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2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三里湾》中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代表是(C)。
A.刘雨生 B.梁生宝 C.王金生 D.李月辉
2.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主人公是(A)
A.林震 B.刘世吾 C.钱文 D.张思远
3.有研究者认为剧中主人公的艺术形象是剧作家对自身甚或知识分子的“一个理想化的自我描绘、自我认定”,将戏剧台词艺术的文学性推向了令人瞩目的高峰的话剧是(B)等。A.《蔡文姬》 B.《关汉卿》 C.《茶馆》 D.《谢瑶环》
4.50年代中期大胆突破“禁区”的诗歌主要有流沙河的( C )等。
A.《望星空》 B.《养花人的梦》C.《草木篇》 D.《迟开的玫瑰》
5. 海子一生中最重要的长诗( B )
A.《简历》B.《土地》C.《麦地》 D.《太阳》
6.莫言的成名作是( A )。
A.《透明的红萝卜》B.《红高粱》C.《白狗秋千架》 D.《檀香刑》
7. 《李顺大造屋》“陈焕生系列小说”的作者是( C )
A.赵树理B.周克芹C.高晓声 D.张一弓
8.王安忆创作风格转变的标志之作,也是寻根文学的佼佼之作是( D )。
A.《小城之恋》B.《长恨歌》C.《荒山之恋》D.《小鲍庄》
9.《玫瑰门》的主人公是( B )。
A.竹西 B.司猗纹C.苏眉 D.庄老太爷
10.一同被当作是女性文学代表作的两部小说是《一个人的战争》和( A )。
A.《私人生活》 B.《与往事干杯》C.《无处告别》D.《嘴唇里的阳光》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三里湾》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是热衷于个人致富的( ACD )等。
A.“糊涂涂” B.王金生C.“常有理” D.范登高
2.王蒙笔下的干部形象主要有( ACD )等。
A.刘世吾B.钱文 C.张思远 D.犁原
3.1960年前后,长篇叙事诗的创作出现了一个热潮,主要有( ABC )等。
A.李季的《杨高传》B.臧克家的《李大钊》C.田间的《赶车传》D.郭小川的《望星空》
4.汪曾祺小说的主要作品有( ACD )等。
A.《受戒》 B.《蒲柳人家》C.《大淖记事》 D.《故里三陈》
5.刘震云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主要有( ACD )等。
A.《塔铺》B.《狗日的粮食》C.《头人》D.《故乡天下黄花》
6.《白鹿原》中的地主形象主要有( ACD )。
A.白嘉轩 B.鹿三C.鹿子霖 D.郭举人
7.《檀香刑》的叙述者分别是( ACD)等。
A.赵甲 B.钱乙 C.孙丙 D.眉娘
8.50年代优秀的女作家主要有( ABC )等。
A.宗璞 B.茹志鹃C.杨沫 D.王安忆
9.王安忆的“三恋”是指( ACD )。
A.《荒山之恋》 B.《世纪之恋》C.《小城之恋》D.《锦绣谷之恋》
10.铁凝创作的第三个时期大致从1991年至2006年,其代表作有( ABD )等。
A.《大浴女》 B.《孕妇和牛》C.《玫瑰门》D.《笨花》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在《三家巷》中,陈家是资本家,何家是官僚地主,周家则是工人世家。
2.王蒙笔下的干部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刘世吾、《蝴蝶》中的张思远、《相见时难》中的翁式含、《踌躇的季节》中的犁原等。
3.1957年“反右”扩大化之后,许多作家都转向了历史题材的创作,其主要收获有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老舍的《茶馆》、曹禺的《胆剑篇》等。
4.蔡其矫的《生活的歌》、李季的《玉门诗抄》、邵燕祥的《到远方去》、梁上泉的《高原牧笛》、雁翼的《在云彩上面》、傅仇的《伐木声声》等,都是50年代工农业建设的写照。
5.闻捷的《天山牧歌》、公刘的《在北方》、梁上泉的《云南的云》等,描绘了以新的劳动生活为主体的富于浓郁地方民族色彩的时代风景画。
6.新时期初期乡土文学的优秀作品主要有何士光的《乡场上》、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叶蔚林的《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等。
7.2008年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四部获奖作品中,贾平凹的《秦腔》、周大新的《湖光山色》、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都是以乡村的现状和历史为主题的作品。
8.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先出现的颂歌主要有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艾青的《我想念我的祖国》、胡风的《时间开始了》、臧克家的《有的人》等。
9.郭小川的组诗《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为当代政治抒情诗开了一代诗风。
10.《天安门诗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语教研室16人集体化名“童怀周”编辑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中的诗歌。
11.朦胧诗论争中出现的“三个崛起”,是指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12.在改革开放后的30余年间,从莫言的《红高粱》、贾平凹的《浮躁》、张炜《古船》和陈忠实的《白鹿原》等乡土文学作品,标志着当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13.陈应松以描写湖北神农架山区的山民生活见长,他的《马嘶岭血案》、《松鸦为什么鸣叫》、《豹子最后的舞蹈》等,为他赢得了“底层写作”的代表性作家的声誉。
14.莫言以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一举成名,而真正奠定他在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的则是《红高粱》。
15.五六十年代,女作家的主要作品有茹志鹃的《百合花》、杨沫的《青春之歌》、宗璞的《红豆》等。
16.铁凝的成名作是1982年的《哦,香雪》。
17.陈染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私人生活》以女性视角,大胆表现了对自恋和同性恋的赞美。
18. 迟子建出生在东北边的漠河北极村,她的小说具有童话的气息,第一部小说名为《北极村童话》
19.王安忆的《启蒙时代》描述了南昌、陈卓然、海鸥等几个干部家庭出身的年轻人的故事,是一部成长小说。
20.《与往事干杯》是陈染的成名作,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个17岁的少女“我”(肖濛)的成长经历及与老巴父子两代人的恋情故事。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为什么可以说北岛的《回答》是他最优秀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A.诗人以惊世骇俗的警句,高度概括了那个特定时代被扭曲、颠倒和异化的本质特征:“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B.面对暴力和是非颠倒的世界,诗人以悲愤冷峻的怀疑和毫不妥协的决绝姿态,喊出了“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的呼声,慷慨陈情:“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这是觉醒者的宣言,叛逆者的抗争。
C. 作为一个人道主义的诗人,北岛似乎不以“爱”的深沉和激烈为基调,而是以“恨”为基调:憎恨、仇恨、痛恨那些蔑视人道、贱踏人性的暴行。《回答》以一种变态的刺激对变态的时代进行反抗,代表了北岛诗歌情绪的一个基本特征。
2. 简要描述贾平凹《废都》和《秦腔》的主要成就和不同特点。
1.《废都》表达了作家对都市生活的没落感和荒诞感。在历史悠久、文化气息浓厚的西京城里,以作家庄之蝶为首的四大文化名人,本是本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但是,金钱和欲望的诱惑,喧嚣红尘的裹挟,让他们放弃操守,也颠覆了他们的文化追求,显示出90年代初期市场化浪潮冲击下的文化崩溃。
2.《秦腔》则是一首在外部力量冲击和内在价值瓦解夹击下的乡村生活的挽歌。作品通过清风街近20年来的演变,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震荡和变化。农民与土地和家乡的疏离,昔日被视为血脉的乡情,也在利益化的时代被消解;在影视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冲击下,曾经被视为秦人心声的传统艺术“秦腔”也日趋没落;世纪之交的乡村,正在遭遇空前的发展危机和精神危机。
五、分析题(30分)要求: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该题按小论文要求,答案不得少于1000字。在答题时应做到:论述清晰明确,举例具体恰当,文字优美流畅,逻辑清楚明了,不能完全照抄教材中的观点和内容,必须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1.《车站》在艺术形式上有哪些新的尝试,在内容上又融入了作家对当时社会问题的什么看法?你是如何评价这部作品的?(《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62)
剧作有一个简单的情节,八个人为了各自不同的目的和愿望在周末下午来到一个车站等车进城,几次车过不停之后,其中一个“沉默的人”坚定步行进城,其余七人则在焦躁不安、抱怨责骂和偶然对“沉默的人”的猜想中继续原地等待,一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车还是没有来,人们这才偶然发现这个车站早被废弃了。
《车站》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于1983年。时值改革开放之初,新旧观念的碰撞十分激烈,剧作明显借鉴戏仿荒诞派戏剧,又融入剧作家对当时社会问题和人们的生存状态的敏感意识,以“喜剧”方式表现了模糊的荒诞感和悲剧意味。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该剧的认识并不统一,不久剧作即遭禁演。现在看来,剧作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对于积极行动、自我救助的现代人生主体精神的肯定,以及对因循保守、目光短浅、缺乏主见、消极被动的人生态度的善意嘲讽和警示,恰恰是剧作家敏锐把握社会观念变革并积极运用创新的艺术形式将其表现出来的探索先锋进取的特点。 在艺术形式上,《车站》明显地借鉴了贝克特《等待戈多》的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又立足于本土的日常生活经验之上,两相结合,对剧中所欲表现主旨赋予了新的内涵。剧中人各自带着自己的生活背景而来,并满怀着对现实生活中不同目标的憧憬,家长里短的主妇、初次赴约的少女、满怀理想的青年考生、自信技艺超群的师傅、满足于现实既得利益的主任、无所事事却对现实处境愤懑不满的愣头青小伙、痴迷棋艺的大爷,还有不说一句话只有行动的“沉默的人”,戏剧台词几乎全是平直朴素的生活语言,观众非常容易就能将自己同演员扮演的角色进行替代性置换。从这种情形来说,舞台本身就是社会,社会也即舞台,角色即观众,观众即角色。这样的创作思路,从剧作结尾所有角色还原成普通观众“甲乙丙丁……”并对剧中人加以评论的设计可以得到体现。而人们在车站一等就是十年,这种用荒诞的手法来表现的象征性极强的行为,何尝不是一种隐喻,嘲弄了盲目、被动、保守,在无望的等待中白白耗费时间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剧作家以这样新奇独特的现代手法,打破了舞台和生活的界限,调动起观众的生活经验、思考和感受来参与“演出”,与角色一起创造出一个不可思议的艺术世界,从而揭示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