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六年级 《北京的春节》阅读训练

228阅读 | 7收藏 | 17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六年级 《北京的春节》阅读训练第1页
六年级 《北京的春节》阅读训练第2页
六年级 《北京的春节》阅读训练第3页
六年级 《北京的春节》阅读训练第4页
六年级 《北京的春节》阅读训练第5页
六年级 《北京的春节》阅读训练第6页
六年级 《北京的春节》阅读训练第7页
六年级 《北京的春节》阅读训练第8页
六年级 《北京的春节》阅读训练第9页
六年级 《北京的春节》阅读训练第10页
六年级 《北京的春节》阅读训练第11页
六年级 《北京的春节》阅读训练第12页
六年级 《北京的春节》阅读训练第13页
六年级 《北京的春节》阅读训练第14页
六年级 《北京的春节》阅读训练第15页
六年级 《北京的春节》阅读训练第16页
六年级 《北京的春节》阅读训练第17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17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痛醒 上传于:2024-06-08
《北京的春节》/阅读理解 教学主题分析: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一、教学衔接: 中国传统节日时间排列顺序 ①初一(也叫春节,农历1月1)、 ②十五(农历1月15)、 ③端午节(农历5月5)、④乞巧节(也叫七夕节,农历7月7)、 ⑤中秋节(农历8月15)、 ⑥重阳节(农历9月9)、⑦腊八(农历12月8)、 ⑧除夕(农历12月30) 请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1、“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 。” 这是宋代诗人 写的《 》。 2、“ ,应是嫦娥掷与人。”这是唐代诗人 写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3、你还知道我国哪些传统节日?以及描写这些节日的诗句?括号里写节日,后面写诗句。 (        ):                                 (        ):                                本次课内容讲解: 《北京的春节》 词语解释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俗称“过年”。 腊月:农历十二月。 腊八粥:腊八即腊月初八。在腊八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 空竹:用竹木制作,中空,能发出响声的一种传统健身玩具。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也称“上旬”。   小年:农历中的节日。在腊月二十三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后的一天。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娴熟:熟练。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因为这一天叫上元节,故晚上叫元宵。课文中指元宵节(又称灯节)的一种应时食品,南方称“汤圆”。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1、背诵第7、11、12自然段。 2、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满族人,代表作《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等。 老舍的语言风格:北京韵味,通俗明白,幽默诙谐。 3、中心思想:文章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4、写作方法: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5、《北京的春节》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时间 自然段 风俗习惯 详略安排 腊月初旬到年底 1——6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吃糖;大扫除;购置年货 略写 除夕 7 家家灯火通宵,炮声不绝,吃团圆饭,守岁 详写 初一 8——9 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 详写 初六 10 店铺开张;伙计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略写 正月十五,元宵节 11——12 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详写 正月十九 13 春节结束,小孩上学,大人忙活 略写 像这样对 、 、 三部分写得详细,其它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6、重点句理解: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答:“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2)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答: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 (3)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答: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一词多义】 1.德高望重(  )   ①向远处看 ②探望 ③名望 ④对着,朝着 2.饱经风霜(  )   ①饱满 ②饭吃饱了 ③满足 ④充分 3.和蔼可亲(  )   ①温和 ②和睦 ③结合战争或争执 ④不分胜负 4.张冠李戴(  )   ①形状像帽子或顶在头上的东西 ②居第一位 ③冠军 ④帽子 5.抑扬顿挫(  )   ①稍停一下 ②处理,安置 ③表示次数 ④立刻,忽然 6.横遭不幸(  )   ①粗暴 ②不吉利的,意外的 ③杂乱 ④汉字的一个笔画 7.临:A、近,对着;B、来到、到达;C、将要,快要。 (1)居高临下。  (     )(2)临危不惧。 (     ) (3)身临其境。 (     )  (4)临别。  (     ) 8.风:A、风气,风俗;B、景象;C、态度;D、传说。 (1)风言风语  (     ) (2)移风易俗  (     ) (3)风景优美  (     ) (4)作风  (     ) 9.张:A、看,望;B、姓;C、把合拢的东西分开;D、陈设,铺排;E、扩大、夸张。 (1)张灯结彩  (     ) (2)张牙舞爪  (     ) (3)东张西望  (     )  (4)张冠李戴  (     ) 【阅读理解】 阅读短文《正月十五棒棒会》后回答问题。 正月十五棒棒会,是家乡纳西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据说棒棒会是交流竹木农具的盛会。热闹非凡,地方特色很浓。 今年的正月十五,一大早我就跟着妈妈去逛街。只见街头巷尾满是人,满是棒,满是花。我一头扎进人群里,好奇地东张西望。人们穿着传统的节日盛装,脸上带着幸福的笑容,在各种摊前细细地欣赏着、寻找着自己所爱之物。 来到新街一带,好个棍棒的世界呀!长棍、短棒,粗中带细,细中有粗,扁的方的,长的短的,应有尽有;摊内有摊,摊外有摊,热闹极了。听妈妈说,正月十五是春节的结束,也是春播的开始,家中炊具、农具,哪一样也离不开棍棒。这不,满街的人有谁不在看棒,摸摸这根,看看滑不滑;压压那根,试试硬不硬;瞄瞄它,瞧瞧直不直;掂掂它,估估中不中。少的拿着两三根,多的扛着一大捆。笑着,走着,继续朝前张望着…… 家乡古老的棒棒会,在党的民族自治政策的春风沐浴下,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活力。 1、“逛”字音序是( ),音节是( ),部首是( )。除了文中的“逛街”,我还可以用“逛”字组成另外的词语:( )。 2、文中我最喜欢的四字词语是: 、 、 、 3、请用“ ”划出两句你最喜欢的句子,并写出喜欢的原因。 4、 人们是怎样仔细挑选棒的?请用“ ”画出有关句子。 5、 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 6、 请写出你所知道的本地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俗。 粽子 每年端午节,妈妈总要给我包粽子。粽子的形状很特别,既不是方的,也不是圆的。你知道它包含几个顶角,几条棱,几个平面,几个三角形吗? 粽子用( )的芦叶包裹着( )的糯米和( )的枣子,煮熟后,剥开芦叶,只见米团里仿佛嵌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很好看。 粽子的味道美极了,芦叶散发着清香,咬一口粽子,甜而不腻。它既是驱邪消暑的开胃美食,又是营养丰富的滋补佳品。所以大人小孩都喜欢吃。 粽子不但以它特有的形状、颜色和滋味惹人喜爱,而且能引起人们对伟大诗人屈原的怀念。 传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屈原一生写过许多著名的诗篇,提出过许多爱国的政治主张,但是君王不采纳。后来君王沦丧,他满怀忧愤跳江自尽。人民怀念他,崇敬他。两千多年来,每年端午节,人们把粽子投入江中,作为敬献给诗人的祭品——这就是粽子的由来。老人们说吃粽子时,可要学习屈原的崇高品质和爱国精神。是的,每逢端午节,人们怎么会忘记伟大的诗人屈原呢?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表示颜色的词。 2、短文写了粽子的 、 和 ,还告诉我们 。 3、用“ ”画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 ,这个句子把 比作 。 4、简要说说,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5、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 、 等习俗。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 ▪ 春 节 ▪ 元宵节 二月二龙抬头 ▪ 清明节 ▪ 端午节 ▪ 七夕节 ▪ 中秋节 ▪ 重阳节 ▪ 冬至节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起源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认为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春节(夏历新年)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的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腊祭)。 夏商时代产生的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现称朔望月,即后所述“阴月”)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朔日)为月首,同时以冬至点回归运动的周期(现称回归年或太阳年,即后所述“阳年”)为年,并设闰月调整阴月阳年。以正月朔日的子时(夜半)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岁末年初要进行旧一年丰收的庆祝和新一年好收成的祈祷,于是产生一系列祭神、祭祖、庆祝、祈祷等活动。 “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于岁首(一年开始)时间的确定(换言之,月序的排列)还与天文历法有关(如前所述),传说夏在寅月(今农历正月),商在丑月(今农历十二月),周在子月(今农历十一月,即冬至所在月),秦在亥月(今农历十月),到西汉才又恢复夏正,定寅月(今农历正月)为岁首,一直沿用至今。 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元日、新正等,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其实指导农时的是夏历的阳历部分-二十四节气),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农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纪年不用公元纪年法而用民国纪年法)。到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夏历(农历)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元宵节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等风俗。 龙抬头(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人们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因为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初五”是恶日,因而避讳“五”,改为“端午”。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 七夕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来源: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中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七夕节本名乞巧节,所谓乞
tj