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稀客”鹅蛋:为何鲜有人问津?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生活中的有趣现象,每次去菜市场,那摊位上的鸡蛋和鸭蛋总是满满当当的,随便一家店都能轻松买到,它们堪称家家户户餐桌上的常客。但鹅蛋就不一样了,简直像个稀客,很少在我们的视野里出现。即便偶尔瞅见,也就那么寥寥几个,还被摆在不起眼的小角落。这就奇怪了,同样都是蛋类,为啥鹅蛋的待遇差别这么大呢,在市场上不仅难买到,吃的人也少得可怜。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禽蛋总产量达3563万吨,其中鸡蛋占据了2839万吨,鸭蛋也占了大头,而鹅蛋的市场份额却微乎其微。这样悬殊的数据对比,更直观地展现出了鹅蛋在蛋类市场中的“小众”地位。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原因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详细分析分析。
在产量这一块,鹅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一)产蛋周期长
农村有句俗语叫“一天鸡,两天鸭,三天鹅”,短短几个字,就把它们产蛋频率的差异体现得淋漓尽致。母鸡那产蛋能力,堪称“劳模”,只要营养跟得上,环境合适,一年365天,几乎天天都能给你下蛋。鸭子虽然比鸡稍逊一筹,但也基本能保证两天一枚蛋的节奏。可鹅呢,就像是个慢性子,下一枚蛋,往往得等上两三天。换算成年产蛋量,一只普通的母鸡一年能产250-300枚蛋,鸭子也能有180-250枚左右,而鹅呢,就算是状态好的,一年也就产30-50枚,这差距,简直一目了然。就拿我老家邻居养的家禽来说,他家养了10只鸡、8只鸭和5只鹅。每天早上,鸡窝里总能收获8-10枚鸡蛋,鸭舍那边也能捡到6-8枚鸭蛋,可去鹅圈瞧,可能两三天才有3-4枚鹅蛋,产量的悬殊,让鹅蛋从源头上就难以像鸡蛋、鸭蛋那样大量供应市场。
(二)生长周期久
鹅从破壳而出的小鹅苗,到长成能下蛋的成年鹅,这中间需要经历漫长的等待,一般来说,小鹅要养5-7个月才开始产蛋。像常见的四川白鹅,母鹅开产日龄为200-240天左右,而清远鹅的开产日龄也在140天左右。相比之下,鸡和鸭的生长周期就短多了。蛋鸡从孵化到开始产蛋大概5-6个月,蛋鸭也只需6个月左右就能开启产蛋生涯。生长周期长意味着养殖户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成本来饲养,资金回笼慢,这就使得很多养殖户更倾向于养殖生长周期短、收益快的鸡和鸭,从而导致鹅的养殖规模受限,鹅蛋产量自然也就上不去了。
(三)季节性产蛋明显
鹅产蛋还有个特点,那就是季节性特别明显,它们产蛋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当春季来临,气温回升,万物复苏,鹅也迎来了产蛋的高峰期,此时的它们产蛋量相对较多。到了秋季,气候凉爽,鹅也会再次进入一个产蛋小高峰。但一到夏天,天气炎热,鹅的食欲下降,产蛋量就会大幅减少;而冬天,天气寒冷,鹅为了保存体力,产蛋更是寥寥无几。在我老家,一到冬天,养鹅的人家基本就收不到鹅蛋了,只有等到春天,才能再次盼到那珍贵的鹅蛋。这就导致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市场上的鹅蛋供应都处于短缺状态,难以成为像鸡蛋、鸭蛋那样一年四季都能稳定供应的日常消费蛋类。
(一)养殖成本高
养鹅的成本可不低,从场地到饲料,每一项都得精打细算。鹅天生就爱水,对养殖环境有着独特的要求,它们需要宽阔的水域来嬉戏、觅食和求偶交配,每天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水中度过。这就意味着养殖户得找一个靠近水源的地方建养殖场,像河流、池塘边就比较合适,要是没有天然水域,还得自己挖池塘,这场地租赁和建设成本一下子就上去了。而且鹅的活动空间也不能小,每只鹅至少得有2-3平方米的活动场地,要是养个几百只鹅,那场地得多大,租金自然也少不了。
除了场地,饲料也是一大笔开支。鹅食量大,还对草料有特别的偏好,天然的青草、苜蓿、黑麦草等都是它们的最爱。一只成年鹅一天就能吃掉0.6公斤左右的饲料,要是大规模养殖,这饲料钱可不少。在鹅的生长过程中,不同阶段还得搭配不同的饲料,幼鹅期需要高蛋白的精饲料来促进生长,育成期又得增加粗饲料的比例,这饲料的采购和调配都得花不少心思和成本。
养殖鹅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成本,养殖户不仅要每天定时投喂饲料、清理鹅舍,保证鹅的生活环境干净卫生,还要时刻关注它们的健康状况,做好疫病防控工作。尤其是在幼鹅阶段,小鹅们抵抗力弱,需要更精心的照料,养殖户常常得日夜守着,就怕出点什么问题。
(二)运输与存储成本高
好不容易把鹅蛋生产出来了,运输和存储又成了难题。鹅蛋个头大,一般一个鹅蛋的重量在200-250克左右,差不多是鸡蛋的3倍,这就导致在运输过程中,同样的空间能装下的鹅蛋数量比鸡蛋少很多,运输效率低,成本自然就高了。
而且鹅蛋的蛋壳虽然看起来厚实,有0.6毫米左右,但实际上却很脆弱。在运输途中,稍微有点颠簸震动,就容易造成蛋黄震散,甚至蛋壳破裂。目前市面上又缺乏专门为鹅蛋设计的保鲜包装和冷链设备,很多商家只能用鸡蛋的物流方案来运输鹅蛋,这无疑增加了运输的风险和损耗。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普通运输中,鹅蛋的破损率高达25%,而鸡蛋的破损率则小于5%,这多出来的破损成本,最终都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在存储方面,鹅蛋也很“娇贵”。鹅蛋的蛋壳气孔粗大,存放时水分流失更快,导致它的保存时间比鸡蛋短很多。常温下,鹅蛋的保质期只有15天左右,而鸡蛋则能保存30天。为了延长保质期,商家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用于冷藏存储,这又进一步增加了运营成本。对于商家来说,储存和运输鹅蛋的风险大、成本高,利润空间被压缩,自然就不太愿意大量进货销售,这也使得鹅蛋在市场上的供应更加有限,价格居高不下,消费者面对高价的鹅蛋,往往也就望而却步了。
除了产量和成本的原因,鹅蛋自身在食用体验上的一些缺点,也让很多人对它敬而远之。
(一)个头过大不便利
鹅蛋的个头,在蛋类家族里堪称“巨无霸”。一般来说,一个普通鸡蛋的重量大概在50-60克左右,而一个鹅蛋呢,轻轻松松就能达到200-250克,差不多是鸡蛋的3-4倍大。这巨大的个头,在实际食用中可带来了不少麻烦。对于独居人士或者小家庭来说,一顿饭根本吃不完一个鹅蛋。吃半个吧,剩下的半个保存起来不方便,放在冰箱里容易串味,而且再次拿出来烹饪时,口感也会大打折扣;吃整个呢,又实在太多,容易造成食物浪费。就拿我自己来说,我一个人住,平时早餐就喜欢吃个鸡蛋,简单又营养。有一次心血来潮买了个鹅蛋,本想着当早餐,结果煮好后发现,那蛋黄大得像个乒乓球,吃了几口就觉得很腻,剩下的只能扔掉,实在是可惜。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里,人们追求的是便捷、高效的饮食方式,鹅蛋这种个头过大、食用不便的特点,显然不太符合大家的需求。
(二)浓重的腥味
鹅是杂食性水禽,它们喜欢在池塘、河流等水域活动,日常饮食除了谷物饲料外,还大量食用水草、小鱼小虾等水生生物。这些食物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腥味,鹅在消化吸收的过程中,这些腥味物质会进入血液,进而影响到鹅蛋的味道。很多人第一次吃鹅蛋时,都会被它那浓重的腥味“劝退”。这种腥味比鸭蛋还要重,就算经过烹饪,也很难完全去除干净。我有个朋友,平时很喜欢尝试各种美食,有一次在农家乐吃饭,看到菜单上有鹅蛋炒韭菜,就点了一份。结果菜一端上来,那股腥味就扑鼻而来,他尝了一口就吃不下去了,最后这道菜基本没怎么动。对于那些对食物味道比较敏感的人来说,鹅蛋的这种腥味实在是难以接受,这也成了他们拒绝食用鹅蛋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口感欠佳
鹅蛋的口感,也不太能满足大众的味蕾需求。鹅蛋中的蛋白质结构相对紧实,蛋黄颗粒感明显,在烹饪过程中,如果火候掌握不好,很容易变得粗糙干涩,难以下咽。就拿煎鹅蛋来说,稍微煎过头一点,蛋白就会变得硬邦邦的,蛋黄也会失去原本的嫩滑口感,吃起来就像在嚼蜡。相比之下,鸡蛋和鸭蛋的口感就细腻得多,鸡蛋无论是水煮、煎炒还是做成蛋羹,都能保持嫩滑的口感;鸭蛋腌制后做成咸鸭蛋,蛋黄流油,蛋白咸香可口,深受大家喜爱。有一次家庭聚会,我妈妈用鹅蛋做了一道蛋炒饭,本想着给大家换换口味,结果大家都觉得口感不如用鸡蛋做的好吃,最后剩了不少。正是因为鹅蛋在口感上存在这样的劣势,所以在众多蛋类中,它很难脱颖而出,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宠儿。
在市场认知这一方面,鹅蛋也处于明显的劣势。我们从小就被灌输鸡蛋的营养价值,知道它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以及多种微量元素,是补充营养的优质选择,像“每天一个蛋,身体好一半”这样的俗语更是深入人心。鸡蛋的烹饪方式也是五花八门,煮鸡蛋、煎鸡蛋、炒鸡蛋、鸡蛋羹,各种做法信手拈来,在我们的饮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鸭蛋呢,虽然没有鸡蛋那么普及,但它腌制后制成的咸鸭蛋,蛋黄流油、蛋白咸香,也是大家餐桌上的常客,在端午等传统节日,咸鸭蛋更是必不可少的美食。
可鹅蛋呢,就像是个被遗忘的角落。很多人对鹅蛋的营养价值一知半解,甚至连它有什么功效都不太清楚。在宣传推广上,鸡蛋和鸭蛋铺天盖地的广告,让它们的形象深入人心,而鹅蛋却很少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相关的宣传资料和广告少之又少。就拿我身边的朋友来说,大部分人都知道鸡蛋和鸭蛋的好处,但当问起鹅蛋时,很多人都一脸茫然,只知道它个头大,其他的就一概不知了。因为缺乏了解,大家对鹅蛋的购买和食用意愿自然就很低,在市场上也就难以形成广泛的消费群体。这也导致了鹅蛋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接受度远远低于鸡蛋和鸭蛋,进一步限制了它的市场份额。
尽管鹅蛋目前在市场上处于小众地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它也有着“逆袭”的可能。
在如今这个健康消费市场蓬勃发展的时代,人们越来越注重食品的营养价值,对健康、营养的食品需求日益增长。而鹅蛋,恰恰是一个被低估的“营养宝库”。每百克鹅蛋含卵磷脂达950毫克,是鸡蛋的3.2倍,对大脑和神经组织的发育有着重要作用,特别适合孕妇、儿童和老年人食用;其维生素B12含量更是高出鸡蛋6倍,能为素食人群补充重要的营养元素。只要加大对鹅蛋营养价值的科普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对鹅蛋的认知,让大家了解到鹅蛋独特的营养优势,就有可能吸引更多注重健康的消费者选择鹅蛋。
从产业升级的角度来看,通过技术创新和科学养殖,有望解决鹅蛋产量低、成本高的问题。育种企业可以加大科研投入,培育高产蛋鹅品种,提高鹅蛋的产量。比如,中国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正在研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年产蛋量更高、生长周期更短的优良蛋鹅品种,一旦成功,将大大提高鹅蛋的市场供应量。在养殖过程中,采用现代化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合理控制饲养密度,科学配置饲料,不仅能降低养殖成本,还能提高鹅蛋的品质。像一些养殖基地通过“种养结合”的生态模式,让鹅在自然环境中觅食,既减少了饲料成本,又提升了鹅蛋的品质,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在加工环节,食品加工企业可以积极研发创新,推出更多鹅蛋深加工产品,拓展鹅蛋的消费场景。除了传统的腌制鹅蛋,还可以开发即食鹅蛋、鹅蛋零食、鹅蛋保健品等。苏州某食品企业研发的低温慢煮鹅蛋产品,以其独特的口感和便捷的食用方式,成功打入高端健康食品市场。国内也有新锐品牌推出鹅蛋沙拉轻食套餐,受到健身人群的喜爱,复购率达到45%。这些创新产品的出现,为鹅蛋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更多人有机会品尝到鹅蛋的美味,也为鹅蛋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销售渠道的拓展也至关重要。随着电商平台的兴起,线上销售为鹅蛋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养殖企业和商家可以积极开拓电商渠道,通过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等方式,将鹅蛋直接销售给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成本,提高销售效率。一些养殖基地通过“鹅蛋认购+云养殖”模式,让消费者提前认购鹅蛋,参与到养殖过程中,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的参与感和趣味性,还实现了溢价率超200%的市场突破。同时,加强与超市、酒店、餐厅等线下渠道的合作,提高鹅蛋在零售终端和餐饮市场的铺货率,让消费者更容易购买到鹅蛋。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鹅蛋有可能突破小众市场的局限,走向更多人的餐桌。
综上所述,鹅蛋之所以很少有人吃,是产量、成本、食用体验、市场认知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产量上,产蛋周期长、生长周期久以及季节性产蛋明显,让它在市场上的供应本就有限;成本方面,无论是养殖成本,还是运输与存储成本,都居高不下,导致价格昂贵,消费者难以接受;食用体验上,个头过大、浓重的腥味和欠佳的口感,也让很多人对它“敬而远之”;再加上市场认知度低,缺乏宣传推广,大家对它了解甚少。
不过,我们也不能忽视鹅蛋独特的营养价值和潜在的市场潜力。随着健康消费观念的普及和食品产业的不断创新发展,相信未来鹅蛋会在市场上拥有更多的“戏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喜爱。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鹅蛋也能像鸡蛋、鸭蛋一样,成为我们餐桌上的常见美食。大家不妨也去尝试一下鹅蛋,说不定会发现它独特的美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