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语文期末试题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语言积累和运用(30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2小题
春节期间,一档吟唱古诗词的节目“燃” 遍朋友圈。
①中央电视台推出的这一大型文化节目,古诗词联翩而来,喷珠溅玉;学者、明星、主持人绝活跌出,回清倒影,让观者听众心魂俱醉。②而这档《经典咏流传》,不但把古诗词唱出厚重的文化情怀,也注入磅礴的现代风范。③弹幕上,年轻人纷纷点赞,“听了想哭”“这气势,能把李白唱活过来”…… ④一提诗词吟唱,我们容易想起白须长袍的宿儒,用抑扬顿挫的古调吟诵古诗,雅则雅矣,却让习惯快餐文化的今人敬而远之。⑤难怪开播次日就拿下豆瓣9、4的高分。
李白的《将进酒》,他“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潇洒不羁,被歌者“凤凰传奇”悉心演绎,更让乐曲原创中科院“摇滚博士”,带着我们一起( )1200年,燃烧在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境界,“与尔同消万古愁”。而清代诗人袁枚的《苔》并不知名,却一夜爆红,相关视频全网播放突破4000万。“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被乡村教师梁俊和贵州大山的孩子们天籁般唱出,平凡的、哪怕被太阳照拂不到的微弱生命,也有怒放的能量,给了观众最深的感动。一次吟唱,让一首“孤独了几百年”的小诗,被世人牢记。
这让我们恍然:现代传播并非国学的天敌,反而能让古典文化插上更有力的翅膀,让更多的人分享。《经典咏流传》再一次告诉我们,传统文化本身就有无穷魅力,今人只差一个爱上的( )。( )沉迷玩王者荣耀的孩子们,在哪个晚上也能稳住心神听诵李白,曾辗转于屈原李白李清照唇齿之间的文化清香,或也会慢慢( )呢!
1、上文括号内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穿越 机会 倘若 东山再起 B、 跨越 机缘 如果 卷土再来
C、 飞越 缘分 即使 死灰复燃 D、 超越 因缘 只要 重振旗鼓
2、上文带序号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②①④③⑤ B、 ⑤②④③① C、 ④②①⑤③ D、 ③⑤④①②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元旦联欢会上,全校师生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
B、想不到昔日的“浪子”今天却成了英雄,这就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
C、 共同的爱好和相似的性格使他们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
D、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文学家们以脍炙人口的诗句吟咏它,绘画家以使人迷恋的丹青描绘它,摄影师以令人神往的镜头记录它。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近日,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票房和口碑不断走高,引起全国上下热烈反响。
B、为防止“中国式过马路”不再引发交通事故,部分城市对行人闯红灯采取了罚款措施。
C、 我们要把改善民生、保障民生、关注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出发点。
D、“我的中国梦”演讲活动,点燃了同学们的爱国激情,放飞了同学们的青春梦想。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背影》以“背影”为线索,文章回忆与父亲在车站告别的情景,表现父亲对儿子的至爱,抒发儿子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下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B、《最苦与最乐》的作者是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是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主要著作《饮冰室合集》。
C、《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D、《周亚夫军细柳》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题目是编者加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和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杰出的文学著作。《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我国西汉时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6、诗文默写。(6分。每空0、5分,错字、漏字、填字该空均不得分)
(1)陆游在《诉衷情》中直抒胸臆,抒发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悲愤之情的诗句是:
, , 。
秋瑾在《满江红》中借用典故比喻自己冲破家庭牢笼,自己正在担忧国家安危的诗句是:
, _。
(3)《朝天子·咏喇叭》中用夸张手法些宦官作威作福的危害和暗写明王朝极其暗淡前景的句子是:
, , !
(4)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借孙权雄踞东南,征战不休,从未低头,讽刺南宋王朝的句子是:
, 。
(5)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 ,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7、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小题(4分)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 )使也交xiè( )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 )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 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sùsù( )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因为丧事,一半因为父亲fù( )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 )( )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2分)
差使( ) 奔丧 ( ) 踌躇( ) 踌躇 ( )
(2)根据文中注音写汉字。(2分)
交xiè( ) 满院狼jí( ) sùsù( ) fù( )闲
8综合运用(2分)
某中学初二(2)班开展了“图书漂流”活动,学生将拥有的图书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西游记
14
17
26
38
水浒传
13
18
24
34
三国演义
20
24
28
36
放在班级的图书角,学生每读一本就在这本图书的漂流卡上签名,右表就是该班部分图书漂流卡的统计情况,请你根据表格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9名著阅读(3分)
老舍代表作《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原本是一位老实、健壮、坚韧、上进的青年,最终被当时社会折磨的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 的行尸走肉。祥子的职业是 ,他总共拥有过 辆车,他的岳父是 的车主刘四,妻子是 、心理变态、敢作敢为、有着自己的苦闷和追求幸福愿望的虎妞,在妻子死后他喜欢上了一步步走向毁灭的邻居 ,但最终因为她的自杀,两人以悲剧结束。
二、阅读题(40分)
(一)阅读《民工父亲的幸福》,回答文后问题。(11分)
民工父亲的幸福
①刚搬入新居的一天,外面响起一阵敲门声。从猫眼里往外看:一个陌生人。他头发蓬乱,脸上的灰尘和着汗水,眼里露出一种焦灼和茫然。我警惕地将门打开一条缝,问道:“你找谁?”只见那人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他从口袋里哆哆嗦嗦地摸出一包皱巴巴的香烟递过来,用一种近似乞求的语气说:“同志,我是在您住的这片小区干活的民工,我想请您帮个忙,不知您能不能同意?”
②“什么事?你说吧!”我推开他递过来的香烟,一脸狐疑地看着他。
③见我态度和缓,他一激动脸涨得更红了,语速急促地说:“是这样的,我的儿子马上就要放寒假了,他就要从老家到城里来看我了。孩子说,他想亲眼看看自己的父亲在城里盖的房子。我想,孩子来了以后,我能带他到您家看看吗?房子盖了许多,可我从来不知城里人住在里面的情况,我很难对孩子说清楚。”这位民工一口气把话说完,然后,一脸企盼地望着我。
④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位民工是为了让乡下的孩子亲眼目睹自己在城里的“杰作”,真是一个心细的父亲!我点头答应了。
⑤他见我爽快地答应了,激动地说:“谢谢!谢谢!您可真是个大好人啊!我问了好几家,人家一听我要带孩子来看看他们家,有的一句话也不说就将门关上了,有的说我脑子有问题,还有的跟踪我,以为我是坏人,一直看着我走进民工棚……今天,我可遇到大好人了啊!”这位民工的脸上满是喜悦,眼神里也荡漾出一种快乐。
⑥几天后,他果然带着一个小男孩来到我家。那男孩十三四岁的样子,皮肤黝黑,身体结实,还有一双很亮的眼睛。见到我,小男孩有一种怯生生的神情。
⑦父子俩套上我递过来的鞋套,小心翼翼地迈着步子。也许是第一次踩木地板,他们的步子迈得格外的轻缓。我看到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两人的目光中有一种扭捏的拘谨。做父亲的好像在努力显示出一种老练和成熟,只见他边弯下腰,边对儿子讲道:“叔叔家住的这套房子就是爸爸所在的建筑公司盖的。当时盖这栋楼房时,我负责砌墙,你别小看了这砌墙的活,必须做到心细、手细、眼细,不能有丝毫的偏差。你看,这面墙上原来还留有一个洞口,为的就是运送砖块、水泥方便,待房屋建好后,再将这洞口堵上。哦,对了,我的中级技工考试也通过了,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
⑧他竭力地想向孩子描绘出自己在城里打拼时的细节,让儿子感受到自己在城里工作的情景。儿子听了,不停地望着他的父亲,眼睛里流露出一种自豪和骄傲的神色,同时他又用另一只手握了握父亲的手,父亲的腰板瞬间直了许多。
⑨没想到,在我看来一件简单、普通的事,只不过让这对父子进了我的新房看了看,竟让这位民工父亲这么激动。就这一下子,我感到我和这位民工父亲心的距离拉近了许多。周遭氤氲着一种温暖。
⑾父子俩互相搀扶着下楼,只听到孩子对他父亲说:“爸爸,您真了不起,盖出这么好的房子,城里人住得真舒服,如果我们在城里也能住上您盖的这么好的房子就好了。”儿子的语气里有种羡慕和向往。父亲爱怜地摸了摸孩子的头,说道:“傻孩子,这怎么可能呢?不要乱想了。你只要在家里把书念好了,帮爷爷、奶奶多干点活就行了。”
⑾孩子仰起稚气的脸,掷地有声地说道:“ 。”
10、通读全文,说说民工父亲的“幸福”指什么?(2分)
11、文中的“我”对民工父亲的态度经历了哪三个阶段的变化?(3分)
12、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句子,探究括号中的问题。(2分)
“我看到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同时他又用另一只手握了握父亲的手……”(文中父子的两次握手,意味有什么不同?)
13、民工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写出两个方面即可)(2分)
14、结合上文,展开合理的想象,将第⑾段孩子要说的话续写出来。(50字以内)(2分)
孩子仰起稚气的脸,掷地有声地说道“
”
(二)阅读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完成小题。(12分)理想的阶梯(节选)
陈群
①青年最爱谈理想,青年最苦恼的是理想和现实常常有矛盾。
②有的青年虽有理想,但刻苦勤奋不足;有的也很想为理想努力,但不能抓紧一点一滴的时间;有的自以为条件差,岗位平凡,无用武之地,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结果,常常在碌碌无为的苦闷中慨叹蹉跎。
③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离开奋斗,理想就只能是幻想而已。有理想的青年,都应从眼前的现实起步,以非常艰苦的奋斗,作为通往理想境界的阶梯。
④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马克思为实现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奋斗一生。他积极投身于火热的工人运动,研读无数种著作,学会了欧洲好几个国家的语言。他不断在图书馆钻研,数十年如一日,座位下的地面竟然磨掉一层。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废寝忘食,四年里做了几百次试验。最后一次试验时,他聚精会神地盯着燃延的导火线。一声巨响,在旁的人们惊叫:“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却从浓烟中跳出来,面孔乌黑,身上还带着血,兴奋地狂呼:“成功了!”那些杰出的人物正是被一种崇高的目标所鼓舞,才产生了惊人的毅力与忘我的精神。是理想的浪涛激励着他们去刻苦奋斗。今天,我们为实现四化而奋斗,这是中华民族空前的事业,其任务之艰,难度之大,更需要亿万人民,特别是青年,百折不回地艰苦奋斗。有志于为这一崇高理想而奋斗的青年要敢于面对现实,不怕一切艰难困苦,不怨天尤人,以凌云的壮志,用刻苦勤奋的汗水浇开灿烂的理想之花。
⑤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富兰克林有句名言:“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许多科学家、文艺家都是同时间赛跑的能手。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这无数次试验的时间从哪里来?就是从常常连续工作两天三天的极度紧张中挤出来的。鲁迅以“时间就是生命”的格言律己,从事无产阶级文学艺术事业30年,视时间如生命,笔耕不辍。巴尔扎克用如痴如狂的拼劲,每天奋笔疾书十六七个小时,即使累得手臂疼痛,双眼流泪,也不肯浪费一刻时间。他一生留下为人民深深喜爱的巨著《人间喜剧》,共九十四部小说。这些血汗的结晶不正是时间与生命的光辉记录吗?
⑥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有的青年埋怨条件差。这也许是事实。但今天的处境,总不致像伽利略、布鲁诺那样冒着受宗教极刑的危险,总不致像高尔基那样在老板的皮鞭下学写作吧。艰苦的环境更能激发有理想的人奋发向上。有的青年埋怨自己的岗位平凡。这也可能是事实。但革命事业需要三百六十行,绝大多数人都要在平凡岗位上工作。无志之人,将使生命比岗位更平凡;有志之人,将在平凡岗位上成功。华罗庚年轻时在一个中学干杂活,夜间在如豆的昏黄油灯下演算,打下牢固的根基,后来才成为著名的数学家。开普勒长期操劳杂役,业余苦钻,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可见问题不在于岗位,而在于有没有真正的崇高理想和为这理想而奋斗不息的顽强精神。
⑦奋斗,是改变现实的杠杆,是亿万人民共攀四化高峰的坚实阶梯。只有以不懈的韧劲,一级级攀登,才能一步步接近那光辉灿烂的理想高峰。让我们在四化的伟大征途上谱写出自己的奋斗之歌吧。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 。
16、第④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答:
。
17、第⑤段举了爱迪生、鲁迅、巴尔扎克的典型事例,这三个事例的顺序能够互相交换吗?为什么?(2分)
答:
。
18、第⑥段划线句中加点的“绝大多数”能否删掉?为什么?(2分)
答:
。
19、为第④段补充一个道理论据。(2分)
答: 。
(三)古文阅读。(13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我君以鸟之故而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