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故人不复 上传于:2024-04-13
《社会历史的主体》 教学设计 应城二中 尹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社会历史的主体的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吴仁宝作用的辩论,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自主学习、互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展示并发展个性特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华西村艰苦奋斗的五十年,深刻体验中国民众的伟大创造力,培养对群众的思想感情;通过认识吴仁宝领导华西村取得辉煌成就的事例,领会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重点难点】 1、重点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表现。 (2)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 难点: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教学对象】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是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不是很好,学习的主体性不强。 【教学方法】“情境-探究-建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探究资料】 华西村五十年发展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华西村老党委书记吴仁宝较“牛”气的一句话:“哪个人到世界上去找,找到一个村子比我华西村好的,那么我奖他一千万美金。”引出华西村旧貌换新颜的视频,导入新课。 视频:华西村又称“中国第一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区东,华西于1961年建村,最初面积0.96平方公里,人口1500多人,是当时的穷村。40多年来,在吴仁宝老书记的带领下,华西人努力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归口,服务分配,实绩到位”的华西精神,建设了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 华西村,始终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动摇。目前,村民家家住400到600平方米的别墅,有100到1000万的资产,有1到3辆小汽车。2010年,华西实现销售收入 超500亿。现在正在实现新突破新发展。 设计目的:渲染气氛,为后面的学习探究埋下伏笔 图片:对吴仁宝的简介 探究活动: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形式:组织一场辩论赛,学生分成两组。 辩题:正方:没有华西村就没有吴仁宝 反方:没有吴仁宝就没有华西村 教师总结:尼采认为,历史的意义在于“超人”的诞生,“超人”具有“决定一切的力量”,“可以使千万年的历史生色” ;人民群众“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形的材料,是一块需要雕刻家加工的石头”,他是典型的英雄史观,我们既要充分认识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群众的作用,华西村仅有吴仁人是不能取得辉煌成就的,今天的华西是华西人努力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归口,服务分配,实绩到位”的华西精神,建设起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每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性质是不同的。从社会实践的角度看,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人民群众的含义: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正确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 第一,“人民群众”是群体概念,是相对于个人而言的。 第二,“人民群众”有量的规定性,是“人们”中的大多数。 有质的规定性,是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第三,人民群众是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各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 第四,在我国,人民群众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第五,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巩固:区别劳动群众、人民群众和全体公民的关系(它们的范围由小到大) (二).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情景:华西村建于1961年,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当时一穷二白的江南小村51年的发展, 如今面积扩大至30平方公里,目前正大力发展海洋工程、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2011年销售收入超550亿元,向国家交税8.5亿,年人均收入达8.5万元,每家至少有100万元以上的存款,未来5年将建成高科技现代农业园,并向文化教育领域扩展实现华西村的可持续发展。 探究:是谁创造了富裕的华西村? 设计目的:创设情景,在数据图片中真实感受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知识整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 A.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文明的创造者 图片:展示华西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情景: 材料一:去过华西村的人都被邀请看一场演出:《华西人》、《要看稀奇到华西》、由村民自编自写的《十富赞歌》、《十穷诫词》、《华西村村歌》……华西人在舞台上演绎了自己的精神。 材料二:为配合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安排,中央电视台陆续派出编辑记者深入厂矿社区、田间地头“蹲点”采访。他们“走下去”“沉下来”,用心灵倾听群众心声、用双脚展开田野调查、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 材料三:鲁迅说:“田园诗人陶渊明如果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那他就不但没有酒喝,而且也没有饭吃,只能饿死在东篱旁边,哪里还能吟出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呢?” 探究:材料各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什么作用? 结合图片:诗经、文房四宝、草根明星朱之文,对知识进行再运用 设计目的:通过阅读课文,逐一比照,将书本知识与材料相结合,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知识整理: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A.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B.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C.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议一议: 我们一方面说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另一方面又不能否认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以及知识分子在创造精神财富方面的作用,这两方面的说法是否矛盾? 设计目的:在知识的碰撞中进一步区分杰出人物与群众的关系 杰出人物不仅创造了精神财富和认识成果,而且是这种创造活动的骨干力量,但他们也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他们的创造归根到底来源于人民的实践。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情景:华西村成功的重要几步 60年代,当别人闹“文革”时,华西村人挥汗重造山河,偷偷办加工厂,彻底改变贫困面貌。 70-80年代,华西村人喜迎改革春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90年代,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华西村人抓住机遇,提前筹资,两月内净赚一个亿。 经济大跨步发展。 现在,华西村人在传统工农业基础上成功转型,大力发展海洋工程、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探究:穷则思变,富亦思变,是谁在推动着华西村的变?是如何推动的? 能否结合古今中外的例子谈一谈(图片展示) 设计目的:由感性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