟原子,并在侧链上引入哌嗪环或恶唑环 耐药机制: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药物不能进入细菌胞体内或耐药菌外排药物,造成低浓度耐药 L细菌DNA螺旋酶基因突变,使作用靶位构象改变,造成高浓度耐药 抗菌谱:广谱、杀菌剂。对需氧及厌氧菌均有杀菌作用。G-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G+菌,包括耐药金葡菌, 结核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弯曲菌 药代动力学特性良好: 1)口服吸收好,血药浓度高(口服、注射制剂) 2)半衰期相对长 3)血浆蛋白结合率低,表观分布容积值较大 4)分布广泛,组织药物浓度高 临床应用:呼吸系统感染:尤其是下呼吸道感染,对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球菌、厌氧G+球菌等较弱 泌尿生殖系感染 胃肠感染 骨、关节、软组织感染 耐青霉素、头孢菌素及四环素的细菌感染 不良反应:少,发生率平均约为5% 1、胃肠反应 中枢兴奋症状:癫痫 环丙沙星>依诺沙星>培氟沙星。机制:透过血脑屏障,阻断GABA与受体结合。防范: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慎用。2、关节痛,关节炎机制:可损害幼年动物关节软骨。防范:孕妇和婴幼儿慎用 3、光敏反应,表现:光感性皮炎,皮肤灼伤和水疱。防范:避免直接暴露于阳光,慎用司帕沙星、洛美沙星,培氟沙星,依诺沙星、氟罗沙星 氟嗪酸(氧氟沙星):第三代喹诺酮类 抗菌谱广,对厌氧菌,支原体、结核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作用良好 痰、尿液及胆汁中药物浓度高,可通过血脑屏障,尿液中浓度是喹诺酮类中最高 用于下呼吸道感染,耐药伤寒、淋球菌,衣原体或支原体混合泌尿系、胆道、腹腔及耳、鼻、喉科感染;难治性结核病。 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旋体,抗菌谱相同,抗菌活性、水溶性增强,不良反应是常用喹诺酮类药物中最少的 二、磺胺类 分类:根据口服吸收难易及应用不同,分为三类,用于全身性感染的磺胺药:口服易吸收。根据t1/2长短分为三类: 短效类(<10 h):磺胺异噁唑(SIZ) 中效类(10-24 h):磺胺嘧啶(SD)、磺胺甲噁唑 长效类(>24 h):磺胺对甲氧嘧啶(SMD)、磺胺间甲氧嘧啶(SMM)、磺胺多辛(SDM,周效磺胺 抗菌机制:氨苯磺酰胺结构与PABA(对氨苯甲酸)相似,竞争性地与FH2合成酶结合,抑制FH2合成,抑制核酸合成,进而抑制细菌生长繁殖 耐药机制:细菌PABA产生增加,削弱磺胺竞争性;细菌FH2合成酶改变,亲和力下降;细菌灭活药物能力增强;细菌代谢途径改变;细胞膜或胞壁对药物通透性降低 临床应用:全身性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首选磺胺嘧啶(SD),鼠疫,痢疾;肠道感染: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局部感染:烧伤或大面积创伤,眼部感染 不良反应:1、肾脏损害,表现:结晶尿、血尿、管形尿,以SD常见 –机制:其乙酰化物在尿中溶解度小,易形成结晶,损害肾脏。预防:查尿常规;服等量NaHCO3;多饮水2、血液系统损害 –表现: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减少 –机制:抑制造血系统FH4合成 –预防:查血常规;及时停药,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者慎用;3、核黄疸症 –表现:新生儿致死性脑核黄疸症 –机制:与胆红素竞争结合血浆蛋白,游离胆红素增多,进入脑中胆红素增多。预防:新生儿、婴幼儿、孕妇禁用4、肝损害 –表现:黄疸,肝功能减退;急性肝坏死 –机制:经肝脏代谢,肝中药物浓度高 –预防:肝功能不全者禁用。5、过敏反应: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 磺胺嘧啶(SD):中效磺胺类。对脑膜炎双球菌,溶血链球菌、肺炎球菌、淋球菌及弓形虫均有较强抑制作用。治疗脑膜炎球菌所致流行性脑膜炎首选药。与乙胺嘧啶合用治疗弓形虫病用于艾滋病患者奴卡菌感染。肾损害较常见 磺胺甲噁唑(SMZ):中效类磺胺,又称新诺明。抗菌谱广,作用强,抑制大多数G-和G+菌对放线菌、奴卡菌、衣原体、弓形虫敏感。用于单纯性(大肠杆菌性)尿道感染,伤寒、流行性脑膜炎等 变态反应较常见,可造成肾损害 甲氧苄啶(TMP)又称磺胺增效剂:抗菌谱与磺胺甲噁唑相似,抗菌活性弱。对G+、G-菌敏感,但单用易产生耐药性。抗菌机制:抑制FH2还原酶,使FH2不能还原成FH4,妨碍核酸合成 TMP与磺胺合用机制:抗菌谱相似,主要适应症相同 双重阻断叶酸代谢,增强抑菌作用,甚至出现杀菌作用。减少耐药菌株产生。药代动力学特性相似,TMP毒性小,合用减少磺胺和自身用量,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第三十八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分类:青霉素类:天然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头孢菌素类:一、二、三、四代ˉ非典型的β-内酰胺类、头霉素类;氧头孢烯类:碳青霉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药 影响因素:① 药物透过革兰阳性菌细胞壁或阴性菌脂蛋白外膜(即第一道穿透屏障)的难易;② 对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view/2853058.htm" \t "_blank" β-内酰胺酶(第二道酶水解屏障)的稳定性;③ 对抗菌作用靶位PBPs的亲和性。 抗菌机制:作用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阻碍细胞壁合成,使细胞壁缺损,水分渗入,菌体膨胀裂解触发细菌自溶酶,使细菌裂解溶化 影响抗菌作用因素:药物穿透G+球菌细胞壁或G-杆菌外膜(第一道穿透屏障) 难易;药物对 B-内酰胺酶(第二道水解屏障)稳定性;药物与PBPs亲和力 1、青霉素类抗生素 (一)青霉素又称苄青霉素、青霉素G(繁殖期杀菌剂) 抗菌谱1.G+菌。 高度敏感、G-菌。高度敏感 作用机制:繁殖期杀菌剂,抑制细菌的PBP2的转肽酶发挥细菌细胞壁(主要粘肽)合成的作用 耐药机制:1、产生水解酶2、β-内酰胺酶与抗生素牢固结合 PBPs的组成和功能发生变化 临床应用:青霉素为治疗A组和B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敏感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view/2716.htm" \t "_blank" 葡萄球菌感染、气性坏疽、梅毒、鼠咬热等的首选药。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view/492593.htm" \t "_blank" 肺炎球菌感染和脑膜炎时也可采用,当病原菌比较耐药时,可改用万古霉素或利福平。青霉素也是治疗草绿色链球菌心内膜炎的首选药。还可作为放线菌病、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view/205784.htm" \t "_blank" 钩端螺旋体病、梅毒、回归热等及预防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view/124838.htm" \t "_blank" 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的首选药。破伤风、白喉病人采用青霉素时应与抗毒素合用。 不良反应:1、变态反应,常见:过敏性休克,溶血性贫血,药疹,药热;罕见:嗜酸粒细胞增多症,颅内压增高。机制:青霉素降解产物等致敏原所致。预防:询问过敏史,皮肤过敏试验。急救:肾上腺素,氢化可的松等2、赫氏反应:青霉素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雅司、鼠咬热、炭疽病等时,出现症状加剧,表现为全身不适、寒战、发热、咽痛、肌痛、心跳加快等,发生于治疗内6-8 h,12-24 h内消失。机制:形成螺旋体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螺旋体释放非内毒素致热原,对晚期心血管或神经梅毒患者危及生命 (二)半合成青霉素:①耐酶青霉素类。异噁唑类青霉素: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和氟氯西林等。耐酶,可口服,胃肠吸收好,仅用于耐药金葡菌所致严重感染,以及需长期用药的慢性感染 ②广谱青霉素类。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特点:1. 对G+和G-菌均有杀菌作用、2. 可口服 、3. 不耐酶,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效 ③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羧苄西林。对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产黑色素类杆菌,放线菌属,某些厌氧菌作用较强;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全身感染,变形杆菌,大肠杆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