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蠢症”大爆发:是智商的傲慢,还是时代的“流行病”?
曾几何时,“厌蠢症”不过是网络世界里一个轻松诙谐的调侃梗。就拿2023年初爆火的“打工仔小张”系列视频来说,她细致入微地科普“如何坐高铁”“如何一个人去医院看病”等基础生活常识,视频评论区里,“这还用教?我厌蠢症要犯了”这类留言屡见不鲜,彼时大家多是带着一种轻松戏谑的心态,半开玩笑地表达对他人“缺乏常识”的惊讶,更多是一种自我解嘲或者对生活小状况的幽默吐槽,并未夹杂太多真实的负面情绪。
但不知从何时起,“厌蠢症”不再是简单的玩笑话,逐渐演变成一股来势汹汹的群体情绪,肆意蔓延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在现实生活中,办公室里,同事不小心把重要文件格式弄错,耗费了大家额外的时间去修正,你心中是不是瞬间涌起一股无名火,忍不住在心里嘀咕“怎么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真蠢”;又或者在公共场所,前面的人因为不熟悉自助设备的操作流程,导致队伍行进缓慢,你是否也会眉头紧皱,满脸不耐烦,甚至小声抱怨“怎么这么笨”。这些日常场景里的厌烦情绪,就是“厌蠢症”从网络走进现实、从调侃走向真实情绪宣泄的生动体现。
从最初把“厌蠢症”当作有趣的网络流行语,到如今真的对他人的“蠢行”感到愤怒、难以忍受,这种转变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复杂的社会心理和时代因素呢?
(一)自我认知的膨胀
在“厌蠢症”情绪背后,智商优越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而自我认知的膨胀则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有些人在生活中取得了一定成绩,或者自认为在某些方面有着过人之处,便开始过度高估自己的智商。比如,在学校里成绩优异的学生,在进入职场后,面对一些职场新人在业务上的生疏,就容易产生一种“我当年可比他们强多了,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太笨了”的想法。这种自我认知的膨胀,让他们在对比他人的失误时,内心的优越感被无限放大。
这种膨胀的自我认知还体现在对他人意见的轻视上。他们坚信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最优解,当别人提出不同看法时,第一反应不是思考对方观点的合理性,而是本能地反驳,觉得对方的想法幼稚、愚蠢。在一些工作讨论会议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有人提出一个新的方案,明明还在初步探讨阶段,就会有“厌蠢症”倾向的人跳出来,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指出方案中的各种“漏洞”,全然不顾这可能只是一个创意的雏形,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知识诅咒下的傲慢
“知识诅咒”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当一个人掌握了某种知识后,就很难想象不知道这种知识的人的思维方式和处境。在“厌蠢症”的语境下,“知识诅咒”是导致智商优越感爆棚、产生傲慢心态的重要原因。
以职场中的老员工带新员工为例,老员工经过多年的工作积累,对业务流程和工作技巧已经烂熟于心,在他们看来,一些基本的操作和规则是理所当然、不言而喻的。但新员工刚刚接触这份工作,需要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老员工在指导新员工时,如果陷入“知识诅咒”,就会难以理解新员工为什么连这些“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从而产生厌烦情绪,表现出傲慢的态度,觉得新员工智商不够,学东西太慢。再比如,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习惯了快速更迭的技术和信息,当和传统行业的人交流时,对于对方不了解一些互联网术语、新的线上办公方式等,就容易流露出不屑,这其实就是“知识诅咒”让他们忘记了自己也曾有过对这些知识一无所知的阶段。
(一)快节奏与高压力的社会环境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快得如同上了发条,每天都像是在和时间赛跑。清晨,在拥挤的早高峰中,人们争分夺秒地赶着去上班,生怕迟到一分钟;工作时,堆积如山的任务和紧迫的截止日期,像沉重的枷锁,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下班后,还有各种生活琐事需要处理,买菜、做饭、辅导孩子功课……长期处于这样的快节奏和高压力之下,人们的神经始终处于紧绷状态,内心的焦虑和烦躁不断积累。
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变得异常急躁,对于周围人的错误和失误,往往缺乏耐心去理解和包容。比如,在工作中,团队合作时,如果有人因为不熟悉业务流程,导致项目进度延迟,其他成员很容易就会将自己积累的压力和负面情绪,一股脑儿地发泄到这个人身上,指责他“拖后腿”“太笨”,全然不顾对方可能只是需要一些时间来学习和适应。又比如,在家庭生活里,父母辅导孩子作业时,面对孩子反复出错的简单题目,常常会失去耐心,大发雷霆,觉得孩子“怎么这么蠢,教了这么多次都不会”,却忽略了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接受程度是有限的。这种快节奏与高压力的社会环境,就像一个催化剂,让“厌蠢症”这颗情绪的种子,在人们的心中迅速生根发芽。
(二)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
社交媒体的兴起,彻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速度,也在“厌蠢症”从调侃演变为群体情绪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关键作用。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信息就像汹涌的潮水,以极快的速度传播着。一条看似平常的内容,可能在短时间内就会被转发、评论成千上万次,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同时,社交媒体上的观点往往呈现出极化的趋势。人们更容易看到与自己观点相同的内容,并且在与志同道合的人互动中,不断强化自己的看法。当一些“厌蠢”的言论出现在社交媒体上时,很容易引发那些同样处于高压力状态、内心烦躁的人的共鸣。比如,某个知名博主发布了一段吐槽身边人“愚蠢行为”的视频,视频中犀利的言辞和夸张的表演,瞬间点燃了网友们心中的情绪,大家纷纷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自己类似的经历,表达对“蠢人”的不满和厌烦。这种情绪在不断的互动和传播中,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逐渐从个人的情绪宣泄,演变成一种被大众接受的流行态度,让“厌蠢症”在社交媒体的助推下,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群体情绪,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
(一)并非绝对的“蠢”
在探讨“厌蠢症”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蠢”的定义并非绝对,而是具有很强的相对性。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给他人贴上“蠢”的标签,但仔细想想,很多时候我们眼中的“蠢”,其实只是他人在特定情境下,由于不熟悉相关事务或缺乏经验而表现出的行为。
就拿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来说,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山区,他们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当他们来到大城市,面对复杂的交通规则和现代化的生活设施,可能会显得手足无措,比如不知道如何使用自动取款机,不了解地铁的乘车流程。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真的“蠢”,只是他们成长的环境没有提供接触这些事物的机会,一旦给予他们学习的时间和条件,他们同样能够熟练掌握。再比如,一个从未接触过电脑的老年人,在面对年轻人熟练地操作电脑办公、娱乐时,可能会因为不理解而显得笨拙,甚至被年轻人认为“蠢”,但这只是因为老年人错过了电脑普及的黄金学习期,不能以偏概全地否定他们在其他方面的智慧和经验。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依据一时的表现,就轻易地给他人扣上“蠢”的帽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盲区和成长节奏。
(二)时代共性与个体差异
“厌蠢症”在当今时代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快节奏的生活、社交媒体的影响等因素,使得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对他人“愚蠢行为”的厌烦情绪,这是时代共性的体现。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个体之间的差异,每个人产生“厌蠢症”的具体原因和表现形式都不尽相同。
从性格角度来看,性格急躁的人更容易在面对他人的错误时失去耐心,迅速产生“厌蠢”情绪。比如在团队合作中,急性子的成员看到队友做事慢、效率低,就会忍不住抱怨和指责;而性格温和、有耐心的人,则可能更愿意给予他人帮助和指导,较少出现“厌蠢”的情况。从成长经历来说,那些从小在竞争激烈、要求严格的环境中长大的人,可能对自己和他人的标准都很高,一旦他人达不到自己的预期,就容易产生“厌蠢症”。例如,一些学霸型的职场人,习惯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优秀表现,进入职场后,对于新同事在业务上的不熟练和犯错,就很难容忍。所以,在分析“厌蠢症”时,我们既要看到时代背景的影响,也要充分考虑到个体之间的差异,这样才能更全面、准确地理解这一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
“厌蠢症”作为一种从调侃演变而来的群体情绪,无论是源于智商优越感,还是被时代催生的“通病”,都对我们的人际交往和社会氛围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它像一堵无形的墙,横亘在人与人之间,阻碍着有效的沟通与和谐关系的建立。
要摆脱“厌蠢症”的困扰,我们首先要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盲区和犯错的时候,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没有人是全知全能、永远正确的,当我们用严苛的标准去衡量他人,轻易地给他人贴上“蠢”的标签时,不妨先换位思考。想一想如果自己处于对方的情境中,是否就能做得更好。比如在辅导孩子功课,对孩子的错误大发雷霆之前,回忆一下自己小时候学习同样知识时的懵懂与吃力;在指责同事工作失误时,考虑一下自己初入职场时的青涩与笨拙。通过这样的换位思考,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他人的处境,从而以宽容和耐心对待他人的错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行动来减少“厌蠢症”的影响。当看到他人在某些方面表现不佳时,尝试给予帮助和指导,而不是急于批评和指责。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耐心的讲解,都可能成为他人进步的动力,也能让我们收获一份温暖的情谊。同时,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在压力大、情绪烦躁的时候,更要提醒自己保持冷静,避免让负面情绪肆意蔓延,将“厌蠢”的矛头指向无辜的人。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努力摆脱“厌蠢症”的束缚,用理解和包容去拥抱身边的每一个人,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和谐、温暖、充满爱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