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月考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盖儒学既为“国学”,也就成了仕途的“敲门砖”,则功成名就者自有官方的俸禄赖为供养,因此自然就懒于进取和教化。而后进学者一心钻研仕途,更无心于教化了。这实在是儒学的悲剧,也是一切官方学说的悲剧:一种思想一旦列为官方哲学,则必然没落、僵化,对此亦不妨借今证古。一切官方哲学,无论其如何鼓吹,最终都免不了被人民唾弃的命运。以下对材料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A.儒学的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
B.主流思想不一定是思想主流
C.所有的官方哲学都会遭到人民的唾弃
D.儒学成为了人们进仕的唯一途径
2.汉文化深受儒学影响,对“身份等级”的理念情有独钟,对“长幼尊卑”划分得十分清楚。因此,皇位更替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多多少少都会产生一些作用。这样,皇位传承时斗争的激烈程度略有缓解。对材料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A.宗法制度根深蒂固 B.儒学一定程度上可以稳定统治秩序
C.宗法制开始遭到破坏 D.清朝仍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3.春秋战国时期,孝的对象由西周时期的“神祖考妣”转变为“父”,表现形式由西周时期的祭祀变为相对简单的“养”、“敬”。秦汉时期,孝的对象主要是“父母”,孝的表现形式是日常生活中相对具体的“养”、“敬”、“顺”等。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人们生活空间发生一定变化 B.父系血缘权威开始得到重视
C.宗法血缘关系日益走向崩溃 D.儒家伦理道德成为正统观念
4.1960年代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了一卷文书,是唐景龙四年(公元710年)一名叫卜天寿的12岁学生的“家庭作业”,作业是抄写《论语·郑氏注》,抄写完后,卷末附了一首打油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咸池,明朝是贾日,早放学生归。”这份文书的史料价值在于证实( )
A.《论语》上升为经的时间是在唐代 B.五言诗起源于唐代西北地区民间
C.儒家文化在当时吐鲁番地区流传 D.科举制与唐诗繁荣存在因果关系
5.《孟子·离娄上》中指出: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 )
A.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 B.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
C.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D.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
6.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这表明,当时儒学( )
A.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B.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
C.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 D.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
7.西汉初统治者认为“刑法不能治人心,法度过密,君主用刑虽重,而民亦无畏刑之心”,汉武帝以儒家经典著作《春秋》义理解释法律,东汉光武帝刘秀以行德政作为治平天下的主要政策而曾先后七次颁布轻刑和赦罪诏令。这反映出( )
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B.礼法并举的治国模式形成
C.儒道思想逐渐融合 D.一直奉行刑法的慎刑主义
8.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据此可知,南宋时期( )
A.理学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B.政府注重提高民众素养
C.理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 D.理学压抑了人性的发展
9.元代学者郭居敬辑选了民间流传的二十四个孝子孝行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的启蒙读物,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元曲伦理剧寓教于乐,《晋陶母剪发待宾》褒扬诚信道德、《赵氏孤儿大报仇》赞颂忠良仁义、《看钱奴买冤家债主》挞伐贪财嗜利。这反映出元代( )
A.文学艺术以教化为主要追求 B.儒家伦理走向通俗化普及化
C.儒学的理论系统取得新突破 D.儒学地位依赖民间力量维护
10.吕思勉说:“在商业兴起,广大的分工合作日日在扩充,每一个地方自给自足的规模,业已破坏净尽,含有自给自足性质的大家族,亦不复存在之时,宋儒还要根据这一个时代的道德、伦理和政治制度,略加修改,制成一种方案,而强人以实行,岂非削足适屦?”作者是在强调( )
A.理学不适应经济发展 B.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
C.自然经济已不复存在 D.理学不能满足统治需要
11.唐代女服空前繁荣,主要特征表现为风华美丽、雍容大度的款式:不拘一格、个性突出的穿着,崇尚阳刚、盛行胡风的时尚;而宋代女服一反唐代时期的绚丽和开放,出现内敛、拘谨而又不乏一种淡雅精致的风格。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专制权利的失控 B.程朱理学逐渐盛行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民主思想的出现
12.值得注意的是,理学所谓的格物,目的是“验证”先贤的道德伦理思想。这与先秦儒学所倡导的格物,是有区别的。先秦儒学所谓的格物,有更大的范畴:格物的目的是“致知”,“知”就是指真实情况,即所谓真相、真理。材料意在说明( )
A.理学与先秦儒学的格物的目的不同
B.理学的“知”与先秦儒学的“知”有本质区别
C.先秦儒学属于唯物主义范畴
D.理学比先秦儒学更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13.王阳明与友人的书信中说:“近世所谓道德,功名而已;所谓功名,富贵而已。” 他有感于“世衰俗降”,发出 “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的慨叹,遂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学论题。据此可知其心学理论( )
A.核心是强调认识与实践相统一 B.根植于小农经济主导的社会现实
C.主旨是培养君子道德端其志向 D.从哲学高度论证儒家伦理合理性
14.《白鹿洞学规》指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己也……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由此可知,白鹿洞书院的创设精神是( )
A.协助士子应举 B.建立道德典范 C.支持经学研究 D.赞助社会事业
15.有学者认为,16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知识分子“直面的课题,大致可以总结为两个:一是形成秩序的能力不再为士大夫独有,而是一边广泛向庶民开放,一边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二是把在经济、社会中活动的主体个人的行动和追求利益的欲望定位于秩序之中。”据此可知,这些知识分子( )
A.主张挽救瓦解的社会结构 B.质疑理学构建的纲纪伦常
C.顺应市民阶层发展的潮流 D.萌生否定君主专制的思想
16.自秦汉至明清,各家思想皆视“道”为现象背后的本真,将“得道”当作终极的追求目标。宋儒主张“道”乃天地间最高的力量,是人们必须遵从的真理。明清时期的少数思想家不满宋儒脱离人生的“道”论,强调“道”寓于人的生活之中:“百姓日用即道”。这表明明清时期的少数思想家( )
A.反对盲目相信孔子 B.强调人的个性自由
C.肯定人的正当私欲 D.倡导经世致用学问
17.李贽的《藏书》是评述历史人物的著作。其中的《世纪》部分,讲述的是朝代更替以及帝王个人活动。他将陈胜、公孙述(东汉末年军阀)等列入书中,且每篇都标有名目以示褒贬。如西楚霸王项籍篇题为“英雄草创”,王莽篇题为“篡弑资贼”。该书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
A.反对思想束缚提倡独立思考 B.突破传统改革史书编撰体例
C.破除传统等级观念反抗权威 D.以史为据实事求是评价历史
18.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共九十二篇,其中饮食烹饪有二十五篇,包括造曲、酿酒、制盐、做酱、造醋、做豆豉、做齑、做鱼、做脯腊、做乳酪、做菜肴和点心。列举的食品、菜点品种约达三百种。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 )
A.介绍了当时食品加工与贮藏等方法B.汇集了当时最高超的烹饪技术
C.是北方民族大融合在文化上的反映D.是实用价值很高的综合性著作
19.古代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载:“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这种思想在古代社会被广为接受。由此可知,古人认为( )
A.中医理论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B.人具有超越自然的主体地位
C.要掌握自然规律从而征服自然 D.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20.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版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唐代尚未使用雕版印刷 B.宋代已广泛使用活字印刷
C.宋代活字印刷日臻完善 D.宋代雕版印刷术普遍使用
21.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下卷残本),现存于甘肃武威市博物馆。推测该经是宋仁宗年间(1141~1195年)印本。“有的字体歪斜,还有的字,因字模放置不平,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有的行格歪斜,行距宽窄不一等。据此可知( )
A.雕版印刷已走向衰落 B.西夏印刷技术落后
C.宋代有了活字印刷品 D.印刷术已普遍应用
22.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已十分明显。就文学而论,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南方文学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北方文学则与南方文学形成了鲜明对比。下列能够体现先秦时期北方文学特点的是( )
A.《离骚》 B.《诗经》 C.《庄子》 D.《二京赋》
23.初唐欧阳询、唐太宗等人一方面从技法上廓清了书法的结构与用笔之理,另一方面又将风骨之美与严密的技法牢牢地粘接起来,“从而一种旨在将精巧的形式与雄阔的气势相结合的审美思想便出现了——既要有深刻的艺术性又要体现出儒家伦理道德规范”。这表明唐代书法的突出特点是( )
A.重视法度 B.尚意 C.追求神韵 D.重情
24.杜甫在画家刘单创作的山水屏障画上的题画诗“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的创作境界颇为后世文人画家欣赏与向往。王右仲评价道:“篇中最得画家三昧,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这说明( )
A.唐诗的表意功能胜于文人画 B.文人画追求诗画一体的意境
C.中国古代艺术内容是相通的 D.文人画是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
25.明清时期,许多画家追随同时代的大家诸如董其昌、四王(指清初画坛正统派,即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等。而最终形成的局面是大部分画家作品质量低下,多信笔涂抹之作,在他们看来是“聊以自娱”。该材料旨在说明( )
A.古代中国绘画艺术杂乱无章 B.明清绘画艺术的功利性较强
C.明清部分画家注重表面笔墨 D.文人画侧重强调画外的修养
26.“扬州八怪”是一群聚集在扬州的画家共同形成的一个画派,也称“扬州画派”。清朝中期,扬州富裕的盐商喜欢用活泼的、有生命力的绘画来装饰家园,扬州画派就是中国富有的商贾支持绘画的重要见证。扬州的画家们继承了明朝城市市民绘画的传统,把书法、诗歌、绘画与篆刻融合起来,趣味表现更加自由,颜色更加鲜明,有活泼积极的入世精神。据此,可以判断“扬州八怪”的出现( )
A.标志着绘画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B.完全摆脱了文人画的影响
C.反映商品经济发展后的市民文化需求
D.反映了清朝君主专制弱化
27.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诉不敬城邦认可的神灵而判处死刑;哲学家普罗泰格拉因在《论神》中说“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其著作被公焚;悲剧家欧里庇得斯也因“不敬神”被起诉,被迫离开雅典,客死异乡。对此表述最准确的是( )
A.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提高 B.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
C.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繁荣 D.统治阶级利用神权来巩固统治
28.普罗泰戈拉在其著作《论神》中说:“我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认识神障碍众多,第一是对象不明,第二是人生短暂。”结果其著作被公焚。公元前399年,检察官阿尼图斯、悲剧诗人美勒托和修辞学者吕孔控诉苏格拉底不敬城邦认可的神、另立新神和腐蚀青年而判处死刑。对此表述最准确的是( )
A.城邦精神排斥多神崇拜 B.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
C.城邦政治王权和神权相结合 D.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提高
29.“在任何情况下,我首先确定一个我认为是最健全的原则,然后设定:凡是看起来符合这个原则的东西,不管是在原因方面,还是在其它方面相符合,都是真的;凡是与之不相符合的东西,就不是真的。”这是一位古希腊哲学家的言论,与该言论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未经谨慎权衡的生活就不值得去过”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法律是没有激情的理性”
D.“谁来监督这些监护人”
30.柏拉图《会饮篇》中有一个故事:最初人类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和不男不女的阴阳人。阴阳人体力和精力都非常强壮,因此图谋向诸神造反。宙斯需要想出一个两全办法,一方面要让人类活着,否则就没有人类对神的崇拜和牺牲祭祀;另一方面要削弱他们的力量,使他们不敢再捣乱。对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 )
A.认识到人的力量与价值 B.宣扬神本主义的宗教思想
C.批判当时希腊人的愚昧 D.否定人类对神的宗教信仰
31.中世纪教会倡导“日月说”:教权是太阳,皇权是月亮,月亮依附于太阳。但丁提出“两个太阳说”:教权是一个太阳,皇权也是一个太阳。他们分工不同,教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精神的世界,皇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现实的世界,他们起着不同的领导作用。但丁本意在于( )
A.坚持教权的至高无上 B.厘清王权与教权职责
C.阐述王权与教权平等 D.弱化教权并强化王权
32.文艺复兴思想家主张人追求财富和现世的幸福,启蒙思想家考虑“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从中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 )
A.构建民权政府 B.批判神权统治 C.鼓吹人性解放 D.主张平等自由
33.阿尔贝蒂(1404—1472)写道:“人们只要想做,没有什么做不到。”他本人的成就充分证实了这一格言。这位佛罗伦萨的贵族不仅是剧作家、诗人、文艺批评家、风琴演奏家、歌唱家,而且是建筑师、数学家、考古学家,并且年轻时还是一位著名的跑步、摔跤和登山运动员。他的言行( )
A.体现了高超的文学成就 B.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潮
C.说明当时的人无所不能 D.首次将人置于世界中心
34.启蒙思想家霍布斯认为,人们为了摆脱痛苦而悲惨的自然状态,寻求和平并使和平得到保障,就互相订立了一种社会契约,将原有的所有自然权利交给主权者。而这种授权一经做出,主权者的权威是至上的,一切法律来自主权者的认可和宣布。这反映出,霍布斯的思想( )
A.背弃了主权在民说 B.具有专制主义色彩
C.符合共和主义理念 D.完善了社会契约论
35.罗素在《西方哲学史》说道:“我们总得承认他作为一个社会力量有极重要的地位。这种重要地位主要来自他的打动感情及打动当时所谓的“善感性”的力量。他是浪漫主义运动之父,是从人的情感来推断人类范围以外的事实这派思想体系的创始者,还是那种与传统君主专制相反的伪民主独裁的政治哲学的发明人。” 材料中的“他”主张( )
A.君主立宪制 B.人生而自由
C.启蒙运动核心是理性 D.三权分立
36.卢梭强调“在国家之中,并没有任何根本法是不能予以废除的,即使是社会公约也不例外;因为如果全体公民集合起来一致同意破坏这个公约的话,那么我们就不能怀疑这个公约之被破坏乃是非常合法的”。这一观点( )
A.充分保障了公民的自由 B.容易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C.揭示了社会更替的规律 D.体现了“社会契约”思想
37.“我理解这一名词(共和制)不仅是指一种贵族制或者一种民主制,而是一般地一切被公意、也就是被法律所指导的政府。政府要称其为合法的,就绝不能与主权者混为一谈,而只能是主权的执行人;这样,君主制本身也还是共和制。”对卢梭的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①共和制政府应被公意指导 ②只推崇共和制政体
③更加注重共和的精神和实质 ④共和制政府应被法律指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8.卢梭认为“道德是灵魂的力量与生气”,外在的优雅得体虽使人们不再有不体面的罪恶,但“另外的罪恶却以德行的名义被装饰起来”。科学进步可能加剧不平等,“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性和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他的这一观点( )
A.符合当时学术界的普遍认知 B.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补充
C.背叛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 D.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本质
39.法国学者维吉尔·比诺(Virgil Pinot)称:“当人们翻阅18世纪法国思想家、经济学家撰写的作品、游记或报刊文章时,会惊讶地发现中国的名字是如此频繁地出现,激起了那么多的赞誉之词。仅以此而论,中国似乎就比英国更受欢迎。”这主要因为( )
A.18世纪法国,启蒙哲人们对中国儒家文明更感兴趣
B.儒家文化提供了现实中难得见到的“自由”“平等”精神
C.启蒙思想家为了反对封建专制故意曲解儒家思想
D.当时的中国儒家思想比英国的启蒙思想更有活力
40.法国思想家孔多塞在《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说:“人们一旦用理性检查了宗教的偏见之后,马上就会把它伸展到政治的偏见上去;人们明白了教皇的篡权之后,终于也要弄明白国王们的篡权。”为此,欧洲的思想家们( )
A.借文学艺术讥讽教会腐败 B.为纯洁信仰改造天主教会
C.用启蒙思想批判专制制度 D.以暴力革命推动社会进步
二、材料阅读
41.(2017·天津高考·12)(16分)2015年底以来,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和成果展示,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间引起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汉书》载,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公元前74年,汉昭帝逝世,无子,霍光立刘贺为皇帝。然而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如: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废黜刘贺。皇太后准奏。前63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
(1)刘贺封号与汉代哪一制度有关?概括《汉书》所载刘贺帝位被废原因。(4分)
材料二 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几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
——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
(2)材料二对刘贺被废原因是如何解释的?(2分)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何不同。(4分)
材料三 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一些人据此轻易判断: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
——摘编自辛德勇《海昏侯刘贺》等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出土文物所印证的史实。这些出土文物对材料一、二有何价值?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关于刘贺的评价?(6分)
42.(2017·山西孝义三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唐朝时期对外交通有陆路和海路。其中—条海路自广州出航,经越南、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等地以至印度、锡兰,再西至阿拉伯(大食国)。从南方海路上来通商的各国,只要不违犯唐法律,贸易往来,完全自由。中国商人到外国通商,也很发达。据阿拉伯人苏莱曼《东游记》说,唐时中国海船特别巨大,波斯湾风浪险恶,只有中国船能够航行无阻。阿拉伯东来货物,都要装在中国船里。当时中国船称雄海上,也就意味着中国对外通商的繁盛。中国输出的主要商品,除死织物以外,瓷器也以世界最先进的资格受国际市场的欢迎。婆罗洲北部沙捞越(今马来西亚的东部)地方,发现唐朝人开设的铸铁厂,据当地考古学者的论证,铸铁技术自中国传入,对当时还在铜器时代的社会,起着推动作用。依据这些事例,唐朝高度发展的手工业产品和技术,通过商人曾对海外诸国作出了贡献。
——摘编自范文澜等主编《中国通史》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43.(2017·广东华南师大附中三模·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通过解读材料推导结论是历史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下列对三组材料的推论均有不当之处,请选择其中一组,指出结论的不当之处,并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当之处”产生的主要原因。
材料
结论
1
“修昔底德陷阱”一直被西方认为是国际关系的“铁律”。它由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提出,即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大国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
2
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是中国“文革”的时候,与此同时,美国发生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先从学生运动开始,后来变成全民运动,搞得轰轰烈烈。美国的群众运动有一个大的背景,冷战延续到那个时候,大家有些厌倦。如果不认同冷战中一切以“共产主义威胁”为借口,那么打越南是没有道理的。这场运动与以前不同,与经济诉求没有关系。
中国的“文革”跟美国的群众运动是一致的。
3
但丁反对中世纪的“教会至上论”,他在《神曲》里写道:“宝剑和十字架都拿在一个人的手里……今日罗马教会,把两种权力都抱在一起,跌入泥塘里去了,她自己和她所抱着的都弄污秽了!”
但丁是近代早期反对宗教的人文主义者。
44.(2017·全国Ⅰ卷高考考前模拟预测三·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武汉大学教授赵林指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真正的文化起点不是文艺复兴,而是宗教改革。”他认为:宗教改革深深影响了西方文化的精神氛围,客观上为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而文艺复兴运动在科学和哲学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建树,意大利人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反而使道德更加堕落沦丧,与罗马天主教会成了一丘之貉。
——《试论宗教改革对近代西方文化转型的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关于近代西方文化转型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45.(2017·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四·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2016年特朗普击败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成为美国第58届总统。很多人认为,当今欧美政治已被民粹主义裹挟。
在美国,茶党的兴起、川普在共和党的胜出以及桑德斯旋风,被视为美国民粹主义崛起的表现。在欧洲,无论英国退出欧盟的公投决定、法国右翼国民阵线的崛起、北欧诸国右翼政党的抬头,还是排外性政党在许多“新欧洲”国家的得势,亦或激进左翼政党Podemos(西班牙)、Syriza(希腊)的选举表现,都被视为欧洲民粹主义的征兆。
本质上,自由式民主依赖精英主义和平民主义之间的平衡,而民粹政治信奉平民主义对精英主义的压倒性胜利。一个反讽的局面是,虽然民粹主义敌视精英主义,但它却往往比自由式民主更容易走向“强人政治”甚至“独裁政治”。可以说,民粹民主有滑向民粹专制的天然倾向。
首先,民粹主义往往需要一种“人格化的力量”去唤起和表达。由于对“精英建制”(eliteestablishment)的敌视,民粹主义往往需要一个“孤胆英雄”式的人物去树立一个“反叛”的旗帜。无论是查韦斯、普京、埃尔多安、穆加贝,或美国的川普或桑德斯,都试图树立自己“孤胆英雄”的形象。因此,民粹主义的一个特点是其政治的“个人色彩”很强,这与民主政治的“机构色彩”形成鲜明对比。民主政治是冷静的、常规性的甚至乏味的,而民粹政治中充满了“孤胆英雄引领民众振臂高呼”的戏剧化场景。
其次,由于民粹政治试图以民意为名将所有的政治力量“拧成一股绳”,将分散、多元的权力收拢为集中的、一元的权力,它倾向于借助“选举霸权”拆除政治制衡。因此查韦斯的国会数次“授权”总统绕开国会、实行“政令统治”,普京大大压缩地方政府的权力、加强中央权力,埃尔多安大力打击公民社会、压制不同声音……将选举发现的“一元意志”定义为全部民意,再将“民意”神圣化,又赋予自己“民意代言人”的身份,民粹主义就这样悄然实现了“民粹”与“强人”之间的过渡,实现了二者的两极相通。因此,民粹政治的现实展开形式,常常是政治强人利用底层民众联手夹击社会中间层,而自由式民主固然具有精英主义色彩,但由于精英本身的多元性与分散性,却更能抵御威权主义的侵蚀。
——刘瑜(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博士)《川普时代,民粹主义将撕裂美国?》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构想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三、综合题
46.(2013·江西宜春市五校高三12月联考)(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学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被批判的。上世纪80年代,我们对儒学的态度开始有了一些改变,但基本上还是持一种批判、否定的态度。1988年,在儒学国际会议上,余英时先生说,儒学现在是一个游魂,东游西荡,没有一个附着的制度和实体。林毓生教授认为,儒学是一个封闭、一元的思想体系,现在已经陷入了“民主“科学”的困境,很难摆脱出来。我们国内的学者也提出了对儒学的一个全面批判。这么多年过去了,应该说现在儒学的复兴已经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比如说很多地方都竖起了孔子像,有人说这是对儒学的一种认可。还有全球现在有400多所孔子学院以及当前的“国学热”。
——摘编自吴光《当代儒学发展的新方向》
评述材料中关于儒学思想发展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儒学成为“国学”后僵化、没落的悲剧,没有涉及儒学的积极作用,故A项错误;根据“一切官方哲学,无论其如何鼓吹,最终都免不了被人民唾弃的命运”可知成为主流思想的官方哲学,最后都会被抛弃,从而不再是思想主流,故B项正确;所有的官方哲学都会遭到人民的唾弃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人们进仕除了学习儒学、参加科举之外,还可以通过恩荫、纳捐等方式进入仕途,故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根据“汉文化深受儒学影响”可知皇位传承时斗争的激烈程度略有缓解并非因为宗法制根深蒂固,而是受到儒学“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儒学“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使得“皇位传承时斗争的激烈程度略有缓解”,可以减轻统治集团内部争夺统治权所导致的动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统治秩序,故B项正确;宗法制在西周后期开始遭到破坏,故C项错误;清朝实行了多种皇位继承制度,除嫡长子继承制外,还实行了秘密建储制等皇位传承制度,故D项错误。
3.【答案】A 【解析】西周的统治是建立在政治性宗法基础上,统治者之所以提倡“孝”,是想借“孝”来维护“族”之稳定进而维护自己的统治,春秋战国时期,西周的统治秩序瓦解,“孝”的政治性特征弱化,血缘性特征凸显,与此相伴,“家”从“族”的附属地位脱离出来,代替了“族”而成为人生活的主要空间,“孝”在“家”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家地位凸显的过程中,由于受男权社会思想的影响,孝的对象是“父”,秦汉时期,妇女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不亚于“夫”的作用,家室生活中,孝的对象变为“父母”,根据以上叙述可以得出这一变化反映出人们生活空间发生一定变化,故A项正确;父系血缘权威开始得到重视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宗法血缘关系日益走向崩溃不合题意,故C 项错误;儒家伦理道德成为正统观念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东汉时儒家经典形成“七经”,即五经加上《孝经》《论语》,因而《论语》上升为经应是东汉时期,故A项错误;被并称为“乐府双璧”的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北朝民歌《木兰辞》都是五言诗,说明五言诗早在汉代即已出现,故B项错误;学生抄写《论语》说明唐朝时儒家文化已在吐鲁番地区流传,故C项正确;科举制与唐诗繁荣存在因果关系,但本题材料未提供科举制信息,亦未提供唐诗繁荣信息,故D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根据“天下之本”、“天下平”可知儒家思想的目标是使天下太平,而不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故A项错误;二者都把身和家与国和天下联系起来,说明个人、家庭与国家、社会紧密相连,故B项正确;《孟子·离娄上》中没有提到知识的作用,《礼记·大学》中虽有提及但也不能说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故C项错误;根据“国之本在家”、“家齐而后国治”可知治家是治国的重要基础,故D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能体现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材料中陆贾、叔孙通、贾谊的儒学均未确立儒学的独尊性,故A项错误;陆贾与叔孙通的儒学中融入了阴阳家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贾谊的儒学则融入了道家思想,而后来董仲舒儒学正是吸收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因而汉初儒学奠定了汉代董氏儒学的发展基础,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供陆贾、叔孙通、贾谊等人儒学的具体内容,无法得出C项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中陆贾、叔孙通、贾谊等人儒学吸收了阴阳家、道家思想,但无法体现开始融合,故D项错误。
7.【答案】B 【解析】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汉朝治国以儒入法体现了礼法并举的治国思想,故B项正确;魏晋时期,儒道思想逐渐融合,故C项错误;材料中只提及汉朝两位统治者的治国思想不能说明一直奉行慎刑主义,故D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南宋理学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但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通俗教育读本与政府并不直接相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通俗教育读本;劝导民众遵循”可知,理学在南宋日益走向世俗化和社会化,故C项正确;很明显,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并不是一种对人性的压抑与扼杀,故D项错误。
9.【答案】B 【解析】文学艺术是实现教化的手段而非目的,故A项错误;孝子孝行成为世俗化文艺元曲的演出的重要内容说明儒家伦理走向通俗化,故B项正确;宋代以降,儒家理论基本都在宋明理学的体系中,未实现重大突破,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儒家伦理的传播方式,民间力量有力维护儒学地位,但维护儒学地位的主体为统治阶级,故D项错误。
10.【答案】A 【解析】据材料“在商业兴起,广大的分工合作日日在扩充,每一个地方自给自足的规模,业已破坏净尽,含有自给自足性质的大家族,亦不复存在之时,宋儒还要根据这一个时代的道德、伦理和政治制度,略加修改,制成一种方案,而强人以实行,岂非削足适屦?”得出作者是在强调理学不适应经济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说的经济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关系,北宋商品经济繁荣符合史实,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B项错误;作者在材料中说的含有自给自足性质的大家族不复存在,而不是说自然经济已不复存在,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说理学不适应经济发展,而不是说理学不能满足统治需要,故D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服饰的变化与专制权利的变化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服饰的变化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唐宋服饰特点的变化主要与程朱理学的盛行有关,故B项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开放,与材料“内敛、拘谨而又不乏一种淡雅精致的风格”不符,故C项错误;反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出现于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
12.【答案】B 【解析】“理学所谓的格物,目的是‘验证’先贤的道德伦理思想。这与先秦儒学所倡导的格物,是有区别的”材料意在说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不是两者格物的目的不同,故A项错误;理学的“知”是指儒家的伦理道德,而先秦儒学的知是指真相、真理,两者有本质区别,故B项正确;先秦儒学属于唯心主义范畴,故C项错误;理学比先秦儒学更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与材料内容理学的“知”与先秦儒学的“知”有本质区别不符,故D项错误。
13.【答案】C 【解析】强调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是王夫之,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心学理论产生的根源,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王阳明心学理论主要强调人的本心作为道德主体,自身就决定道德法则和伦理规范,使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凸现出来,故C项正确;从哲学高度论证儒家伦理合理性是程朱理学,故D项错误。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己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