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正式启航 万亿资金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5年4月24日,财政部正式启动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工作,首期20年期500亿元国债顺利完成招标,标志着我国财政政策在稳增长、促投资领域迈出关键一步。此次发行规模达1.3万亿元,较2024年增加3000亿元,资金精准投向“两重”建设(重大战略实施与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和“两新”政策(大规模设备更新与消费品以旧换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万亿资金精准滴灌,聚焦国家战略
根据财政部规划,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中,8000亿元用于支持“两重”项目,覆盖科技创新、城乡融合、粮食安全等关键领域。例如,在“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中,409个未开工项目将获得专项支持,单个项目最高支持金额达4亿元。此外,2800亿元将投向高标准农田建设,1000亿元用于城市更新与教育医疗基础设施,1500亿元助力节能降碳与“三北”工程,1000亿元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协同发展。
“两新”政策方面,5000亿元资金将撬动大规模设备更新与消费品以旧换新。首批810亿元已于1月初下达,带动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同比增长26%,家电一级能效产品销售额提升36%。这一政策不仅刺激了消费需求,更推动了产业升级,为绿色发展注入活力。
发行机制创新,市场化运作提升效率
此次发行延续“提前谋划、分批下达”模式,首期20年期国债采用单一价格招标方式,票面利率通过竞争性招标确定,每半年付息一次,2045年偿还本金。招标标位区间为招标日前1至5个工作日中国国债收益率曲线20年期国债收益率算术平均值上下浮动10%,确保利率市场化与合理性。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超长期国债的发行机制创新,既降低了财政融资成本,又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例如,2024年7000亿元“两重”项目已全部开工,完成投资超1.2万亿元,2025年项目清单已提前下达,力争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财政与货币协同发力,护航经济稳增长
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不仅是财政政策的“加力提效”,更是财政与货币政策协同配合的体现。央行可能通过降准、公开市场操作等工具释放流动性,对冲债市供给压力。例如,若未来流动性管理滞后,可能引发短期利率波动,但长期来看,财政政策的稳增长信号将提振市场信心。
从国际经验看,超长期国债的发行有助于匹配重大项目的长期资金需求,降低财政融资成本。例如,美国曾通过发行超长期国债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防开支,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此次发行,同样旨在通过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稳定经济增长预期。
风险与机遇并存,市场需理性应对
尽管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带来诸多利好,但市场也需警惕潜在风险。一方面,债市供给增加可能引发供需关系变化,影响债券价格和利率;另一方面,国际评级机构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关注,需通过优化债务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方式增强市场信心。
投资者可关注超长期国债的配置价值,同时警惕短期供给压力。地方政府需加快项目储备,确保资金高效使用。媒体与公众需持续关注政策落地成效,共同推动经济行稳致远。
结语:万亿资金启航,高质量发展再提速
此次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是我国财政政策工具箱中的又一“利器”。在“两重”建设与“两新”政策的双重驱动下,万亿资金将精准滴灌至科技创新、城乡融合、粮食安全等关键领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展望未来,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同配合,将是决定政策效果的关键。在财政政策的“加力提效”下,我国经济有望在稳增长、促投资、防风险中实现平衡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