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孔子周游列国

2024-08-16 21:07    中华上下五千年    来源:365文库
孔子名叫孔丘,鲁国人,父亲叔梁纥是个武官,但在鲁国没什么地位。孔子三岁丧父,从此和母亲相依为命,后来跟随母亲搬到曲阜住下来,以后便在那里长大成人。孔子年幼时就聪明好学,对礼节很感兴趣,经常模仿大人祭天祭祖的样子。少年时,他读书用功,精通六艺(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二十岁的时候,他的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又因为崇尚周礼,将西周初年制礼作乐的周公姬旦视为圣人,自己对古礼也特别熟悉,被当时的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这时的孔子想投身仕途,因此非常关注天下大事,对于如何治理国家也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但是,他只做过一些管理仓库和牧业的小吏。不过,他并没有因此灰心,不管官职多么卑微,都非常认真,因此成绩很突出。
 
虽然在仕途上不顺心,但因为博学多才,精通周礼,孔子到三十岁时,就已经小有名气。有些人还慕名而来,拜他为师。孔子索性就收起学生,办起学来。鲁国的大夫孟僖子临终时,曾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去向孔子学礼。后来,孟僖子的儿子把孔子推荐给鲁昭公。鲁昭公就派孔子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礼乐制度。
 
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并召见了孔子,就秦穆公称霸的问题与他讨论,由此孔子和齐景公相识。
 
鲁昭公二十五年,孔子已经三十五岁,鲁国发生内乱,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等权臣驱逐了鲁昭公。鲁昭公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来到齐国。孔子再次见到齐景公,并向他表述了自己政治主张。齐景公非常赏识,想重用他,并打算封田地给孔子,可是大夫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反对用他,齐景公听从了晏婴的建议。在齐国呆了两年,孔子受到排挤,齐国大夫想要加害与他。孔子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自己老了,不管用了。于是,孔子仓皇逃回鲁国。此时,鲁国的政权仍旧掌握在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的手里。他们都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因此被称为“三桓”,三桓又在一定程度上由一些家臣控制,因此实际上,鲁国的政权是掌握在三桓的一些家臣手里的,史称“陪臣执国政”。这是和孔子崇尚的“礼”格格不入的,因此,孔子回到鲁国后,虽然有过两次从政机会,但都主动放弃了,而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事业上,并且弟子越来越多。
 
鲁定公九年,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孔子任职一年,因为政绩突出,于第二年被升为司空,不久又从司空升为司寇(管司法的长官),鲁国大治。这时,吴国在伍子胥、孙武的辅助下,大败楚国,进一步威胁到中原一些大国,这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齐国。齐国自齐桓公称霸之后,国内内乱不断,一直很不安定,早就失掉了霸主的地位。齐景公继位后,任用贤能的晏婴当政,齐国这才逐渐安定,又强盛起来。齐国逐渐恢复实力后,打算收买邻国鲁国和中原诸侯,重整霸业。于是,齐景公写信给鲁定公,和他约定在齐鲁接壤的夹谷会盟。鲁定公决定让担任司寇孔子做“相礼”,也就是这次会盟的助手,和他一起去参加夹谷的会盟。孔子认为,齐国曾多次侵犯鲁国边境,建议这次会盟时鲁国准备兵马,以防万一。鲁定公采纳了孔子的意见,去夹谷赴约时,派两员大将率领一队人马一同前行。在夹谷会盟的过程中,鲁国在外交上掌握了主动权。这次会盟后,齐景公就把抢占鲁国的三处土地都还给了鲁国。
 
鲁定公十二年,孔子采取拆毁三桓所建逾制城堡的措施,史称“堕三都”,想以此来削弱“三桓”的势力,但此举招致了“三桓”对孔子的排斥和愤恨。
 
齐国方面自夹谷会盟后,认识到孔子的作用,因此非常担忧,认为孔子继续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于是,齐景公双管齐下,利用三桓与孔子之间的矛盾,进一步离间鲁国内部的关系,同时采取大夫黎鉏的建议,挑选了八十名歌女组成一班女乐给鲁定公送去。鲁定公欣然接受,从此和权臣们迷恋歌舞,整天吃喝玩乐,不理朝政。鲁定公知道孔子会进忠言相劝,就故意躲着他。后来,鲁国举行郊祭,按照惯例,结束后会把祭祀用的肉分给大夫们,但是鲁定公却没分给孔子。这说明,他们已经不想再用孔子了。自己的治国主张得不到实施,孔子非常失望,不得已率领众弟子离开鲁国,到别的国家去寻找出路。
 
这一年,孔子55岁,从此便开始了他十四年周游列国的生活。
 
孔子和众弟子先来到卫国,国君卫灵公非常尊重孔子,并按照鲁国的标准给孔子发俸禄,但却没让他担任官职,只是请他参与商讨政事。孔子就这样在卫国住了几个月,有人向卫灵公进谗言诬陷孔子,致使卫灵公起疑,派人监视孔子。孔子害怕无辜获罪,便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孔子经过匡城,因误会被围困了五天。逃离匡地,孔子来到蒲地,这时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孔子再次被围,不得已逃回了卫国。后来,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召见孔子,出车时,卫灵公和夫人南子乘同一辆车,而把孔子坐的车安排在宦官的车后,孔子觉得受到羞辱,于是离开卫国。
 
孔子一行辗转来到曹国,后又来到宋国,在宋国被司马桓魋加害,但得以逃脱,接着来到郑国。去郑国的途中,孔子与弟子走散,在东门旁发呆,他的弟子子贡问郑国的人,有没有看到孔子。郑国人回答说东门有个像丧家狗一样的老头在发呆。
 
孔子从郑国来到陈国,因晋楚争霸,危及陈国,孔子离开陈国,经过蒲地时,再次受阻。蒲人强迫孔子答应不去卫国,才会放了他。孔子便与蒲人盟誓,不过孔子很善于变通,这种盟誓是被强迫的,不算数,因此还是去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后,高兴地亲自到城外迎接孔子师徒。尽管如此,卫灵公最终还是没有任用孔子,孔子只好再次离开了卫国。
 
孔子离开卫国西行,晋国的中牟邑宰佛肸叛乱,想叫孔子去做官。孔子打算前去,但他的弟子子路极力反对,认为不该为叛臣做事,孔子很无奈,最终还是没有去。
 
孔子来到蔡国,在这里居住了三年,吴国讨伐陈国,楚国发兵救陈,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楚昭王便打发人请他。陈、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会危及他们的国家,于是派兵将他围困在半路上人烟稀少的地方。几天后,他们身边就没有粮食了。但是孔子仍坚持操守,弦歌教徒。断粮几天后,子贡找到楚人,楚昭王派兵迎请孔子,孔子师徒这才免于被饿死。
 
孔子在楚期间,楚昭王要封七百里的地方给孔子。但孔子曾说过“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道乎”,因此楚国令尹子西担心孔子会像周文王那样,以此为基础称王于天下,因此极力劝阻。楚昭王也对孔子有了防范之心,因此最终还是没有重用孔子。
 
孔子在63岁时从楚国返回卫国。当时,卫灵公已经去世,卫出公继位。孔子的很多弟子都在卫国为官,卫出公也想重用孔子。但孔子坚决主张“正名”,这样一来,卫出公必须把自己的王位让给自己的父亲。卫出公当然不愿意,因此还是没有任用孔子。
 
在鲁国,孔子的弟子为官时多次立功。季康子觉得孔子的弟子的确是人才,于是派人到卫国把冉有请了回去。冉有率兵与齐国作战,获胜而归,季康子便问冉有从哪里学的行军打仗,冉有说是和孔子学的。季康子为此下定决心,召回孔子。
 
孔子在卫国,卫国的孔文子曾向孔子讨教作战的方法,但孔子拒而不答。不久后,季康子就送来厚礼,要迎回孔子。于是,孔子就回到了鲁国。
 
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十几年,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地,期间历尽艰辛,屡次碰壁,还险些丧命,虽然如此,他仍坚持自己的理想,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孔子回到鲁国时,已经六十八岁,仍是被敬而不用。于是他把精力放到了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事业上。《诗经》、《尚书》、《春秋》等就是孔子晚年整理的。
 
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孔子病逝。他的学说由弟子继续发扬光大,从而形成了儒家学派,孔子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后世公认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上一篇:孙武练兵
下一篇:仲尼修订《春秋》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