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经典及译文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经典及译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既济亨,小者亨也。利贞,刚柔正而位当也。初吉,柔得中也。终止则乱,其道穷也。
译文
既济,“亨通”,小事而能亨通。“利于守正”,(六爻)阳刚阴柔之位皆正当。“起初吉利”,(六二)阴柔居中,“终”(若)停止则必“乱”。(事至既济,六爻皆已当位)其道当穷尽。
注释
此释《既济》卦卦名及卦辞之义。小者亨也:阴为小,《既济》卦三阴爻得正皆在阳爻之上,以示阴气上升,故曰“小者亨也”。刚柔正而位当:《既济》六爻三阴三阳样交而得正,故曰刚柔正,初、三、五之阳爻居阳位,二、四、上之阴爻居阴位,故“位当”。初吉:最初吉利。柔得中:《既济》六二居内卦之中。“终”止则“乱”:是释卦辞“终乱”。既济有止之义,《杂卦》:“既济,定也。”定,即止。《既济》外卦为坎,坎为乱。
唐太宗论弓矢
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①,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②,弓虽动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③,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④,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导读:唐太宗治下的“贞观盛世”,其主要成因就是他能够“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治理天下是这样,读书上进不也如此吗?
注释 :①近以示弓工: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②脉理皆邪:木头的纹理都不正。脉理,指木纹。③务:事务。⑩数延见:经常召见。数(shu ),屡次。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 ) 2.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
3.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 ) 4.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
5.联少好弓矢( )( )
二、翻译
1.自谓无以加。
2.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三、唐太宗说:“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1.“识之犹未能尽”指的是什么?
2.从这段话评价唐太宗的为政。
【参考译文和答案】
92.唐太宗论弓矢
皇上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少时喜欢弓箭,得到好弓数十张,自认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了,近来把它们给造弓的工匠看,却说‘都不是良材’,我问那原因。工匠说:‘木心不直,则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弓虽然强劲,但射出的'箭不直。’我这才明白先前的分辨不精了。我凭弓箭平定天下,辨别它还不能详尽,何况天下的事务,能够都知道吗?”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多次召见,向他们询问民间的疾苦、朝政事务的得失。
一、1.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 2.从前 3.不正 4.事务 5.皇帝自称 箭
二、l.自认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了。2.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省值
班休息,经常召见,询问民间百姓的疾苦、国家政事的得失。三、1.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2.这段话说明唐太宗不但能正视自己的不足,而且善于触类旁通,从自己的不足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以此来改进自己的执政手段,这样他治天下可以说“虽不中,亦不远矣”。这也是形成唐代贞观之治的主要原因吧。
南宫生,吴人。伟躯干,博涉书传。少任侠,喜击剑走马,尤善弹,指飞鸟下之。家素厚藏,生用周养宾客,及与少年饮博游戏,尽丧其赀。逮壮,见天下大乱,思自树功业,乃谢酒徒去,学兵,得风后①握奇陈法。将北走中原,从豪杰计事,会道梗,周流无所合。遂溯大江,游金陵,入金华、会稽诸山,渡浙江,泛具区②而归。
家居以气节闻,衣冠慕之,争往迎候,门止车日数十辆。生亦善交,无贵贱,皆倾身与相接。有二军将恃武横甚,数殴辱士类,号虎冠。其一尝召生饮,或曰:“彼酗,不可近也。”生笑曰:“使酒人恶能勇?吾将柔之矣。”即命驾往,坐上座,为语古贤将事。其人竦听,居樽下拜,起为寿,至罢会,无失仪。其一尝遇生客次,顾生不下己,目慑生而起。他日见生独骑出,从健儿,带刀策马踵生后,若将肆暴者。生故缓辔当中道路,不少避。知生非懦懦,遂引去,不敢突冒呵避。明旦介客诣生谢,请结欢。
性抗直多辩,好箴切友过。有忤己,则面数之,无留怨。时藩府③数用师,生私策其隽蹶④多中。有言生于府,欲致生幕下,不能得,将中生法,生以智免。家虽以贫,然喜事故在,或馈酒肉,立召客与饮啖相乐。四方游士至吴者,生察其贤,必与周旋款曲,延誉上下。所知有丧疾不能葬疗者,以告生,辄令削牍疏所乏,为请诸公间营具之,终饮其德不言。故人皆多生,谓似楼君卿、原巨先而贤过之。
久之,稍厌事,阖门寡将迎。辟一室,庋历代法书周彝汉砚唐雷氏琴,日游其间以自娱。素工草隶,逼钟、王,患求者众,遂自秘,希复执笔。歆慕静退,时赋诗见志,怡然处约,若将终身。
赞曰:生之行凡三变,每变而益善。尚侠末矣!
(选自明代高启《高太史凫藻集》,有删节)
【注】①风后:传说是黄帝时的一个人物。②具区:太湖的古称。③藩府:指元朝末年张士诚占据苏州,称吴王。④隽蹶:胜败。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谢酒徒去,学兵 兵:兵法
B.数殴辱士类 数:屡次
C.带刀策马踵生后 踵:跟随
D.辄令削牍疏所乏 疏:疏通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宫生家中本来财物很多,但因为供养了大量的宾客,以致耗尽了家产。
B.南宫生在家乡一向以有气节出名,士大夫们都仰慕他,他也愿意结交他们。
C.对两位蛮横的武官,南宫生先是以理服人,再示强不惧,故意抗衡,逐个制服了他们。
D.南宫生精通草书和隶书,但苦于索求的人太多,就隐藏不露,很少再拿笔写字。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将北走中原,从豪杰计事,会道梗,周流无所合。(3分)
(2)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3分)
(3)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3分)
9.文末说“生之行凡三变”,请简要概括说明南宫生一生经历的三次变化。(4分)
答案:
6.D条陈、陈述
7.A(主因“与少年饮博游戏”)
8.(1)(南宫生)准备往北到中原去,追随豪杰们图谋大事业,正赶上道路不通,各处游走未遇到中意之人。(3分)(“从”“无所合”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自古以来,富贵却姓名埋没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越非同寻常的人才被后人称颂。(3分)(“胜”“非常”各1分,句意通顺1分)
(3)东家的狗朝着西面叫,客人越过厨房去赴宴,鸡在厅堂里栖息。庭中起初扎上篱笆,不久砌墙,一共变动了两次。(3分)(“鸡栖于厅”句式1分“再”1分,句意通顺1分)
9.①早年尚侠任性;②成年后谋建功立业,曾壮游;③居家初,尚气节,善交际,性抗直多辩,乐助人;后歆慕退隐,不求名利、安乐处世。(4分)(前两点一点1分,第三点2分)
【参考译文】南宫生,是吴地人。身材高大,读书很多。年轻时喜爱侠义的行为,爱好击剑和骑马,尤其擅长弹弓,对准飞鸟就能把它击落。家中向来积蓄丰厚,南宫生就因此供养宾客,并且喜欢和年轻人一起喝酒赌钱,耗尽家中资财。等到成年,见天下大乱,就想着自己也要建功立业,于是离开酒肉朋友们,去学习兵法,掌握了风后布阵打仗的方法。(南宫生)准备往北到中原去,追随豪杰们图谋大的事业,正赶上道路不通,各处游走未遇到中意之人。就沿长江上行,在南京一带游走,又到了金华、会稽等地的山中,渡过钱塘江,泛舟太湖后回到家中。
南宫生在家乡一向以有气节而出名,士大夫们都仰慕他,争着去邀请问候他,家门前停放(来宾)的车一天有几十辆。南宫生也喜欢与人结交,无论尊贵、低贱的人,(他)都俯身恭敬地跟(他们)交往。有两个武官仗着有武力,很蛮横,多次殴打侮辱读书人,人称他们是戴着帽子的老虎。其中一人曾请南宫生喝酒,有人说:“那家伙爱撒酒疯,不能跟他接近。”南宫生笑着说:“吃酒的人怎么会有能力呈勇?我将要让他屈服。”于是就驾车前往。南宫生坐在上座,给那个军将讲古代优秀将帅的故事。那个人非常恭敬地听着,又放下酒杯屈身下拜,起身后又给南宫生敬酒,直到宴会结束,也没有失礼之处。另外一个人曾经在别人家作客时遇到南宫生,看到南宫生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就怒目而视南宫生并离开了。某一天看见南宫生一个人骑着马出去,就带了一些打手,拿着刀策马跟在南宫生的.后面,好像就要动手打人。南宫生故意放慢缰绳在路中央走,一点也不躲避。那个人知道南宫生不是软弱的人,就带着人走了,不敢冲撞冒犯叫他避开道。第二天早上那个人还由朋友引见到南宫生那里赔礼,请求交好。
南宫生性格刚直,善于谈论,喜爱规劝朋友改过。朋友中有抵触自己的,就当面指出他的过错,一点也不记仇。当时藩府多次用兵打仗,南宫生私下推断藩府的胜败大多能猜中。有人到藩府说南宫生(如何推断军事胜败),(张士诚)想招致南宫生到藩府作幕客,没有办成,就设计让南宫生受到法律制裁,南宫生靠巧妙的主意没有受到危害。家里虽然因为受人陷害的事穷了,但喜爱跟人结交仍然那样,有时友人送来酒肉,他即刻召朋友一起吃喝共乐。(对于)四方云游到苏州(吴地)的士人,南宫生了解到那些有贤德的,一定和他们交往,款待他们,在各种场合宣扬他们的美名。相识的人家中死了人或生了病没有钱财以供安葬或治病的,告诉南宫生,他就让人用纸写清缺少什么,替他们向宾朋友人筹办,最后做了好事也不说。所以人们大多称赞他,说他像任侠好客的楼君卿、原巨先甚至超过了他们两人。
很长时间以后,渐渐地不愿意到外面活动了,就闭门谢客很少接待来人。清扫出一间屋子,收藏名书法家写的可以效法的字、周朝的铜器、汉代的笔砚和唐代的雷氏琴,天天在那里自娱自乐。他一向工于草书和隶书,近于钟繇、王羲之的造诣,但苦于索求的人太多,就隐藏不露,很少再拿笔写字。他羡慕安静退隐(的生活),常常做诗来表示自己的心意,怡然自得地过着恬淡的生活,像是要这样度过一生。
赞曰:南宫生一生的品行共历经三次变化,每次都变得更加完善。(相比之下,他起初)推崇侠义是最微不足道的。
爱莲说
周敦颐〔宋代〕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甚爱一作:盛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原文:
褚炫,字彦绪,河南阳翟人也。祖秀之,宋太常。父法显,鄱阳太守。兄炤,字彦宣,少秉高节,一目眇,官至国子博士,不拜。常非从兄渊身事二代闻渊拜司徒叹曰使渊作中书郎而死不当是一名士邪名德不昌遂令有期颐之寿。
炫少清简,为从舅王景文所知。从兄渊谓人曰:“从弟廉胜独立,乃十倍于我也。”宋义阳王昶为太常,板炫补五官,累迁太子舍人,正员郎。
从宋明帝射雉,至日中,无所得。帝甚猜羞,召问侍臣曰:“吾旦来如皋,遂空行,可笑。”座者莫答。炫独曰:“今节候虽适,而云雾尚凝,故斯翚之禽,骄心未警。但得神驾游豫,群情便为载欢。”帝意解,乃于雉场置酒。迁中书侍郎,司徒右长史。
升明初,炫以清尚,与刘俣、谢朏、江斅入殿侍文义,号为“四友”。迁黄门郎,太祖骠骑长史,迁侍中,复为长史。齐台建,复为侍中,领步兵校尉。以家贫,建元初,出补东阳太守,加秩中二千石。还,复为侍中,领步兵。凡三为侍中。出为竟陵王征北长史,加辅国将军,寻徙为冠军长史、江夏内史,将军如故。
永明元年,为吏部尚书。炫居身清立,非吊问不杂交游,论者以为美。及在选部,门庭萧索,宾客罕至。出行,左右捧黄纸帽箱,风吹纸剥殆尽。罢江夏还,得钱十七万,于石头并分与亲族,病无以市药。表自陈解,改授散骑常侍,领安成王师。国学建,以本官领博士,未拜,卒,无以殡敛。时年四十一。赠太常,谥曰贞子。(选自《南齐书·禇炫传》,有删改)
译文:
褚炫,字彦绪,河南阳翟人。他的祖父褚秀之,曾在宋朝任太常。他的父亲褚法显,曾任鄱阳太守。他的哥哥褚炤,字彦宣,年轻时就有高尚节操,一只眼睛失明,官至国子博士,没有接受任职命令。常常指责堂兄褚渊一身事奉二朝,听说褚渊拜受司徒之职,叹息说:“假使让褚渊在中书郎任上死去,不正是一名名士了吗!声名德行不能昌达,才使他能长命百岁啊。”
褚炫少年时就很清廉简约,被堂舅王景文赏识。他的堂兄褚渊对人说:“堂弟清廉超群,胜我十倍。”宋义阳王刘昶为太常,书板补授褚炫五官,累迁太子舍人,正员郎。
他曾跟从宋明帝打野鸡,到中午也没有收获。明帝怕别人笑话,感到羞惭,召问侍臣说:“我一早就出来打猎,还是空跑一趟,让人见笑。”在座的人都不知如何回答。只有褚炫说:“现在节令虽适宜打猎,只是云露凝聚,气候尚冷,因此这些五彩山鸡之类的飞禽,放纵的心性未曾感受危急。只要皇上能感到游乐的欢快,我们大家就会感到欢快。”明帝心情才好起来。于是在猎场摆酒设宴。后来褚炫迁任中书侍郎、司徒右长史。
升明初年,褚炫因为清廉高尚,和刘俣、谢朏、江斅入殿做皇帝的'文义侍从,号称“四友”。后迁任黄门郎,太祖骠骑长史,又调任侍中,复为长史。齐朝建立,复为侍中,领步兵校尉。因为家庭贫穷,建元初年,外出补任东阳太守,加官俸为二千石。返朝,复任侍中,领步兵校尉。他总共做了三回侍中。外出任竟陵王征北长史、加授辅国将军,不久调任冠军长史、江夏内史,将军职未变。
永明元年,褚炫任吏部尚书。褚炫为人处世洁身自好,除吊唁、问候,一般不和人交游相处,论及此事的人都说他这样做得好。后在选部任职,门庭萧索,极少有宾客光临。褚炫外出走动,左右侍从捧着装黄纸帽的箱子,有时风吹来把纸刮剥得干干净净。从江夏离任返朝时,得钱十七万,他在石头城就全分给亲族中人,到他得病时竟没钱买药。他上表陈述病情请求解职,改任散骑常侍,领安成王师。国子学初建时,褚炫以原本官职任博士,未来得及接受任职命令就去世了,死时竟没钱殡葬殓埋。时年四十一岁。追赠太常,谥号“贞子”。
原文:
上官正字常清,开封人。少举三传,后为鄜州摄官。雍熙中,召授殿前承旨,屡遣鞫狱,迁供奉官、閤门祗候、天雄监军。淳化中,转作坊副使、剑门都监。李顺之乱,分其党趋剑门,时疲兵数百人,正奋励士气以御之。会成都监军宿翰领兵投剑门,与正兵合,因迎击,大破贼数千众,斩馘殆尽。奏至,太宗嘉之,诏书奬饬,并赐袭衣、金带,超正为六宅使、剑州刺史、充剑门部署,翰自供奉官擢崇仪使、领昭州刺史。数月,正被疾,请寻医,至阙。疾愈,入对,上劳问久之,复遣还任所,赐以金丹、良药、衣带、白金千两、马三匹,授以方略,令招抚残孽,慰勉遣之。
初,川贼甚盛,朝议深以栈路为忧,正以孤军力战挫贼锋,自是阁道无壅,王师得以长驱而入。贼众三百馀,败归成都,顺怒其惊众,尽斩之,然自此沮气矣。后贼既诛,馀寇匿山谷,恃险结集,剽劫为患。王继恩百计召诱不至,正谕以朝廷恩信,皆相率出降。未几,加峯州团练使,与雷有终并为西川招安使,代王继恩。
正木彊好凌人,自谓平贼有劳,受人主知,无所顾忌。数面攻两川官吏之短而暴扬之,众积怨怒,多上章诉其不法者。太宗谓近臣曰:“人臣可任用者,朕常欲保全。正婞直而失于谦和,每谤书至,朕虽力与明辩,然众怒难犯,恐其不能自全。”乃赐手札戒谕曰:「言者,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不可不慎也。夫遇事辄发,悔不可及。傥自恃无瑕,而好面攻人之短,岂谓喜怒不形于色耶?当以和辑远民为念,斯尽善矣。」正上表谢。
真宗即位,改庄宅使。是秋,广武叛卒刘旴啸聚数千辈,逐都巡检使韩景祐,略汉蜀邛州、怀安永康军。正与钤辖马知节领兵趋新津,抵方井,击败之,斩旴,平其党。迁南作坊使,赐锦袍、金带。咸平初,召还,擢拜东上閤门使、勾当军头引见司,俄权户部使。二年,出知沧州,徙高阳关副都部署,真拜洺州团练使。车驾北巡,以为行营先锋钤辖。
寻知青州,未行,会王均叛蜀,命为峡路都钤辖,移知梓州。又历沧、瀛、镇、贝四州,高阳关部署。以足疾,求知磁州,手诏慰勉。会邢州地震,民居不安,徙正典之。移潞州。景德中,以河北新经兵革,慎择守臣,以正知贝州,迁洺州防御使,复知沧州,移同州。再表引年,授左龙武军大将军、平州防御使,分司西京。寻以本官致仕,赐全奉,仍以见缗给之。四年,卒,年七十五。子璨至内殿崇班。(《宋史》节选)
译文:
上官正,字常清,开封人。年青时考中三传科举,后来在鄜州临时任职。雍熙年间,被朝廷授予殿前承旨,后多次受差遣审理冤狱,升迁为供奉官、阁门衹侯、天雄监军。淳化年间,转任作坊副使、剑门都监。李顺作乱,分派党徒攻打剑门关,当时守候的士兵仅数百人,且疲惫不堪,上官正鼓舞士气抵御叛军的进攻。恰逢成都监军宿翰率领手下支援剑门,双方合兵,迎击叛军,叛军数千人被斩杀殆尽。奏折上,太宗大为赞许,下诏书予以褒扬,并赐给二人袭衣、金腰带,破格提拔上官正为六宅使、剑州刺史,担任剑门驻军首领,宿翰从奉官提升为崇仪使、兼任昭州刺史。几个月后,上官正染病,为寻找医生而来到京师。病好后,面见太宗皇上,太宗慰问时间很长,再次派遣他回到剑门任所,赐给金丹、金丹、良药、衣带、千两白金、三匹马,教授他治理的策略和办法,命令他寻找、安抚残疾人、孤儿,安慰勉励之后方派他赴任。
刚开始时,四川叛军非常强盛,朝廷议论非常为出蜀的栈道担忧。上官正孤军奋战,挫败叛军锋芒,从此剑阁通道没有阻滞,朝廷军队得以顺畅入川平叛。攻打剑阁的叛军三百多人,失败后退到成都,叛军大为震惊,李顺暴怒,将他们全部斩杀,然而正是从此之后叛军情绪开始低落。后李顺被诛杀,残余躲藏于山谷,依靠险要地形啸聚在一起,因抢夺、劫持成为地方之害。王继恩多次设计引诱而不归顺,上官正向他们宣扬朝廷的恩德和信誉,一起全部归降。不久,兼任峰州团练使,接替王继恩,和雷有终同时任西川招安使。
上官正质直刚强,喜欢以势压人。自认为平定叛乱有功,又为皇帝所信任,因而没有任何顾忌。正多次当面指责两川官吏的.短处且公开宣扬,众人怨气和愤怒集聚,很多人上奏折控诉其违法行径。太宗告诉亲近的臣子说:“大臣可以任用的,我常常要保全他们。上官正刚直但不够谦虚温和,每次控诉他的奏折上报,我都要尽力进行明白的辩解,然而众怒难犯,恐怕他将来不能全身而退。”于是亲自手写书信赐给正,告诫说:“语言,是君子的中心的机密所在,言语一出,荣耀与羞辱具来,不能不慎重之。如果看到任何事情都发表言论,后悔都来不及。”倘若认为自己没有任何缺点,而喜欢当面揭发他人的短处,难道这就是喜怒不形于色吗?应当以和众人团结和睦为惦记,这样才算尽善之人。”正上表表示感谢。
真宗皇帝即位,正改任庄宅使。当年秋天,广武叛军刘旴聚集数千人,驱逐都巡检使韩景祐,占领汉、蜀、邛三州,怀安、永康二军。上官正与钤辖马知节率军赶往新津,到达方井,击败叛军,斩刘旴,平定其属下。升迁南作坊使,赐锦袍、金腰带。咸平初年,召回朝廷,擢拜为东上阁门、勾当军头引见司,不久代理户部使。第二年,出任沧州刺史,改任高阳关副都部署,实授官职洺州团练使。真宗巡视北方,正为行营先锋钤辖。
不久任命管理青州,尚未上任,适逢王均在四川叛乱,上官正被任命为峡路都钤辖,调任管理梓州。后又历任又历沧、瀛、镇、贝四州刺史,高阳关部署。因为脚疾,请求任职磁州,真宗亲书诏书以示安慰勉励。恰逢邢州地震,百姓惶惶不安,迁正主持邢州事物。又迁任潞州刺史。景德年间,以河北地区刚刚经历战争,朝廷选择知州非常谨慎,上官正任贝州刺史,升职为洺州防御使,复转沧州刺史,又改任同州。两次上表要求养老,授予左龙武军大将军、平州防御使,分司西京洛阳。不久以分司正式退休,朝廷以任官之礼,赐给全部俸禄,仍旧以现钱给与。真宗四年,离世,终年75岁。其子璨,官至内殿崇班。
两小儿辩日
列子〔先秦〕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辩斗一作:辩日)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
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正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守株待兔
韩非子〔先秦〕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译文
宋国有个种地的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于是,他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
《蒹葭》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原文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shěn)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选自《晋书》)
译文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他安于贫困的现状,以坚守自己的信念为快乐。精神专一地沉迷于学业之中,不谋求家业。常常边乞讨食物边诵读《诗经》.虽然家中没有一斗粮食的储蓄,内心还是安适愉快。.他的妻子为这件事感到忧心,有时焚烧他的书而要求改嫁,王欢笑着对他的妻子说:“你没有听说过朱买臣的妻子吗?"当时听到这话的人大多嘲笑他。王欢却更加坚守他的志向,最终成为一位博学的人。
注释
1.乐道:以坚守自己的信念为乐趣。
2.耽学:专心研究学问。耽,沉迷。
3.营:谋求。
4.尝:曾经。
5.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
6.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样子。怡:愉快。
7.患:对......感到担忧。
8.或:有时。
9.卿:你。
10.哂:讥笑、取笑。
11.儒:博学的读书人。
12.乐陵:古县名,在今山东省境内。
13.朱买臣:西汉吴郡(今江苏吴县)人,家境贫苦而读书不懈。其妻嫌其贫穷落魄,离他改嫁。后朱买臣为会稽太守时曾归故乡,路上见前妻和后夫,接至官署住,给食一月。前妻不久惭而自缢。
14.闻:听说。
15.弥固:更坚固。
16.丐:乞求。
17.怡:安适愉快的样子。
18.弥:更。
19.遂:终于。
《陋室(1)铭(2)》
刘禹锡(3)
山不在(4)高,有仙则名(5)。水不在深,有龙则(6)灵(7)。斯(8)是陋室,惟吾德馨(9)。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10),往来无白丁(11)。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12)之劳形(1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后置句)
【释词】
(1)作者给自己的居室起的名字,意为简陋的屋子。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刘禹锡,字梦得,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被后人称做“诗豪”.又与柳宗元并称“刘柳”.晚年住在洛阳,与白居易唱和较多,时称“刘白”。
(4)在:在于。
(5)名:出名,有名。
(6)则:就是。
(7)灵:灵异,神奇,也有灵气的意思。
(8)斯:这。
(9)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10)鸿儒:博学的人。
(11)白丁:平民。这里指没什么学问的人。
(12)案牍:官府公文。
(13)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译文】
山的'名声不在于山的高低,只要有了仙人就有了名气。水的名声不在于水的深浅,只要有了龙的存在也就有了灵气。虽然我所居住的是一间简陋狭小的房屋,但我高尚的道德品格同样可以四处传播。苔藓爬上了台阶,呈现一片碧绿。小草映着门帘,室内满是青葱。平日里谈笑的都是的博学通达的大学者,来来往往的没有一个是没有文化不学无术的人。可以随心所欲地拨弄那位未经雕饰的琴,翻阅研读用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使耳朵的听觉杂乱,也没有众多的公文需要劳心伤神。这间简陋狭小的房屋既如同南阳的诸葛亮的草庐,又如同西蜀的杨雄故居一般。就像孔子说的:只要是道德品格高尚的君子居住之地,有什么理由说它是简陋的呢?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魏晋〕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因为他的住宅旁边种着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贫穷常常不能得到满足。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风雨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原文:
李仕鲁,字宗孔,濮人。少颖敏笃学,足不窥户外者三年。闻鄱阳朱公迁得宋朱熹之传,往从之游,尽受其学。太祖故知仕鲁名,洪武中,诏求能为朱氏学者,有司举仕鲁。入见,太祖喜曰:“吾求子久。何相见晚也?”除黄州同知,曰:“朕姑以民事试子,行召子矣。”期年,治行闻。十四年,命为大理寺卿。帝自践阼后,颇好释氏教,诏征东南戒德僧,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袈裟衣,召入禁中,赐坐与讲论。吴印、华克勤之属,皆拔擢至大官,时时寄以耳目,由是其徒横甚,谗毁大臣。举朝莫敢言,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汶辉疏言:“古帝王以来,未闻缙绅缁流①,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②,悉取德行文章之彦,则太平可立致矣。”帝不听。诸僧怙宠者,遂请为释氏创立职官。于是以先所置善世院为僧录司,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皆高其品秩。道教亦然。度僧尼道士至逾数万。仕鲁疏言:“陛下方创业,凡意指所向,即示子孙万世法程,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章数十上,亦不听。仕鲁性刚介,由儒术起,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见用,遽请于帝前曰:“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乞赐骸骨,归田里。”遂置笏于地。帝大怒,命武士搏之,立死阶下。(节选自《明史李仕鲁传》)
注:①缁流:佛教术语,僧着缁衣,故谓之缁流或缁徒。②膂[lǚ]:本义,脊梁骨
译文:
李仕鲁,字宗孔,濮地人。年少时聪颖灵敏,专心好学,三年不出大门一步。听说鄱阳朱公迁得到宋代朱熹的真传,前往跟随他学习,全部学到了他的学问。太祖原来就知道仕鲁的声名,洪武年间,皇帝下诏寻求通晓朱氏学说的人,有司推荐仕鲁。入朝受到皇帝的接见,太祖高兴地说:“我寻找你很长时间了,为何到现在才能见到你?”任命他为黄州同知,说:“我暂且拿民事来考考你,等你展现才能后再召见你。”一年后,治理的`政绩显著。十四年,任命他为大理寺卿。皇帝自登基后,很喜欢释氏教,下诏征寻东南戒德僧,多次在蒋山建法会,对应答问题符合皇帝心意的人就赐给他金袈裟衣,招入宫中,赐坐和他谈论佛教之事。吴印、华克勤这些人,都被提拔为大官,他们经常被皇帝当作耳目来监听时事,因此这批人十分蛮横,用谗言诋毁大臣。满朝官员无人敢说,只有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为此事和皇帝争辩。汶辉上疏说:“自古有帝王以来,没有听说官员和僧人共同任官成为同事,可以相互帮助的。现在功高德少的老臣都考虑辞去俸禄和爵位,而僧人竟更加用谗言诬陷。如刘基、徐达被猜疑,李善长、周德兴被*谤,和萧何、韩信相比,其危害疑忌相去能有多远呢?真心希望陛下任用辅佐帝王的亲信,全部选取德才兼备的俊才,那么国家太平立马就可以实现了。”帝不听从。那些依仗受到宠幸的僧人,就请求为佛门创立专职官员。于是把原先所设置的善世院改为僧录司,设置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职,都提高它们原先品级俸禄。对道教也是这样。估计僧尼道士超过几万人。仕鲁上疏说:“陛下正在创建千秋功业,凡是意图所指的方向,就应是指示给子孙万世的法规章程,为什么舍弃儒家圣人之学而崇尚异端呢?”奏章上了数十次,均不被皇帝采纳。仕鲁性格刚直耿介,是从学习儒术起家的,正要推崇发扬朱氏之学,把排除佛学作为自己的职责。等到上疏的建议不被采纳,就向皇帝请求说:“陛下沉溺佛教,怪不得我的话听不进去。我把笏板归还陛下,请求允许我告老还乡,回归故里。”于是把笏板放在地上。皇帝大怒,命令武士击打他,立即毙命于台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