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 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导言】
面对家门前的高山,一位年近九十的老翁居然决意与全家人一起搬山。正如歌手江涛所唱的那样,“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让我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译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并掌握重要的词句。
课前尝试:读读课文、资料助读、查查写写、评改订正
【读读课文】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我把课文读了( )遍,读通读顺了课文。
【资料助读】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源泉于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一百三十四则,题材较广泛,有些颇具教育意义。
【查查写写】
1.给加点字注音,然后读一读,写一写(两遍)。
万仞( ) 山北之塞( ) 出入之迂( ) 吾与汝( ) 荷担者( )
箕畚( )( ) 孀妻( ) 始龀( ) 智叟( ) 穷匮( )
亡以应( ) 一厝( ) 朔东( ) 雍南( )
2.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方七百里( ) 高万仞( ) 河阳( )年且九十( )
山北之塞( ) 出入之迂( ) 指通豫南( ) 毕力平险( )
杂然相许( )( ) 曾不能损( ) 且焉置土石( )( )
荷担者( ) 孀妻( ) 遗男( ) 始龀( ) 寒暑易节( ) 虽我之死( ) 穷匮( ) 感其诚( ) 负二山( )
3.“愚公移山”现已成为流传甚广的成语,其含义是
【评改订正】
自己检查、批改。(或同桌互相检查、批改)
课内对话:读读课文、议议说说、理理写写
【读读课文】
1.听读:听老师范读课文。
2.自读:放声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断句。
3.演读:读出文言味,请其他同学评议。
【议议说说】
我结合课文注解,基本上读通了课文,了解了文意。但是还有几个文言字词难以理解,我把它们摘录出来,请求大家的帮助。
【理理写写】
1.这篇文章中有很多特殊的文言语法现象,我来将它们一一理清:
(1)通假字: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 ),意为( )
②甚矣,汝之不惠 ( )通( ),意为( )
③河曲智叟亡以应 ( )通( ),意为( )
④一厝朔东 ( )通( ),意为( )
⑤无陇断焉 ( )通( ),意为( )
(2)一词多义:
①方:方七百里 ( ) ②且:年且九十 ( )
方其远出海门( ) 且焉置土石 ( )
③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 ④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 吾义固不杀人 ( )
⑤曾: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⑥其:其妻献疑曰( )
曾不若孀妻弱子( ) 其如土石何?( )
曾益其所不能( ) 惧其不已也( )
⑦之:隐土之北( ) 汝之不惠( )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操蛇之神闻之( )
跳往助之(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
(3)词类活用:(找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①面山而居 ( ) 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
(4)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①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古义: 今义:
②达于汉阴。 古义: 今义:
③惩山北之塞。 古义: 今义:
2.特殊句子:我试着翻译这些语句。
① 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② 被动句:帝感其诚。
课后反审:完成作业、评改订正
发挥想象,将课文有关内容改写成片段作文。(如“家庭会议上”或“愚公智叟辩难”等)
“体验型课堂”学习方案 语文(九年级下册) 班级 姓名 学号
编写者:朱 莹 审核者:朱 莹
23 愚公移山
第二课时
【学习导言】
愚公移山的故事广为流传,他为子孙后代开辟了畅通无阻的道路,也为后人留下了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敢于挑战的精神。让我们把握故事情节,感知愚公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课前尝试:读读课文、资料助读、想想写写、评改订正
【读读课文】
我将课文读熟,并译读全文。
【资料助读】
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劝喻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都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多用借喻手法,借此喻彼,以小喻大,富于智慧哲理。其素材多起源于民间传说。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想想写写】
我试着翻译下面的句子。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2.用文中句子回答。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愚公移山的目标是
愚公认为山可以移走的理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