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篇幅不长,诗中的意象呈现跳跃式组合。与散文有所不同,一首诗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古代诗论就有“起、承、转、合”的说法,意味着诗歌的结构层次有规律可循。
诗的开头如何
关系到全诗的布局。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起句大致有如下几种样式:①以自然景物起句。如刘禹锡的《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起句用“红花”“春水”引出,来比拟下联中的“郎意”和“侬愁”,整首诗浑然一体。②开门见山,揭示主题或全篇主要内容。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起句概括写出数十年客居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下联儿童的淡淡一问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诗歌好的结尾
在古典诗歌中相当普遍。以周邦彦的词《风流子》“新绿小池塘”为例,写诗人想望的人见不到,所以羡慕燕子能飞到那人住处去。他在想象那人也在等他。结尾说:“天便教人,霎时厮见妨!”这是情语,从中反映出诗人的迫切心情,也透露出无法相见的苦闷,话也比较直率。结尾的方式有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等。
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如王勃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喻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诗人叙事时只写淫乐不写败亡,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古诗的结构技巧还有意象组合、首尾照应等。
意象组合(蒙太奇式的画面组合)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指由镜头组接而成的生活片断和场景。场景随着剧情发展而时时在变化,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此首词出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并列的名词,它们被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景象,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首尾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例句:“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