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测试卷(1—18课)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2.5分,共55分)
1.下列是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政权更迭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建立的政权是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2.唐朝诗人皮日休曾说:“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由此可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有利于
A.巩固隋朝的统治 B.促进中外经济交流
C.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D.结束了分裂割据,实现了大统一
3.唐代诗人杜甫在《忆昔》诗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该诗称颂的“封建盛世”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皇之治 D.开元盛世
4.《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全国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参与诗词知识比拼。其中,“日色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是唐代“诗仙”的名句。他是
A.苏轼 B.李白 C.杜甫 D.白居易
5.763年,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最终被平定,却对唐朝造成深远影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B.导致唐朝灭亡
C.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D.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6.刚上完历史课,小明把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小亮的身上,同学们笑了,说:“你要政变啊!”你能判断出同学们模仿的是
A. 葵丘会盟 B.玄武门之变 C.靖康之变 D.陈桥(驿)兵变
7.唐朝时期,大将李靖、侯君集等,遇有战事,就统兵出征,军事行动结束,就回朝任宰相、尚书等高级文职。两宋时期,在掌管军政事务的官员中具文官资历的人数占91%。这反映了宋代的治国方略是
A.强干弱枝 B.分散军权 C.重文轻武 D.守内虚外
8.岳飞赢得广大人民的尊重,最重要的因为是
A.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B.岳飞主张抗金,但被投降派杀害
C.岳飞是著名的民族英雄 D.岳飞坚持抗金,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
9.宋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其中不正确的原因是
A.南方战乱少,社会相对安定
B.北方民族大融合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D.中原人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带动力
10.“南海一号”古沉船为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及其重要的材料,当年“南海一号”从广州出发前应到哪一机构办理手续
A.市舶司 B.都护府 C.转运使 D.各地衙门
11.北宋前期,四川地区的商人购买货物时可能用的货币是
A.开元通宝 B.“交子” C.“会子” D.光绪通宝
12.梁山好汉宋江与兄弟逛街,这条街上有说书、杂技、古玩、字画、皮影戏等。他们走到了当时被称为什么的地方
A.专门制造房瓦的瓦厂 B.食客盈门的酒楼
C.固定的娱乐场所瓦子 D.好汉比武的擂台
13.“元旦那天,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这是宋代人在过哪一节日
A.端午节 B.中秋节 C.春节 D.元宵节
14.学习完两宋的历史后,有四位同学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作了总结,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国家统一强大 B.民族政权并立
C.社会经济繁荣 D.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15.“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这反映出元朝为有效统治全国而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 分封制 B.郡县制 C. 三省六部制 D. 行省制
16.元朝是我国古代戏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名作迭起。关汉卿就是其中一位,他和白朴、马致远、王实甫一起被人们称作“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是
A.《西厢记》 B.《红楼梦》 C.《牡丹亭》 D.《窦娥冤》
17.北宋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全书300多万字,纵贯中国16个朝代1300多年的历史,这其中不包括哪个朝代:
A.西晋 B.隋朝 C.唐朝 D.南宋
18.弗兰西斯·培根说:“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这里的“第三种”是指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19.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请客喝酒。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了什么客?吃了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你没有骗我。”然后拿出特务绘制的《宋濂家宴图》。宋濂看后目瞪口呆,被吓出一身冷汗!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A.东厂 B.西厂 C.锦衣卫 D.内阁
20.被明朝万历皇帝钦笔御批“第一甲第一名”的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子,成为我国现存唯一的状元卷。明朝严格规定了科举考试的内容范围是
A.诗赋 B.唐诗 C.宋词 D.四书五经
21.明朝时期,大量原产美洲的经济作物传入中国,其中不包括:
A.玉米 B.马铃薯 C.花生 D.胡豆
22.明清商业兴盛,在一些地方形成了大的商帮,当时商人最为活跃的两个地方是
A.山西和安徽商人 B.广州和北京商人
C.湖南和新疆商人 D.福建和浙江商人
二、材料分析题(22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固,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失海洋洪涛接天,巨涛如山,视诸夷域,回隔于烟霞飘渺之间。而我之云帆高涨,昼夜星驰,涉仁狂澜,若履通衙者……
——《明史 郑和传》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