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穷人无法摆脱越努力越不幸的怪圈?
作者:刘光尘
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是美国作家芭芭拉写的——《我在底层的生活》。作者芭芭拉在美国不同的城市,换了六种工作,有零售,有清洁,有老人服务等等,经过多次亲身经历的底层生存抗争,但是结局都一样。
芭芭拉认识到了底层贫穷的真相,并得出一个无解的死循环:
因为没钱,不得不住在偏远地方;
因为住在偏远地方,所以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在路上;
因为花费很多时间在路上,她用于提升自己和发现更好工作机会的时间越来越少;
为了应付房租和生活成本,她不得不说服自己承担更多小时工作或者兼职;
因为花了太多时间做各种劳苦的工作,她渐渐成为一个工作机器,无力做任何其它的事情,直到情绪爆发离开。
这就是一个越勤劳越贫穷的无休止恶性循环,除非能在认知上意识到并打破。
这本书里芭芭拉提出一个带宽的概念——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并由此形成一个带宽,带宽被占用的越多、留下的空闲就越少、去做更重要事情的精力和时间就越少,整日忙碌奔波,却分文不剩,日复一日忙于生存之中,直到穷困潦倒过完这一生。
中国农业大学一位院长叶敬忠,发表题为《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的致辞:
“一个从来没有经历过穷苦生活体验的人,永远不可能真正明白穷苦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个从来没有经历过借钱难的人,永远不可能真正体会到向别人开口借钱的感受;
一个从来没有抚养过残疾孩子的父母,永远不可能真正感受养育残疾孩子所需要的各种付出和各种滋味。
正是因为,人们其实根本不可能真正体悟到弱者的生活现实和心理世界。因此,我们更加需要保持一种态度,也就是要尝试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
香港《穷富翁大作战》这个节目就是以真人秀的方式让某些高高在上的人来真实体验弱者的世界。
在这个节目中,有上市公司行政总裁,律师精英,富三代等等,都是社会上有才有钱的成功人士来体验一星期的贫穷生活:尝试露宿街头、住鸽子房、或当清洁工,或当流浪汉,或当服务生打工度日……
一天24小时镜头全程跟拍,体验4天—7天不等,他们的信用卡、现金被没收,不能接受任何朋友的帮助。
通过节目你可以看到这些精英们单凭来自上层社会的学识智慧和生活态度,能否在贫富悬殊的香港社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事实很打脸,体验者被折腾的够呛,用一个字总结,那就是:惨!
各位朋友只需要看一期节目就可以了,主要是直观感受芭芭拉写的《我在底层生活》里描述她在6个工作场所的场景,不只是香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一样,甚至比香港更糟糕。
每一期节目前,旁白都会发问:“做穷人还是富翁?是靠双手,还是天注定,还是社会资源分配不均?”
香港富豪田北辰,出生于香港江南四大家族之一,他本人,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创立自己的服装王国,历经金融风暴,坐拥全球700多家分店,在商界无人不识。
亿万富豪田北辰认为努力是可以改变一切的,他言称:
“如果你觉得今天过得不错,你将会被人淘汰”,
“如果你有斗志,弱者也可以变成强者”。
在参加节目之前,田北辰认为人穷是因为他们不上进、懒惰、不愿意学习。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有斗志,弱者也可以变成强者。
在节目中,田北辰被安排去当清洁工后,原本应该持续4-5天的体验生活,但田北辰只坚持了2天。
因为工作强度高、环境恶劣、无法同时打两份工、只能吃最便宜的三明治……田北辰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自己说“很奇怪,我这两天只是考虑吃东西,我完全没什么盼望,我努力工作只是希望吃一顿好的。
原来穷人并不是“不愿读书”,而是“不能读书”!
田北辰要早上6:15开始扫街,8:30之前要清理完十多个垃圾桶。田北辰发现他们都很努力,每天满负荷运转,既辛苦又劳累,他们没有懒惰。
原来并不是“努力就有出路”!
田北辰发现底层劳动者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和时间,换取微薄的薪资,付出和得到完全不成正比。回报他们的只是劳累、伤痛、疾病、麻木、忙碌。
原来并不是“付出就有回报”!
田北辰体验到,这些底层劳动者之所以贫穷,并非因为他们不努力。事实上,他们比我们中的很多人更勤劳,每天不分昼夜地干活,甚至兼职几份工来养活自己和家人;他们的工作并非毫无技术含量,需要耐力也需要技巧。
田北辰发现:底层劳动者靠努力工作生活境况得不到改善后,只能继续从事最苦最累最脏的活,干着低薪工作的穷人想光靠努力去与环境抗衡、改善生活,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
如果不加以改变,贫富差距只会越来越大,陷入跨代贫穷的恶性循环。
在《穷富翁大作战》这个节目中,对这些参与者来说,5天结束了就可以回到自己的生活,只是临时真人秀,再辛苦也有盼头,这个过程对富豪来说只是一种体验、一个任务,但对真正的底层人来说,它是终身职业,是看似无法摆脱的命运。
这是一种日复一日、毫无尽头的绝望。那些只体验几天的富豪是无法感同身受的。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田北辰步入政坛,成为了香港现任立法会议员和新民党副主席,积极为扶贫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穷富翁大作战》各期节目中那些富豪在这个命运的漩涡中,也会无法挣脱,陷入困局,都没有找到走出穷困的思路和方向。
穷是有原因的,是有根源的。在这个世界上,有那么一些人在研究关于“贫穷”这个项目:
贫穷的本质。
“贫穷并不仅仅意味着缺钱,它会使人丧失挖掘自身潜力的能力”—《贫穷的本质》
201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三位发展经济学者,阿比吉特·班纳吉、埃斯特·迪弗洛和迈克尔·克雷默,他们研究的课题是——贫穷。
他们第一次以科学的方式解答了有关贫穷的终极问题:
为什么穷人无法摆脱越努力越不幸的怪圈?
穷人如何变富?
其中两位经济学家共同写了一本书:《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两位作者在本书中探讨:
为什么穷人吃不饱饭还要买电视?
为什么他们的孩子即使上了学也不爱学习?
为什么他们放着免费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却要自己花钱买药?
为什么他们能创业却难以守业?
为什么大多数人认为小额信贷、银行对穷人没什么效用?
15年以来,为了弄清为什么会贫穷,贫穷又会导致哪些特定问题,从而不断让穷人陷入无法逃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