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23课《愚公移山》 导学案.doc

249阅读 | 11收藏 | 5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23课《愚公移山》 导学案.doc第1页
23课《愚公移山》 导学案.doc第2页
23课《愚公移山》 导学案.doc第3页
23课《愚公移山》 导学案.doc第4页
23课《愚公移山》 导学案.doc第5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5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吻迹吻痕 上传于:2024-07-08
羊流镇初级中学“学案导学,当堂达标”导学案 学科: 九年级语文 课题 23、《愚公移山》 课型 新授 所用课时 1课时 目标 导航 1.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 3.学习愚公身上的精神 方法 点拨 一、 预习 检测: 初读 感知 合作 探究 ; 一、自主预习案 1、《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如: 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 ______ 2、列子名_ _ , __ __ 人, ___ _ 代表人物之一. 3..寓言就是_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 _ 的一种文学样式。其主要特点是_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含义深刻,寓于哲理 4.读准字音 仞( )惩( )塞( )迂( ) 荷( ) 箕畚( )龀( )匮( )亡( )厝( ) 5、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杂然相许 ( ) 惩山北之塞 ( ) 且焉置土石( ) 何苦而不平( ) 寒暑易节(  ) 河阳之北(  ) 而山不加增( )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固不可彻( ) 虽我之死(    )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 6、通假字: 7、一词多义: 方七百里 ( ) 年且九十( ) 方其远出海门( ) 且焉置土石( ) 汝心之固( ) 河曲智叟亡以应( ) 吾义固不杀人( ) 今亡亦死 ( ) 曾不若孀妻弱子( ) 惧其不已也( ) 曾益其所不能 ( ) 其如土石何( ) 8、非常规的句式: a.甚矣,汝之不惠。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d告之于帝 二、初读感知1、疏通文意2、复述故事情节 三、品读课文 (一)疏通文章第一段文意 1、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这一段内容。 方 阳 2、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为下面写“移山”作铺垫。 (二)疏通文章第二段文意 1、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这一段内容。 且 面 惩 迂 谋 毕 险 指 阴 杂然 许 献疑 以 曾 损 如。。。。。。何 焉 杂 诸 荷 叩 垦壤 箕畚 龀 2、问题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什么?愚公移山的方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交流点拨】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愚公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方法是“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问题2: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交流点拨】得到了家人和邻里的赞同,从“杂然相许”中可以看出 问题3:写一个孀妻遗男的参与移山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有两个作用:一是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开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二是以此之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 (三)疏通文章第三段文意 1、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这一段内容。 止之 甚矣,汝之不惠 以 残年 毛 其 彻 虽 何苦 亡 2、问题1:智叟的观点是什么?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交流点拨】智叟的观点是“甚矣,汝之不惠”;他的根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问题2:愚公的观点是什么?他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交流点拨】愚公的观点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他的根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问题3: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交流点拨】智叟立足于现在,愚公放眼于长远;智叟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愚公是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问题4: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抓重点词“笑”“疑”) 【交流点拨】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关心,讲真话,提问题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语气较轻,“曾不能损魁 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臾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 “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 这两个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的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驳,从而自然过渡到神话结尾。 (四)疏通文章第四段文意 1、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这一段内容。 之 之. 惧 已 之 于 感 厝 2、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就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这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方式,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五)1、分析人物形象。 愚公: 【交流点拨】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有远见卓识的令人尊敬的智者。 智叟:”,自以为“智”,实则是“愚”,他没有克服困难的智慧,目光短浅, 2、《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会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这篇寓言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了克服一切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3、体会文章的手法。 对比:指愚公、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愚公用发展的眼光挖山不止,解决实际问题是智,智叟用静止的眼光,阻止愚公挖山,实则是愚。这样就有很强的讽刺效果。 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俱”,天帝的“感”,对愚公形象的完善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当堂检测:一、一词多义 1、焉: 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2、之: 出入之迂也: 冀州之南: 汝之不惠: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